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5-19 18:52:13 东方财富Android版 发布于 四川
合成生物的消息来了。
发表于 2024-05-19 16:15:09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郑康喜

  1至4层为平台实验室,8至18层为PI(课题组领导人)标准层,整栋楼内部设计风格极具线条和色彩创新搭配,有着极为先进的研发硬件设置……5月18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广东主题采访活动来到深圳医学科学院(简称SMART),这里国际化、人性化、高颜值的创新环境,让外界再次对这座明星科学院投来关注的目光。

  时间回到2023年11月21日,深圳医学科学院正式宣告成立的第二天,45岁的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颜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颜宁曾是清华大学医学院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22年11月,她宣布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开始到深圳创立医学科学院。颜宁的加盟,让这座崭新的医学科技战略机构广受外界关注,也让深圳生物医学科学研究踏上了快速创新的步伐。

  在距离SMART不远处的光明生命科学园里,合成生物的大科学装置平台——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内,一个个长方体自动化运作的功能岛,正在替代人完成人工生命“设计—合成—测试—学习”等多个工艺。

  深圳先进院合成所副所长、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总经理袁海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这座大装置全面建成后,将对全球实行开放,吸引全球合成生物资源集聚,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化生命系统设计与制造平台,并为全国合成生物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调研发现,伴随着一系列大科学装置、重要实验室平台和战略科研机构等重大科技创新载体的陆续落地,深圳聚焦重点产业链发展需求布局战略科技力量已经开始显现其创新爆发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产业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根基已然得到夯实,深圳发展生物医药的创新优势正在逐渐成为其核心底色。

  “磁吸”全球生物医药创新人才

  深圳医学科学院以探索鼓励源头创新的新机制、引进与培养高水平人才为使命,组织、开展覆盖生物医学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产业转化的全链条研究及转化工作,目标为打造生物医药的东方大湾区。

  创立深圳医学科学院,实际上是深圳的一项重要战略布局。2019年,国家支持深圳建设5G、人工智能、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探索建设国际科技信息中心和全新机制的医学科学院。此后,对深圳医学科学院的规划与建设以“深圳速度”被提上日程。

  但外界熟知深圳医学科学院始于颜宁。她亲自推动了深圳医学科学院各项建设,其中包括人才引进的创新思维。“我们希望,既能使科研人员随心所欲地探索,又能把各自所作出的努力整合起来。”颜宁说。

  而后,深圳医学科学院吸引了包括陈宙峰、潘孝敬、胡明旭等大批生物领域科学家来到深圳,这些科学家大多都有着海外学习或科研的经历,科研成果卓著。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圳医学科学院通过打造新时代医师科学家+新型博士生培养体系,结合全球引进或内部培养生物医药领军人才,为深圳甚至粤港澳大湾区提供生物医学创新人才梯队。

  以人才为核心,科学院聚焦源头创新,提出2年搭建从基础、转化到临床的完整生物医药创新链条。2028年,在生物医学上形成“京沪深三足鼎立”局面。

  另一边,同为颜宁负责的深圳湾实验室,在职人员年均增长率70%,平均年龄31岁。引进的100多位PI90%来自全球顶尖高校,包括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一众美国藤校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等。

  目前,深圳湾实验室共拥有1131位全职人员,包括8位院士,15位杰青,13位长江学者,32位引进外籍和港澳台人员等。世界顶尖人才集聚,支撑起这个深圳生物医药领域重大创新载体的发展。

  “作为新型科研机构,我们要求‘集团作战’,注重基础+应用+转化。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能吸引一批全球优秀人才,根据他们自己兴趣展开一定自由探索,但更重要的是围绕四个面向进行联合攻关。”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助理、深圳湾实验室副主任张欣豪说。

  针对创新人才吸引集聚,张欣豪举了实验室对专业技术人员、高级工程师等非科学家高层次人才的例子来说明。“在传统科研机构或大学里,工程师和教授团队相比相对边缘化。实验室吸收了很多这类人才,为他们制定不同的考核机制,鼓励他们围绕产业转化做微创新,科学家团队就可以专心做好独特研究。”张欣豪说。

