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5-18 19:08:50 股吧网页版
崛起的中国CXO行业:超10家企业五年收入翻倍 增长的动力何在
来源:第一财经

  今年以来,美国《生物安全法》草案事件持续在演变,给中国CXO(医药研发生产外包)行业带来一定的扰动。

  历经近二十年发展,受益于制药公司的研发投入增加及医药外包渗透率持续提升,中国CXO企业在全球CXO产业竞争中已享有一定的话语权。

  在过去的五年里,也是中国CXO企业迅速发展的阶段,据第一财经记者统计,以2019年作为比较的话,有15家A股或者港股CXO企业2023年的营业收入以及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下称简称“净利润”)双双实现翻倍。

  而海外收入的大幅增长,带动了多家CXO企业收入规模扩大。在美国《生物安全法》草案风波下,中国CXO企业的海外之路如何走,这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收入翻倍

  CXO产业链的出现,是在药物“专利悬崖”以及药物研发成本增加这两大矛盾诞生下的产物。面对两大驱动,制药公司更愿意将其部分研发及生产业务外包给CXO公司,作为缩短上市时间、节省成本、确保合规性及重新分配内部资源的一种手段,自身可以更加专注于新药开发和销售。CXO包含医药研发外包(CRO)、医药生产外包(CDMO/CMO)等环节。

  CXO企业最初于20世纪70年在美国出现。全球CXO产业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欧洲,但因为人力成本、工程师红利、制药业成熟程度等原因,近年来逐渐向亚非地区转移。这其中,基于药品市场规模、人力资源、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更有优势,中国也成为了主要承接地之一。

  中国的CXO行业,是近20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伴随着2015年中国医药改革大幕的开启,中国医药市场逐渐与国际接轨,这也给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围环境。

  过去的五年,即2019年至2023年,迎来了中国CXO行业规模迅速扩张时期,尤其在新冠疫情出现后,即2020年至2022年期间,行业发展更是高歌猛进。

  疫情的出现,推动了相关疫苗、中和抗体、治疗药物等研发大幅投入。为应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件而开发上市的新冠疫苗、新冠药物,不少就借助研发生产外包合作模式,这由此带动了CXO企业收入快速增长。

  第一财经记者统计了在A股以及港股上市的CXO企业收入情况。以2019年作为比较的话,有15家企业2023年的营业收入以及净利润双双实现翻倍,其中也包括了药明康德、药明生物、康龙化成、凯莱英、泰格医药、九洲药业这些企业,这些企业2023年营收居于行业前六位置。

  具体看,药明康德2023年的营收、净利润分别为403.41亿元、96.07亿元,分别较2019年的128.72亿元、18.55亿元增长了2.13倍以及4.18倍。

  药明生物2023年的营收、净利润分别为170.34亿元、33.4亿元,分别较2019年的39.84亿元、10.14亿元增长了3.28倍、2.29倍。

  康龙化成(300759.SZ、03759.HK)2023年的营收、净利润分别为115.38亿元、16.01亿元,分别较2019年的37.57亿元、5.47亿元,增长了2.07倍、1.93倍。

  凯莱英(002821.SZ、06821.HK)2023的营收、净利润分别为78.25亿元、22.69亿元,分别较2019年的24.6亿元、5.54亿元,增长了2.18倍、3.1倍。

  泰格医药(300347.SZ、03347.HK)2023年的营收以及净利润分别为73.84亿元、20.25亿元,分别较2019年的28.03亿元、8.42亿元增长了1.63倍、1.41倍。

  九洲药业(603456.SH)2023年的营收、净利润分别为55.23亿元、10.33亿元,分别较2019年的20.17亿元、2.38亿元增长了1.74倍、3.35倍。

  中国CXO企业收入规模迅速增长背后,海外市场收入的增加是“扛把子”。

  如药明生物年报显示,其海外收入从2019年的25.76亿元增长至139.12亿元,期间增长了4.4倍。

  又如药明康德的年报也显示,其境外收入从2019年的99.07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329.7亿元,期间增长了两倍以上。

  再如凯莱英的海外收入也从2019年的22.41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63.44亿元,期间也增长了1.83倍。

