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8-09 11:46:49 股吧网页版
提升风险抵御能力 建行“接棒”启动TLAC债券发行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孙忠

K图 601939_0


K图 00939_0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孙忠)提升全球系统重要银行风险抵御能力的TLAC(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再度启动发行。

  上海证券报记者获悉,建行自8日起启动发行300亿元TLAC非资本债券。这也是继工行和中行后,国有大行再度试水这一债券品种。分析人士认为,从银行自身发展角度看,国有五大行通过发行TLAC债券,可以有效补充总损失吸收能力,推动银行从做“大”迈向做“强”,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建行TLAC债券启动发行

  建行最新公告称,8日起发行300亿元TLAC债券。此前,工行和中行在5月率先发行了首批TLAC债券。

  TLAC债券是指,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为满足总损失吸收能力要求而发行的、具有吸收损失功能、不属于商业银行资本的金融债券。

  建行公告称,此番债券基本发行规模为人民币300亿元,其中品种一基本发行规模为200亿元,品种二基本发行规模为100亿元。此次发行将从8月8日起至8月12日止,共3个工作日。经东方金诚综合评定,建行主体信用评级为AAA,本期债券信用评级为AAA。

  公开信息显示,国有五大行目前已披露拟发行的TLAC债券规模为4400亿元。其中,中行、交行、工行、农行、建行计划发行规模分别不超过1500亿元、1300亿元、600亿元、500亿元和500亿元。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向记者表示,目前5家国有大行的TLAC非资本债券已经取得不超过4400亿元人民币的批文,且已经完成部分发行,表明国有大行在积极筹备发行TLAC债券,以满足监管要求。由于总损失吸收能力的首个达标日期要求为2025年初,因此预计年内会陆续发行TLAC债券,或将实现批文一半以上的额度发行。

  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金融稳定理事会2015年发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条款》,明确了总损失吸收能力的国际统一标准,提出大型金融机构应具备充足的损失吸收能力。对接国际监管规则,2021年,人民银行等部门发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明确了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达标相关要求的时间表,其中要求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风险加权比率自2025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16%,自2028年1月1日起不得低于18%。

  参考去年末银行业数据,惠誉评级预计,如要满足到2025年1月和2028年1月的最低TLAC要求,中国5家全球系统重要银行发行的资本工具和TLAC合格高级债务工具合计将分别达1.6万亿元和6.2万亿元人民币。但若存款保险基金全部纳入考虑,则潜在发行额可能大幅降低,不过具体仍有待监管机构进一步明确。

  “考虑到TLAC达标要求以及国有大行初期发行额较小,未来几年TLAC债券发行量应会逐步攀升。”惠誉评级亚太区金融机构评级董事薛慧如表示。

  明明表示,通过发行TLAC债券将有效提升国有大行的风险抵御能力。对于银行经营而言,TLAC债券常态化发行既能支持银行规模扩张,也有望促进负债成本下降,助力我国全球系统重要银行经营能力提升。

  市场乐观看待

  目前TLAC债券市场规模还不大。从此前发行情况看,目前已经发行的TALC债券共有4只。

  中金公司王瑞娟在其报告中表示,未来TLAC债券或将替代存续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从而带动供应增加。

  一位银行理财交易员表示,目前TLAC债券与银行永续债差异并不太大。由于均系国有大行发行的AAA评级债券品种,未有违约压力,因此对于TLAC债券而言,定价与永续债券已经十分接近,但从逻辑上讲TLAC债券更具优势。目前固定收益市场中,缺少优质资产,TLAC债券需求旺盛。

  值得关注的是,TLAC债券偿还顺序拥有相当优势。TLAC债券本金的清偿顺序和利息支付顺序均在股权资本、其他一级资本工具、混合资本债券、二级资本工具等其他各级别合格资本工具之前。

  “不排除此番建行TLAC债券存在超发可能。”上述银行理财交易员表示。

  根据发行公告,若建行TLAC债券任一品种的实际全场申购倍数大于或等于1.4倍,建行有权选择行使对应品种超额增发权,但合计增发规模不超过200亿元。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