  全球高端创新人才集聚于此,深圳如何将第一资源转化为第一动力?或许颜宁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上的演讲,便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深圳思路。她认为,“在科学研究中,难题才是真正令人激动的。‘暗物质’就在那里,如何探索它,是我和团队的研究重点之一。”

  在SMART,颜宁和团队试图打通从端到端的研究新范式,以及全链条成果转化平台,并建设共建共享的平台设施,全天候面向内、外用户全方位开放。无独有偶,在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里,袁海和团队成员同样在构建合成生物的研究新范式。

  图灵奖得主,关系型数据库的鼻祖Jim Gray认为,目前的科学研究范式是数据探索,统一于理论、实验和模拟。这对于生物医学这类面向未来和经济主战场的领域而言意义重大。

  “有了大科学装置,人才就会不断集聚到这来,其他的资源也会跟着来。后面我们更多希望依托人才,在这里产生大量高质量标准化的生物数据,实现真正的研究范式转变,真正解答成生物科学和产业问题。”袁海在接受集中采访时表示。

  深圳如何弯道超车?

  从产业链代表性企业区域分布来看,京、沪、深具有生物医药产业链集群优势。其中,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代表性企业贯穿生物医药产业上、中、下游,具有较好的集群优势。

  从产业集群规模上看,2023年,北京医药健康产业营收规模在剔除疫苗因素后保持在3000亿元左右,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9337.32亿元。而深圳在2022年的生物医药产业(含制造业)产值为486.7亿元,约为当年北京的1/3。

  “深圳市生物医药产业起步晚、底子薄,不比京沪。”此前颜宁表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自上世纪90年代就得以蓬勃发展,而北京依托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在政策支持下迅速崛起。在颜宁看来,这或是深圳可借鉴的路径。

  近年来,深圳提出面向未来提前发展合成生物、细胞与基因等8大未来产业,出台“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行动计划,进一步优化战新产业布局。近3年全国新增的合成生物企业,40%集聚在深圳。

  政策利好下,深圳快速崛起大批创新资源,如合成生物研究设施、深圳医学科学院、光明生命科学大数据中心、深圳湾实验室以及研究型高校等重大科技创新载体落地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中度和显示度加快提升。

  “合作生物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新兴的产业,能够在深圳发展起来,跟深圳政府的支持分不开。如现在我们所在的大设施,也是深圳市级独立支持,没有申请国家经费,深圳有魄力建设施、引人才、育企业。”深圳先进院合成所产业创新与转化中心主任、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总经理罗巍对此评价道。

  正如罗巍所言,在深圳一批生物医药重大科技创新载体里,颜宁、袁海等一批科学家以新范式理念推动生物技术变革、基础研究与产业转化,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积极强化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以全球首个合成生物科技基础设施为例,作为大科学装置,该设施重点建设合成生物设计学习、合成测试、用户检测、医学转化等四大平台,未来也将对全球开放,这对深圳吸引该领域创新要素意义重大。

  “现在我们正在推动大科学计划,希望利用大装置吸引全球科学家一起来攻克合成生物科学问题。产业方面,合成生物是未来产来的代表之一,有大量需要大设施赋能的工作,尤其是研发的范式变革,除对行业起到推动外,对深圳发展合成生物也非常重要。”袁海认为。

  生物医药产业要靠原始基础研究端培育出源源不断的新技术、新成果,引领产业向前,靠创新链“拎起”产业链。近年来,深圳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多措并举积极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创新强势腾飞的“深圳模式”。

  以光明区为例,生命科学产业是这里的主导产业之一。其中卫光生命科学园是光明首个以“合成生物学”成果转化为特色的生物医药专业园区,众多创新要素汇聚于此。在一系列政策扶持下,现今的卫光生命科学园在产业生态打造和产业集聚效应形成两方面已初具成效,已入驻企业约30家。

  深圳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此前表示,随着未来这些创新载体的不断壮大,深圳生物医药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向全球知名研发中心和国际一流产业集聚高地稳步迈进。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