  从2023年营收位居全球前十位的CXO企业看,药明系(主要药明康德以及药明生物)收入合计573.75亿元,位居第四位置。

  伴随着收入规模扩大,中国CXO企业在全球产业链竞争中的话语权也在提高。根据沙利文预测,2023年中国药物研发及生产外包服务规模约占全球总规模的15.1%,预计到2028年,市场占有率有望提升到23.5%。

  何去何从

  自2023年年底,美国民主党参议院议员Gary Peters提交了S.3558法案以来,美国生物安全法案事件不断在演变,中国CXO企业股价多次因此出现波动。

  最初卷入法案风波的中国CXO企业,只有药明康德一家,后来又增加了药明生物。近期美国众议院监督与问责委员会通过了新版《生物安全法》草案(编号H.R.8333),后者前期已做出一些修订,明确将美国生物医药行业与药明康德(603259.SH)、药明生物(02269.HK)等公司脱钩的最后期限设定在2032年1月1日。

  此次新法案的提交是基于BIO组织的一项调查。调查显示在124家生物医药公司中,有79%的企业与在中国的或中国拥有的CDMO/CMO企业签订了至少一份合同或产品协议,并且需要8年时间转换生产供应商。这也从侧面显示,中国CDMO企业在全球CXO产业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但接下来H.R.8333法案将进入到众议院全体投票环节,并且还需经过参议院全体投票表决通过,才能由美国总统将其签署成为法律。最终,法案如何走向,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生物法案》草案扰动下,中国CXO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布局,何去何从,依旧受到关注。以欧美为主的市场,依旧是药物研发创新高地。

  药明康德在5月16日发布的公告中表示,公司将与咨询顾问协力,继续与参与进行中的H.R.8333草案以及经美国参议院国土安全和政府事务委员会于2024年3月6日投票通过的编号为S.3558的立法草案进行沟通和对话。H.R.8333草案及S.3558草案的内容需要达成一致且仍有待进一步审议并可能变更。

  一些非药明系CXO企业在近期召开的业绩交流会或者投资者说明会上,澄清了《生物法案》草案影响,但同时透露继续加码布局海外市场的决心。

  如凯莱英表示,首先,法案本身不涉及公司,公司也没有从事法案中所涉及的业务领域。其次,从和客户合作层面,目前与客户的商业合作和洽谈均在正常进行,未受此事件影响。

  “公司也将继续有针对性地采取以下应对措施:第一,继续坚持CDMO企业定位,为创新药公司提供专业服务和帮助,做海外生物医药产业朋友而不是对手; 第二,加快海外建设布局,一是加快欧洲小分子研发到商业化生产的产能落地,这个不仅是为了分散不确定性潜在风险,也是为了承接更多海外客户API(原料药)项目,这是行业发展深化合作的必然需求;二是加快波士顿研发中心业务推进,以此为支点承接更多海外Biotech客户项目;三是考虑未来在海外低成本地区布局原料生产。”凯莱英说。

  药石科技(300725.SZ)表示,CXO在全球医药产业市场竞争与专业化分工的背景下产生,其在提升新药研发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药品可及性,促进医药行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公司坚信中国CXO在全球医药创新产业链中始终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目前,公司各项业务有序推进,未受到该法案的影响。公司将继续加强中、美两地团队的服务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各自的地域优势和技术优势,同时继续积极寻求自建或并购产能的机会,加快海外产能布局建设,提升供应链韧性。

  博腾股份(300363.SZ)在2023年年报中表示,受宏观因素影响,近两年来,出于对供应链安全的考量,供应链的本地化变得越来越受重视,已经成为影响医药外包服务行业发展趋势的“重要变量”。由于医药外包服务产业是人才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强监管的行业, 新产能从建设到投用再到获得客户认可,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两年甚至更长时间),因此产业结构在短期内发生大规模变化的可能性较小。对于中国医药外包服务企业,在充分利用中国科学家工程师红利、供应链优势的同时,加快全球化布局将变得更加重要。

  有CXO企业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基于技术能力、规模以及成本优势等,中国CXO行业在全球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企业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又如何做到平衡,避免“树大招风”,也考验每家企业的智慧。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