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5-11 14:22:17 东方财富Android版 发布于 广西
转发
转发
发表于 2024-05-11 13:38:25 发布于 上海

近期的A股,出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重大信号——合成生物概念大涨

数据显示,4月15日至5月8日收盘,24只合成生物概念股超九成实现上涨。川宁生物、蔚蓝生物涨势喜人,分别累计上涨89.6%、75.7%,富祥药业、嘉必优、康弘药业、圣达生物、翰宇药业累计涨幅排名居前。

据分析,此次合成生物火出圈,得益于政策端以及技术端“双重利好”消息的加持。

此外,《中国合成生物学产业白皮书2024》显示,全球合成生物学产业过去五年经历了高速增长,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53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超过170亿美元,预计在2028年市场规模将成长至近500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4%。值得强调的是,从现在到2028年,医疗健康都将是合成生物学最大的应用市场。


政策上有扶持,技术上有突破,市场规模及增速相当可观,结合如今的股市大涨,这背后,很可能是市场已经嗅出了一些什么。

综合上述种种,让人很显然感觉到,被誉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的合成生物学,起飞在即。

01双重利好,引爆合成生物学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的产物,合成生物学研究范围广泛,是一门涉及生物学、生物技术、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领域的新兴科学。

通俗来讲,合成生物技术通过编辑酵母菌等微生物的基因,使它们在代谢中生产人类需要的原材料,比如燃料、塑料、食品或药品的原料。这种生产方式常常比传统的工艺更节能、更高效。

据麦肯锡咨询公司预计,全球经济活动中60%的物质产品可由生物技术进行生产,在2030年至2040年期间,合成生物学技术每年将为全球带来2万亿至4万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在未来10-20年内,合成生物学的应用将缓解全球疾病总负担的1-3%,每年在医药健康方面潜在影响达到0.5至1.2万亿美元,最终可解决全球疾病总负担的45%。

随着基因编辑和基因检测等底层技术的发展、成本的降低以及效率的提升,合成生物学的科研成果逐渐向产业界转化。再加上国家政策的扶持和成功商业案例的刺激,这一领域受到投资者的高度关注。目前,比较成熟的合成生物应用包括L-丙氨酸等化工产品、人造肉、护肤品原料角鲨烷,以及部分药物中间体等。

近年来,合成生物学陆续被美国、英国、中国等多国纳入国家战略,各国纷纷加大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研发和投资。

2022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合成生物学就被多次提及,覆盖医疗健康、食品消费两大领域。

但后来,合成生物学领域的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选品、规模化生产、成本控制等难题在合成生物学行业普遍存在。有“合成生物行业鼻祖”之称的Amyris在2023年8月申请破产保护,更是给整个合成生物学市场兜头浇了一盆冷水。

Amyris公司于2003年创立,以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生产青蒿素、生物燃料法尼烯、网红护肤成分角鲨烷出名,是全球首家合成生物学上市企业,一度成为纳斯达克的明星公司。

但先是在能源项目、青蒿素项目均遇到了规模化生产的瓶颈,后又因为大举进军消费者业务导致成本剧增。巨额亏损之下,Amyris最终选择申请破产。

合成生物学再次成为资本的心头好,主要来源于政策端以及技术端的两大利好消息。

技术端,5月4日,江南大学团队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借助微生物发酵生产普通分子量的透明质酸,把成本降到每公斤几百元,实现了透明质酸大产量推广应用。这一成功案例为火热的合成生物概念再添一把火。

02 有企业抢占风口,有企业忙澄清

5月以来,共有近40家上市公司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回答合成生物领域相关问题,另有多家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提到了在合成生物领域的动向,希望从此轮股价暴涨中分一杯羹。

例如,东富龙业表示,针对合成生物学的每个具体应用场景,公司在持续打造涵盖从单机、系统到工程等一系列的复杂设备。

奥锐特表示,合成生物学是公司的六大研发平台之一,目前已应用于司美格鲁肽、瑞美吉泮、维贝格隆等产品。

赛托生物表示,公司运用合成生物法生产雄烯二酮、雄二烯二酮、9-羟基雄烯二酮、双降醇等甾体原料五大母核系列产品,用于开发糖皮质激素类、性激素类、孕激素类和蛋白同化激素类甾体药物。

