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5-20 20:02:21 股吧网页版
天府新视界|千年东方微笑 如何再续千年?
来源:金融投资报

  说起中国的石窟艺术,你最先想到什么?

  是莫高窟里凌空翱翔的飞天?还是龙门石窟雍容端庄的造像?在漫长的历史中,我们的祖先走出日常劳作之地,将他们对美的追求、对信仰的执着雕琢在遥远的山崖陡壁上,化为一尊尊精妙绝伦的造像,一幅幅绚烂辉煌的彩画,以登峰造极的艺术对抗白驹过隙的岁月,也由此成就了一种风格独具的东方美学。

  但是,你以为这就是中国石窟艺术的全部了吗?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根据2020年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全国共有5986处石窟造像文物。其中,四川共2134处,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如果再加上近邻重庆,川渝两地共有石窟造像文物2850处,数量接近全国的一半,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乐山大佛和大足石刻更是远近闻名。

  近日,《四川省加强石窟寺联合保护工作方案》发布。四川将从十个方面入手,提升石窟寺保护管理能力水平,让“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四川石窟寺艺术魅力被更多人看见,在更久远的时光中传承。

  四川石窟寺,有着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北方石窟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在北方的石窟开凿趋于沉寂的年代里,巴蜀大地用独特的细腻、温婉与人间烟火,一凿一斧雕刻出堪称中国石窟艺术“下半阕”的优雅。

  在四川,遇见石窟寺并不稀奇。

  它可能在一条乡间小路旁、在山间的一棵松树下,或者干脆在香味沁人的农家果园里、在农家小院的鸡犬相闻中。它们与周遭的人,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经过千年的磨合后早已融为一体。由于太过熟悉与日常,让人感觉它们好像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年代起就“生长”在那里,却往往忽略了它们身上原来有着异域的基因。

  石窟艺术起源于印度。后来,大约在魏晋时期,随佛教一起传入中国,并在隋唐时期迎来了蓬勃发展。中国石窟的建筑、形制、雕塑及壁画,在印度犍陀罗艺术风格的基础上,不断融合中国传统雕塑和绘画审美技法,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格特征。

  石窟艺术有规模地传入巴蜀,应当是在南北朝时期,此后一直到明清从未间断。巴蜀地区的石窟造像既体现出与中原一脉相承的风格,又形成独具一格的地域特色,蕴含着厚重的历史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生动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鲜明特色,有力见证了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悠久历史。其中,唐代大型单体石刻造像众多,如乐山大佛、荣县大佛、资阳半月山摩崖造像等,是中国南方石窟和中国晚期石窟的典型代表。

  不同于北方石窟所体现出的恢宏皇家风范,透过四川石窟的雕塑造型,可以直观感受到川人自古以来的“松弛感”。比如安岳毗卢洞紫竹观音造像,就一改人们印象中观音的正襟危坐形象,背倚紫竹,侧身跷脚坐在莲台上,宛如一位青春年华的女子在山边“放空”自己,畅想远方。再比如四川石窟造像的表情,也一改在北方时“板着脸”的严肃,往往嘴角微微带笑,多了一份亲切与自然,在巴山蜀水间一笑就是千年。

  四川人能够狠狠拿捏“松弛感”,也能够巧妙提升“融合度”。儒家、佛教与道教为代表的“三教”思想,为中华文化提供了丰富内涵。而自唐宋以来,原本各自发展的儒释道思想开始走向融通与合流。在屏山八仙山丹霞洞、安岳石刻华严洞、达州市达川区真佛山的石刻中,都有儒释道和谐相处的雕刻内容。

  一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深刻变革,被深深浅浅凿刻在四川盆地的砂岩与页岩上,鲜活而沧桑。

  今年4月19日,四川省文物局发布消息,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选定的普查试点县安岳开展相关工作时,工作人员在当地新发现45处摩崖造像。

  这样一则令人欣喜的消息背后,其实也可以看到四川石窟寺保护面临的一道难题——地域分散、中小石窟众多。

  历史上的四川,上至达官显贵,下至普通平民,各行各业的许多人都参与捐资开窟:钱多开大窟,钱少凿小龛。加之盆地内的石质大多松软细腻,易于开凿洞窟和雕刻造像,于是,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人们随情随性、因地制宜地将自己的美好愿望寄托在石窟之上,为今天的人们留下多姿多彩的石窟艺术。

  近年来,全省石窟寺抢救保护、考古研究、展示利用等工作扎实开展,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但同时,底数不清、基础研究不强、依法管护不实、普法宣传不好、部门联动不畅等问题,也亟待各界力量的共同参与推动。

  比如,四川松软的石质使工匠能够石上生“花”,雕刻出四川石窟的多样风格。但从保护的角度讲,长期暴露在野外,松软的石质也使四川石窟雕像更易受到侵蚀、风化。有时,在上一代人记忆中还形象鲜活的雕像,到下一代人时已经变得“面目模糊”。

  比如,四川石窟因其散落在田间地头而成为巴蜀儿女“诗意栖居”的一部分,却也由于过于分散而难以集中保护。人们习惯了将石窟寺作为邻居,却可能意识不到这个“邻居”其实很脆弱,烟熏火燎或者“重塑金身”,于几百上千年的石窟寺而言,都是不可逆转的“伤害”。如何培养一种和谐的“邻里关系”,恐怕也远非一日之功。

  那么,如何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四川省加强石窟寺联合保护工作方案》从推进石窟寺保护立法、健全保护管理体系、增强基层管护能力等十个方面,探索石窟寺保护的重点与弱项,试着回答了我们该如何与身边的石窟寺和谐相处等诸多问题。

  比如“稳步推进管护建设”。4月14日完成的绵阳梓潼县卧龙山千佛岩乡村石窟文化公园保护区建设项目,就是“一点一策”推进四川乡村石窟文化公园(景点、微景观)建设的一个具体缩影。深入去研究每一处石窟寺的内涵与特点,让保护、研究与传承协同并进。

  让开发的步子慢一点,让保护的脚步快一点。石窟寺穿越千年的时光走来,它们等待的或许不仅仅是一次快时代里对那些宁静、细腻、典雅的“从前慢”的深情回眸,还是石窟寺艺术与时代审美、与市民生活彼此相连又各得其所的长情陪伴。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