•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9-09 15:56:49 股吧网页版
欧盟新电池法生效,宁德时代加码电池回收业务丨ESG新能源深观察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K图 300750_0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卢陶然、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实习生杨佳轩北京报道

  编者按:

  随着全球范围内能源危机的持续加剧,使用绿色能源已经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中国的新能源产业持续蓬勃发展,中国动力电池企业作为出海代表,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当前,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正面临绿色壁垒等多重出海挑战。2023年欧盟出台的《电池与废电池法规》(以下简称“欧盟新电池法”) 对投放欧盟市场的电池的有害物质、碳足迹、再生原材料、电化学性能和耐用性、可拆卸性和可替换性、电池废弃物管理、标签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自2027年起,动力电池出口到欧洲必须持有符合要求的“电池护照”。

  挑战与机遇并存!为了构建低碳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动力电池企业将ESG理念融入其发展战略之中,紧抓供应链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动力电池碳足迹标准。

  在证监会的指导下,上交所、深交所和北交所发布的《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正式实施,450多家上市公司强制披露可持续发展信息(以下简称“ESG强制披露名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按“近两年我国磷酸铁锂电池出货量排名前十、动力电池系统对营收贡献较大”这两项标准筛选出10家动力电池企业,其中,A股共有8家计入统计,分别为比亚迪、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欣旺达、天赐材料、德方纳米、国轩高科、孚能科技,前6家企业进入了ESG强制披露名单;H股有2家计入统计,为中创新航和瑞浦兰钧。

  具体来看,这10家动力电池企业都完成了2023年ESG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国轩高科和孚能科技在披露了2023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范围1、2排放量的同时,额外披露了范围3排放量;比亚迪、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欣旺达、中创新航和瑞浦兰钧完成了2023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范围1、2排放量的披露;仅天赐材料未在报告中披露温室气体排放量。

  同时,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欣旺达、亿纬锂能、德方纳米和中创新航这4家公司在报告中明确提及了欧盟新电池法可能造成的影响。

  此外,这10家动力电池企业无一例外地开展了碳足迹、碳排放核查相关的工作,并在报告中进行了相应披露,且其中不少企业已连续多年披露了社会责任相关报告和环境信息披露报告,宁德时代还发布了《2022年度碳排放核算报告》。

  从10家企业的重要性议题来看,在ESG中的E(环境保护)维度,能源与废弃物管理、产品碳足迹管理、资源循环使用等指标的重要性较高,绿色产品、水资源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议题亦有多家企业进行了披露。

  在ESG中的S、G(社会责任、公司治理)两个维度上,供应链管理、产品质量、员工安全等指标的重要性较高,专利保护、行业合作与科技创新也是多家企业披露的重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宁德时代近两年ESG报告发现,近两年,宁德时代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持续降低。2023年该司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2108291.32吨二氧化碳当量,较2022年(3242832.72吨二氧化碳当量)降低约34.99%。

  环境维度:“宁王”国内外建基地,加码电池回收

  2023年宁德时代ESG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近两年,宁德时代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持续减少。2023年该司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2108291.32吨二氧化碳当量,较2022年(3242832.72吨二氧化碳当量)降低约34.99%。其中,范围1排放总量为813335.12吨二氧化碳当量,较2022年(610885.46吨二氧化碳当量)增长约33.14%,范围2排放总量为1294956.2吨二氧化碳当量,较2022年(2631947.26吨二氧化碳当量)降低约50.8%。

  在产品碳足迹管理方面,宁德时代定期披露有关排放绩效、核算方法论、第三方核查声明以及碳减排行动进展的报告,在报告期内发布了《宁德时代2022年度碳排放核算报告》,同时对2023年温室气体排放开展了测算,依据能源消耗量及能源使用结构的变化情况分析排放总量变化原因。

