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5-17 07:20:59 股吧网页版
金融时报:市场人士分析2.5%至3%可能是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合理区间
来源:澎湃新闻

  市场期待已久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迎来新动向。5月13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公布2024年一般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有关安排的通知》,明确了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安排。

  此前,关于央行是否会买卖国债、如何理解当前长期国债收益率波动问题也引发市场诸多关注和探讨。人民银行对此高度关注,近期已频频释放信号。例如,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4年第一季度例会新闻稿提及“在经济回升过程中,也要关注长期收益率的变化”;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此前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长期国债收益率总体会运行在与长期经济增长预期相匹配的合理区间内。”

  此外,人民银行近期在《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通过专栏予以回应,从宏观和微观等角度分析了长期国债收益率问题。

  在业内专家看来,《报告》通过专栏回应如何看待长期国债收益率,意在引导长期国债收益率回归合理区间。

  安全资产缺乏等扰动影响国债收益率

  2024年以来,我国中长期债券收益率下行较为明显,30年期国债收益率运行至2.5%下方,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创20年来最低。

  对于一季度国债收益率的阶段性下行,《报告》指出,“长期国债收益率主要反映长期经济增长和通胀的预期,同时也受到安全资产相对缺乏等因素的扰动”。

  “总体来看,长期国债收益率由经济增长和通胀预期决定,也会受一些短期因素影响。”业内人士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在实践中,各国长期国债收益率走势基本符合这一规律。当前,我国国债利率走低主要是受市场供需关系、投资者行为等因素影响。部分市场机构为增厚收益,集中购买长久期资产,长期限债券需求显著上升,短期内供给则相对偏少。

  相关数据也印证了上述分析。一季度,银行、保险等机构出于“早买早收益”的考虑,资产配置需求集中释放,债券市场投资需求相应增多。截至3月末,开放式公募债券基金规模5.7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6.3%。特别是部分机构为增厚债券投资收益拉长投资久期,对长期债券的需求增加。一季度,银行间债券市场20年至30年期债券成交8.9万亿元,同比增长约5倍,其中,农村金融机构交易规模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比重为24.8%,较上年同期上升约10.5个百分点。

  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

  从中长期来看,业内人士对我国的长期国债收益率保持乐观预期。“长期看,我国经济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长期国债收益率将总体运行在与长期经济增长预期相匹配的合理区间内。”受访专家表示。

  “当前,随着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和前期宏观经济政策效果逐步显现,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也在不断巩固。”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这些都将支撑长期国债收益率总体运行在与长期经济增长预期相匹配的合理区间内。

  “近期,长期限国债利率在回调过程中出现一定反复,这反映出市场供求再平衡是一个动态过程,部分投资者也可能存在短期博弈心理。”业内人士提示,投资者应基于对经济基本面的合理预期,结合自身资产负债等情况进行投资决策,高度重视利率风险,更多投资者则意识到投资行为过于短期化存在较大风险。

  实际上,4月下旬以来,长期国债利率已有所回升。随着国内各项经济指标持续改善,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信心进一步增强,对通胀筑底回升的预期也更为一致。从近期收益率走势看,在人民银行多次针对长期国债收益率进行发声后,市场投资策略也有所调整,投资者更加关注长期债券投资的利率风险,投资行为趋于稳健理性。长期债券收益率开始出现回升,30年期国债已重新站上2.5%,债券市场供需关系边际改善。

  理论上,固定利率的长期债券久期长,对利率波动比较敏感,业内人士提示:“市场投资者关注长期债券投资的利率风险,坚持审慎理性的投资理念,防范投资行为过于短期化可能带来的损失。”

  “随着未来人民银行将买卖国债纳入公开市场常规操作工具后,可通过国债买卖调节市场供求,也会促进收益率平稳运行。”有市场人士分析表示,从近年市场正常运行情况看,2.5%至3%可能是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合理区间。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