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8-11 10:22:20 股吧网页版
4家银行被调查背后:债市多空激战一周落幕 农商行“疯狂”买债
来源:新京报

  8月9日,持续了一周的国债市场“多空对决”暂告一段落。

  根据Wind数据,当天债市全天情绪谨慎,截至收盘,10年期活跃券交易量萎缩至630笔左右。

  此前两天,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连续两天发布公告,剑指中小金融机构违规行为,并对4家农村商业银行启动自律调查。市场人士认为,这两则公告无异于对市场的多头起到了震慑作用,因此8月9日行情趋向于谨慎。

  在市场人士看来,此次公告源于本周债券市场上演的“多空对决”。自本周一(8月5日)央行介入卖出国债传闻开始,债券市场就呈现出了较大程度的震荡。

  值得注意的是,债券利率走向将对银行理财、债券基金产生较大影响。8月9日晚,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再度提示,投资者应适度关注长债利率走势,谨防高位接盘。

  涉嫌利益输送被点名 中小金融机构有何暗箱操作?

  债券市场与股市不同,由于鲜有个人投资者参与且稳定性较强,波动往往未引发关注。而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两度公告,让4家农商行和国债违规交易联系起来的同时,也进入公众视野。

  8月7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点名江苏常熟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常熟银行”)、江苏江南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昆山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苏州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农银行”)在国债二级市场交易中涉嫌操纵市场价格、利益输送。

  8月8日,该协会再度发文称,近期在交易商协会查处的案件中,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在国债交易中存在出借债券账户和利益输送等违规情形,交易商协会已将部分严重违规机构移送中国人民银行实施行政处罚,对于其他此类案件线索交易商协会正在加紧调查处理。

  有银行债券交易人士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国债市场相对透明,因此很少出现出借债券账户、利益输送的情况。而让交易商协会连续两天发公告直指这两类违规操作,更为罕见。

  当前,机构具体违规行为并不明晰,有市场人士分析认为,中小金融机构出借账户,能够形成利益输送的,主要是信托户和期货资管户,因为这两类账户开户门槛不算高,交易与结息都比较灵活。而所谓利益输送,一般是指债券交易员或者投资经理,通过一些非正常手段,通过出借账户的形式,将一些非正常利润转移到这个账户上。

  “这背后可能潜藏着市场价格信号失真、扭曲市场价格等市场风险。”有分析人士表示,甚至可能面临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进而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金融监管专家周毅钦表示,央行层面对国债市场利率的变动高度关注,近期通过媒体亦有所表态。国股大行在维护国债市场金融秩序和交易公平性方面做得较好,但不排除一些中小银行由于监管力度相对较弱,仍然抱有一定的侥幸心理,存在出借账户和利益输送等国债交易违规行为。

  债券市场上演多空对决农商行成多头代表

  对于4家农商行的自律调查,市场人士普遍认为,这与近期国债多空对决不无关系。在本周债券市场多空激战中,农商行大概率是多头的代表。

  8月5日,堪称全球金融行业的“黑色星期一”。日本东京证券市场开盘大跌后,其他国家股市也开始纷纷跟随下跌。随着全球股市大跌,资金避险情绪高涨,作为传统风险较弱的债券市场便是投资者资金避险的重要选择之一,中国债市亦是如此。8月5日当日,中国10年期活跃券利率下行6个基点。

  “国债利率的6个基点已经算得上是大幅波动了。”有银行债券分析师告诉贝壳财经记者,让他始料未及的是,上午猛烈的跌势却在下午3点左右转向,10年期活跃券利率开始恢复涨势,至收盘时已与上一个交易日收盘价相差不多。

  数据显示,8月5日,10年国债活跃券利率从最低的2.08%左右快速上行至2.15%左右,日内形成V形。从市场成交量来看,10年期国债活跃券总成交超3000笔,10年国开活跃券总成交也超过3000笔,30年国债活跃券达近2000笔。

  这样的活跃度持续到了第二天。8月6日,多空双方在10年国债活跃券、10年国开活跃券上反复争夺,前者在2.15%上下成交近3000笔,后者则在2.2%上下成交近3000笔。