  宁德时代虽未披露2023年温室气体范围3排放量,但已连续三年披露碳排放核算报告,并分产品(电芯、封装模组、电池包)进行了范围1、2和强度的披露。

  除了碳足迹外,欧盟新电池法对于电池循环回收也提出了明确规定,要求企业设定最低回收率及材料回收目标。欧盟新电池法规定,2027年12月31日之前,再循环应至少达到以下材料回收目标(部分):钴为90%;(b)铜为90%;(c)铅含量为90%;(d)锂为50%;(e)镍含量为90%。2、2031年12月31日之前,所有再循环都应至少达到以下材料回收目标:(a)钴含量为95%;(b)铜为95%;(c)铅含量为95%;(d)锂为80%;(e)镍含量为95%。

  锂被誉为“白色石油”,除了政策的强制规定,电池回收也已成为锂电池资源争夺战的下半场。在电池回收方面,宁德时代在国内外有多家在建及待建的资源、材料及回收基地,对废旧电池中的镍、钴、锰、锂、磷、铁等金属材料及其他材料进行加工、提纯、合成等,生产锂电池生产所需的三元前驱体、磷铁前驱体、碳酸锂等材料,并将收集后的铜、铝等金属材料回收利用。

  具体来看,宁德时代子公司邦普循环全年回收10万吨废旧电池并再生1.3万吨碳酸锂,镍、钴、锰回收率达99.6%,锂回收率达91.0%。报告期内,邦普循环提出再生材料追溯方法及再生材料标准,联合多方发布了动力电池回收碳足迹综合权益方法学。

  社会维度:动力电池产品可靠性亟待解决

  在宁德时代的实质性议题矩阵中,产品质量与安全是重要性最高的一项议题。在近日举办的2024世界动力电池大会期间,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表示,当前市场上绝大部分动力电池的安全系数远远不够。2023年新能源汽车火灾发生率约为万分之0.96,而国内新能源车的保有量已超2500万辆,新能源车的安全问题和动力电池产品可靠性问题亟待解决。

  在产品质量与安全方面,宁德时代从管理制度入手,成立了产品质量安全委员会,每年定期对制度进行更新,海外生产基地也需要遵循质量管理程序并基于海外运营地的法律法规要求进行相应调整。报告显示,宁德时代全年新增与更新产品质量相关制度文件约260份。

  宁德时代在报告中表示,对于产品检验与不合格品,公司组建了产品测量管理团队,加强对产品的检验管理。此外,制定了《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规范不合格品管理程序,形成识别、标识、隔离、评审、处置和改进的闭环操作。针对缺陷产品可能引发的事故,公司制定损害控制措施,明确由专项工作组依据《质量事件复盘及改善管理制度》开展复盘工作,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梳理技术、流程和管理疏漏。

  宁德时代也建立了产品召回管理机制,制定《产品召回工作指示》,明确对产品召回的管理。

  治理维度:供应链企业ESG表现引起重视

  从宁德时代分红开看,自公司上市以来,已累计向股东派发91.05亿元现金分红。报告期内,宁德时代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年度现金分红和特别现金分红50.28元(含税),合计派发现金分红220.60亿元。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完善的供应链ESG管理机制能有效回应欧盟新电池法对供应链尽职管理议题做出的各项申明。“中国大部分企业在ESG信息披露报告中,对供应链上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标管理制度较为欠缺,部分企业对上游企业的污染排放、员工权益、合规等指标上均未形成一定的重视。企业可通过供应商培训或企业参与的形式提升供应商ESG表现,强化整体能力。”

  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宁德时代报告显示,公司从制度建设、审核与风险评估、供应商可持续发展绩效考核、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宁德时代制定《供应商行为准则》,要求管理范围内的供应商全部完成签订,并在采购框架合同中纳入环境健康安全、廉洁、负责任供应链管理等条款。同时,制定了《可持续发展协议》要求所有正极负极供应商、铝制品主要品类前三供应商在产品碳足迹、零碳电力使用比例、绿铝使用比例、回收材料等指标上达成对应要求。

  公司也对供应商和采购人员进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的培训,报告期内,针对正负极、铜箔、铝制品供应商开展包含产品碳足迹、企业碳排放、零碳电力、回收铝、负责任矿产等主题培训,覆盖60家供应商;针对采购部门全体员工,开展6次包含“LCA 核查方法”“产品碳足迹核算原理及方法”“碳链系统核算原理及操作”等主题培训。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