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涌,重庆市公安局江北区分局观音桥商业区派出所社区民警,扎根社区41年,温暖了街坊邻居的心。
他是一个特别善敲门的“社区小警察”
1983年,江涌进入江北区公安分局观音桥商业区派出所,年仅18岁,成为所里年纪最小的社区民警。但江涌却选择了一条让老警察都倍感诧异的实践之路,即对全辖区住户逐户上门走访,全方位摸底辖区居民情况。
“要入户就必须先敲门,声音大了惹人厌,声音小了听不见。”江涌最后总结出来的“敲门诀窍”是,弯曲左手食指和中指两根指关节去敲门,“这样既能敲得响,手指还不太疼。”
除了登记居民基本信息外,江涌的入户走访也有些特别,他会将居民家庭基本情况、职业,甚至是家庭大致格局都记下来。一户、两户、三户……江涌以近乎愚公移山的精神,坚持每天入户走访,积累了大量的户籍等信息。短短两年多时间,就将辖区近3万户居民的基本信息摸排了一遍。
天道总酬勤。1985年1月8日,重庆市政府颁发居民身份证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重庆市颁发居民身份证实施方案》,全重庆开启身份证普及工作。江涌两年前的无意之举,为他节约了海量的时间。
当然,江涌也为此付出了代价。他的左手食指和中指两根指关节,因常年敲门,已经长出了极厚的老茧,且呈现极为扎眼的色素沉淀,酷似长期练拳的人留下的痕迹。
他是一个特别能跑路的“快递警察”
江涌从警的时候还没有社区民警的概念,彼时他是一个普通户籍警,负责辖区居民户口管理,坐等居民上门办户口、办身份证等事宜。但渝北社区上了点年纪的居民都记得,他们的户口簿、身份证等,几乎都是由江涌送上门,而不是自己去派出所取。
“哈哈哈,我觉得江涌像个‘快递警察’,因为办啥事,他都是主动上门。”74岁的李钟琪说话极为风趣。
1999年,李钟琪的儿子前往法国留学,需要办理护照、出入境等一系列复杂手续。他家里此前也没人出过国,当时资讯有限无从查询,母子俩一度束手无策。
江涌却在这个时候敲响了她家大门:“李大姐,我是不请自到哦,听说你儿子要出国留学,恭喜恭喜啊!我也来沾沾喜气。”
自称来“沾喜气”的江涌,坐下后就将一系列出入境需要注意的事项,一一讲给母子听,末了还拿出了一摞相关文件、表格等。
此后,江涌带着他儿子里里外外跑了不知多少遍,逐一办好了所有的留学相关手续。6年后的2005年,李钟琪的儿子学成归国,现在已经是一名优秀的AI科技公司负责人。
如李钟琪所言,江涌这个社区警察多年来就像一个“快递警察”,只要是由他接手的居民办证工作,他几乎不让群众多跑一步路。
“反正都熟,我一般都是给街坊们送上门去;不在家的话,我就放在社区警务室让他们自取;要是住的远一点,我就放在对方居住的小区保安那里等他们自取。”江涌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从这个角度看,我确实有点像快递员。”
他是一个只做不说的“街坊暖警”
江涌会千方百计帮助那些极易被遗忘的少数,却又秉持耿直的重庆人特有的原则“只做不说”。
2010年,江涌在入户走访过程中,发现居民张烈琴一家生活的困窘。张烈琴86岁的老伴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51岁的女儿自幼大脑一级残疾,吃饭、上厕所都需人照顾。
江涌发现这种情况,默默地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他让张烈琴申请低保,为这个不堪重负的家庭增加一点基本保障。第二件,他从2010年开始,只要遇到一个节日,他都会扛着米、面、油登门探望,然后悄悄留下300元钱就告辞。帮助张烈琴一家的事,江涌一个人默默做了两年多,对谁也没有吱声。
在扎根社区的41年从警生涯中,江涌先后获得江北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重庆市十佳社区民警、重庆市十大感动警营人物等一系列荣誉,并在2009年以一名平凡的社区警察的身份,获得公安部表彰的“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