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6-11 01:34:00 股吧网页版
航天工程董事长姜从斌:以技术立身 打造世界一流绿色低碳企业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曹晨

K图 603698_0

  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粉煤气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企业……走进航天工程(603698)位于北京亦庄的总部展厅,证券时报记者看到荣誉墙上一张张奖状排列整齐,记录着公司自成立以来获得的一项项成就。

  成立于2007年的航天工程,以航天粉煤加压气化技术为核心,深耕煤气化技术及关键设备的创新研发、工程设计与技术服务等领域。基于中国航天的高温燃烧、高效传热、系统工程等先进技术,公司将其转化应用于煤化工产业,目前已发展成为集核心专利、工程设计、设备成套供给及总承包能力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商。

  针对煤化工行业前景与航天工程的发展战略,航天工程董事长姜从斌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航天工程正在经历转型,在技术层面已经多次获得突破,尤其在煤气化技术上实现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同时,公司在高端装备制造、环保运营及绿氢工程等领域积极加码,还新布局了工业气体运营业务,未来公司将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的绿色低碳工程技术公司。

  坚守技术创新

  姜从斌认为,在碳中和的宏观背景下,煤化工行业虽面临煤炭使用的总量管控,但作为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石,其战略地位依然稳固。

  “早年,先进的洁净煤气化技术一直被国外所垄断。2005年3月,为探索煤气化技术,我们启动了名为‘301工程’的煤化工项目。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该项目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航天工程研发的第一台航天炉投煤点火成功,标志着中国首台自主研发的粉煤加压气化炉诞生。从那时起,公司也开启了技术创新发展之路。”回顾起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姜从斌向记者娓娓道来。

  此后,航天工程相继开发出1000吨、2000吨级气化装置,以及褐煤气化、“三高煤”气化等前沿技术,增强了产能、效率与煤种适应范围,逐渐成长为国内煤气化工行业中的自主知识产权领头羊。

  对此,姜从斌认为,技术创新是公司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参与市场竞争的根本。“航天工程公司成立17年来,始终坚守技术创新的初心和使命,致力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适应我国煤炭资源特点的先进煤气化技术。”

  反映在财报上,航天工程的研发投入持续提升。2023年,航天工程研发费用为1.61亿元,较上年增长25%。同时,公司持续加强原创性技术、核心关键设备研发攻关和原有技术迭代升级,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

  具体来看,财报显示,公司“高污染医药废盐熔融解毒及玻璃化处置关键技术及示范项目获批科技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新获专利授权31项,国际PCT授权2项,商标注册16件;气化机理实验室通过国家CNAS认证;公司工程设计资质升级为化工石化医药行业甲级;完成危废熔融炉、生物质气化、粉块煤联合气化等总体方案设计;公司航天粉煤加压气化技术通过国家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航天炉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先进技术产品转化应用推荐目录》。

  姜从斌表示,当前我国正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为公司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航天工程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需在新业务上加快研发,以期抓住先机。这也是响应国家战略、自我转型的必然选择。

  据介绍,目前,航天工程拥有完整有效的研发体系,是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粉煤气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拥有行业领先的煤种性能基础实验室、煤气化反应热力学及动力学分析实验室、数值仿真分析实验室、液流/喷雾试验中心、点火试验中心和小型热试试验中心等,参与制定6项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2项团体标准,打造了涵盖基础研究、试验研发、工业示范、技术集成的一体化创新能力。

  推进战略转型

  “在碳中和目标的时代背景下,煤化工行业发展将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据姜从斌介绍,基于此,公司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审时度势,确立了清晰的转型目标,将打造涵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高端装备制造、环保运营产业、绿氢工程技术以及工业气体运营”的五大支柱产业。

  姜从斌表示,煤化工领域作为国家重大战略支撑的地位不容忽视。这一领域不仅关乎国家能源安全,对于推动工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也具有重要意义,如航天工程4000吨级航天炉的运行,就为行业进步注入了强心剂。

  与此同时,航天工程在新业务领域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

  最新财报显示,高端装备制造方面,其阀门业务在电站高参数领域荣获“专精特新”称号;环保业务中,废盐玻璃化处置技术正加速产业推广;氢能领域,公司完成了碱性水电解和质子交换膜水电解两大技术突破和装备研制,同时建设了首个自动化电解槽生产线;工业气体运营板块也将运用自身的核心技术,逐步展现产业效果。

  在“十四五”期间,公司深化改革创新,旨在实现业务结构的转型升级与综合效益的提升。据介绍,下一步,航天工程将持续致力于推动科研项目的迅速、合理与科学推进,聚焦强化在先进煤气化技术、氢能核心装备、废盐综合处理、生物质气化、粉块煤联合气化以及固废熔融气化等前沿科技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旨在加速创新成果转化。

  布局绿氢提速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等产业发展。作为煤化工行业中的头部企业,航天工程积极响应国家要求,将“绿氢装备+工程技术”作为新赛道,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

  姜从斌表示,航天工程布局绿氢工程技术板块,最初的出发点,就是为煤化工行业减碳脱碳贡献技术和工程的解决方案,所以绿氢板块跟原有的煤化工板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仅如此,目前布局的生物质气化、固废制氢等绿色技术路线,跟绿氢工程技术板块也是紧密耦合的。”

  据介绍,航天工程目前围绕着“可再生氢的生态闭环技术群”提供解决路径。按照公司发展规划,未来绿氢工程技术板块将采取灵活多样的商业模式服务客户,成为公司五大支柱板块之一。

  “航天工程的电解制氢技术策源于载人航天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技术,其中用于为宇航员供氧的一套PEM系统已服役3万多小时,所以我们最清楚可靠性意味着什么。”姜从斌说。

  目前公司在绿氢核心装备方面已经实现了碱性和纯水两个系列化产品的落地,具备0.5-100型PEM和200-1000型碱性电解制氢产品的设计、生产、供货能力,以及氢能领域工程EPC能力。

  从行业视角分析,姜从斌告诉记者,当前氢能产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其生产、储存及运输成本偏高,特别是绿氢相比于传统制氢途径,成本显著增加。技术层面,氢能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生产、储存、运输至终端应用,均有待更深层次的技术革新以增强效率与安全保障。

  此外,行业内缺乏统一的标准与规范体系,也制约了氢能产业的协同发展步伐。

  在资金投入方面,氢能产业目前正处于资本高度密集的发展阶段,特征是投资回报周期较长,且面临商业化投资和融资渠道相对稀缺的问题。

  “这表明要实现氢能产业的全面提速与发展,不仅需要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还需政策引导下的资本环境优化,以及建立更为完善的行业准则,共同驱动这一新兴产业的健康成长与市场扩张。”

  为了应对困难,姜从斌认为,公司策略在于发挥航天背景优势,强化研发与理论研究,同时制定长期战略,积极部署产品市场化,通过合作共融内外资源,优化服务,推动氢能业务稳步前行。

  “在公司氢能战略的规划中,我们首要任务是保持并增强新质生产力,确保核心竞争力与技术的领先地位,追求高质量发展,通过自主研发并掌握核心技术,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姜从斌表示,“在市场拓展上,发挥电解水与生物质气化和固废熔融制氢等多技术路线集团优势,在氢能装备和氢能工程领域为客户提供最大化综合价值。”

  姜从斌认为,氢能板块的快速推进,不仅推动了公司的业务结构优化,更是公司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积极实践,将持续推动航天工程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稳健前行。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