富祥药业在年报中表示,公司与客户就合成生物领域的微生物蛋白项目达成合作。2023年,公司微生物蛋白业务从零出发,成功实现了吨级产品产业化,并接到微生物蛋白产品订单1200吨,正在按计划生产和交付中。

东亚药业则在接受机构调研称,公司在上海张江和杭州下沙分别设立了原料药、制剂、合成生物学医药研发平台;正持续加码合成生物学技术,2024年3月公司设立控股子公司杭州善泰,研发团队成员均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具备丰富的开发经验。

也有企业因为暴涨的股价紧急“撇清”关系。

蔚蓝生物就是其中之一。该公司主营业务为酶制剂、微生态制剂以及动物保健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多日以来,蔚蓝生物因为合成生物概念活跃连续涨停。

5月8日晚间,蔚蓝生物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称,“蔚蓝生物在合成生物领域仅设立了1个合成生物技术创新实验室,主要用于研发饲料用功能性蛋白、食品用甜味剂等。但该实验室储备的研发项目少、投入金额小、专业人员配置少,目前仍处于前期菌种实验室研发阶段,距离规模化放大还有较大差距,并不具备产业化条件。合成生物学产品的生产涉及分离、提纯等生产工艺,且提纯工艺难度较大,公司目前尚不具备该工艺,有待进一步开发。同时,产品未来还可能涉及注册及法规审批、选品及市场推广等,周期较长,难度较大,商业化存在重大的不确定性。预计在较长的时间,不会对公司的经营产生重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公司不涉及其他合成生物领域的研发投入。”

主打强调一个“在合成生物领域不具备产业化条件”,但5月9日,蔚蓝生物继续涨停,达成7连板成就。

蔚蓝生物之外,还有多家股价大涨的企业进行了澄清。

拓新药业表示,其2023年“合成生物学”相关产品实现的收入占营收比例不足5%;瑞丰高材表示,合成生物材料等三项新产品业务预计不会对今年业绩有较大影响;钱江生化直言,目前不涉及合成生物相关的产品与业务;索宝蛋白表示,公司为中宠股份提供蛋白产品公司产品,不涉及合成生物……

近期涨幅稳居榜首的川宁生物,则稳坐钓鱼台。

资料显示,该公司致力于打造合成生物学CDMO产业平台,成为合成生物学头部企业。目前,该公司已经有了多个合成生物学项目进入中试阶段,首个合成生物学项目红没药醇已经进入销售阶段。2023年度,川宁生物营业收入约48.23亿元,扣非净利润约9.36亿元。

03 产业链全景

从产业链结构上看,合成生物学的上游是底层技术、中游是平台,下游则是终端产品。

上游包括对生物材料的研发,包括但不限于微生物、细胞、基因组等。比较值得关注的是DNA合成公司,因为这是合成生物学最底层的技术之一,也是最有希望受益于合成生物学行业发展带来的需求提升。未来芯片法及酶法的发展将为合成生物学领域提供更有力的工具。

中游包括对生物材料的合成、编辑、分析等,这一阶段需要大量的实验室技术和设备。以菌株改造及自动化平台为核心的平台型公司或成为主力军。包括溢多利、亚香股份、梅花生物、华恒生物、圣达生物、新和成在内的企业聚焦于改进发酵。

下游则是将合成的生物材料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包括但不限于制造、医疗、环保、农业等领域。从当前的行业痛点来看,所选产品对应的市场空间大、具有高附加值,且具有规模化生产能力的公司将具有更大的竞争力。川宁生物、普利制药、浙江震元、凯莱英、华东医药、翰宇药业、凯赛生物都处于这一领域。

毫无疑问,合成生物学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领域之一,也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容之一。但概念火热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究竟有多大,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观察。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