  “从目前机构内部掌握的信息来看,卖出方主要是国有银行,而买入方则以农商行为主。”有机构分析人士表示,这意味着市场形成了国有银行空头、农商行多头的局面,国有银行卖出的债券基本上让农商行“照单全收”,因此引发了10年期国债的争夺。

  监管提中小银行长债风险农商行为何买债上瘾

  农商行“疯狂”买债,并非监管愿意看到的情形。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多次提醒中小银行的长债风险。据贝壳财经记者了解,部分地区监管部门要求辖内农商行关注长债持仓风险,在国有大行卖出长债期间,不要大规模增加债券仓位,控制好持仓风险。

  央行则在7月1日发布公告称,为维护债券市场稳健运行,在对当前市场形势审慎观察、评估的基础上,央行决定于近期面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

  “从市场交易来看,此前一段时间农商行确实卖出了债券,但或许是因为看到市场仍有机会,本周再度成为了多头主力。”一位银行分析人士表示。

  农商行为何偏爱购买国债?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受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有效融资需求不足,一定程度上出现“资产荒”,部分中小金融机构信贷难以有效投放。另一方面,市场信用风险有所上升,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下降压力较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债由国家信用背书,具有较强的安全性,成为金融机构资产配置的重要选择。”董希淼表示,此前,包括农商行在内的部分商业银行扩大债券投资,“大行放贷,小行买债”,债券投资收益成为银行收入的重要来源。

  实际上,农商行似乎已从买债中尝到甜头。此次被点名的苏农银行,2024年一季度的投资收益占非利息收入比例80.89%,而常熟银行一季度投资收益占非利息净收入比例高达137.89%。

  “农商行过度买债不仅会让资金空转,也会积累不小的风险。”有银行业内人士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农商行的资金并没有支持实体经济,而是兜转一圈再度流回财政手中,形成空转。与此同时,农商行此前投资国债经验较少,一旦市场出现大幅波动,也将增加银行投资和经营风险。

  债券吃香暗藏风险个人投资者谨防高位接盘

  债券市场虽然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但由于银行理财和部分基金均投向了债券资产,因此也与个人投资者密切相关。

  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截至今年6月末,银行理财产品资产配置以固收类为主,投向债券类资产余额为16.98万亿元,占总投资资产的55.56%。另据Wind统计,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债券型基金资产净值合计为10.6万亿元,行业占比34.53%,在非货币基金范畴内资产净值占比最大。相较一季度末的9.33万亿元,增长1.27万亿元。

  今年以来,债市持续火热,相关资管产品净值和年化收益率走高,吸引了不少公众投资者。7月末,银行理财平均年化收益率超过3%,相比之下,银行3年定期存款挂牌利率不到2%,部分投资者因此将银行存款转换成这类理财产品。

  展望后市,市场对于债券市场走势观点不一。有研究机构人士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复苏依然不足,同时市场资金面相对宽松,这对债券持续牛市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有机构人士认为,债牛驱动力源自地方财政收敛导致的资产稀缺等原因。

  不过,光大证券固收研究分析师张旭则认为,本周部分银行卖出了些许持仓债券,有效阻断了收益率快速下行的趋势,也使得投资者对市场走势的预期有了明显转变。

  “当前央行可以使用的调控工具并非只有卖出债券,而且除央行的主动调控外,还有不少可能引发债券收益率变化的催化剂。”张旭认为,如7月30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要求“要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在政府债券加快发行阶段,银行体系流动性有可能出现波动,并带动中期、长期、超长期债券收益率的上行。

  此外,央行在8月9日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亦指出,资管产品投资者也应适度关注长债利率走势。

  “近几个月长债收益率持续、快速下行,既反映市场对长期增长预期偏弱,也有短期供求扰动的影响。”有权威人士指出,从我国2035年要实现人均GDP翻番目标和长期经济基本面看,市场预期与经济长期增长情况是存在偏差的,当前长债收益率不可持续。未来利率回升,债券价格就会下跌,投向债市的资管产品净值也会随之回撤,现在入场的投资者高位接盘的风险很大。净值化机制下,资管产品没有刚性兑付,投资者所承担的风险与股市、债市投资的逻辑本质上类似。

  董希淼指出,投资者应基于对经济基本面的合理预期,结合自身资产负债等情况进行投资决策,要高度重视利率风险。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