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6-05 23:43:49 股吧网页版
与新增房贷利差接近1个百分点 存量房贷利率还会下调吗?
来源:国际金融报

  “能不能把存量房贷也一起降了?”

  近日,多地响应房贷新政,将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的优惠提至新高度。随之而来,新增房贷与存量房贷间利差扩大,网友们“降存量”的呼声渐起。存量房贷会不会下降?是否会引发新一轮提前还贷潮?

  有专家指出,因净息差进一步收窄等因素,存量房贷短期内再次下调存在客观困难,但在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需求下,继续下调的趋势不会改变。

  存量房贷利率下调呼声起

  自5月17日房贷新政发布以来,多地购房门槛大幅下调,力度空前优惠,首套房贷利率下限基本降至3.25%至3.5%区间,二套房贷利率也多数进入“3”时代。与此同时,高加点的存量房贷与新增住房贷款之间的利差也进一步拉大。存量房贷利率降不降?社交平台上呼声渐起。

  日前,已有地方对此作出回应。据悉,有深圳市民就调整优化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咨询“深圳12345热线”,相关部门在回复中表示,按照因城施策原则以及关于调整优化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的有关规定,结合深圳实际,2024年5月29日之前发放的存量房贷利率仍执行当时的利率下限政策。

  为何“降存量”呼声渐起?

  小艾(化名)也是众多存量房贷客户之一,本轮利率优惠落地后,她所在城市的首、二套房贷款利率下限分别降至3.25%和3.75%。2022年初,小艾买下了第一套房子,彼时的贷款利率为6.15%,经过去年存量首套房贷利率下调后,她的月供少了不少,目前的年化利率是4.2%,但仍高于此次调整后的二套房贷款利率,较最新的首套房贷利率下限则相差近1个百分点。“以等额本息还款方式粗略估算,如果可以按照当前最低利率还款,大约可以少支出近30万元利息。”小艾告诉记者。

  “最近咨询存量房贷的客户很多,但目前还没有调整存量贷款利率的消息。”上海某银行的一位客户经理表示,“新增首套房贷款和存量房贷的利差的确是挺大的,之前上海首套房贷款利率在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35BP(基点),大概在4.65%左右,现在最低能降到3.5%,几十万的利息是可能省出来的。如果确定调整存量房贷利率,对于我们业务的影响也会比较大。”

  在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看来,如果从市场化的原则来看,在房地产市场上升时期贷款买房,信贷额度是有限的,国家要控制资金流入房地产的规模和比例,获取信贷资源的成本自然更高,如果以市场下行或是别人贷款成本更低为由而要求“退还”,显然是不合适的。

  “当然,从政策角度来看,如果需要刺激内需、鼓励大家消费、保持银行住房贷款的稳定,那么肯定还是要调降存量贷款利率的。”李宇嘉指出。

  息差收窄带来存量下行压力

  5月3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2024年一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情况。数据显示,继去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首次低于1.7%(降至1.69%)后,今年一季度持续收窄15个基点至1.54%。

  光大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认为,一季度净息差收窄主要是受资产端拖累,包括LPR下调累积效应及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影响下,新发放贷款收益率承压;居民加杠杆意愿相对不足,收益率相对较高的零售信贷定价受到较强挤压;伴随着前期高定价贷款陆续到期续作,息差面临较大资产端滚动重定价压力;存量按揭利率一次性下调对息差形成冲击等。

  “不过,伴随着年初重定价、存量按揭利率下调等因素得以消化、存款‘降息’红利进一步释放,息差收窄压力有望显著缓释,后续银行体系净息差或迎来拐点。”王一峰指出。

  银行净息差的持续收窄,难免给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带来压力。

  李宇嘉指出,存量房贷利率下调的困难主要来自于银行的资金成本问题。当前银行净息差在不断收窄,经营成本在上升,且银行本身也有上缴利税、资产保值增值等任务和考核。在增量贷款已充分降低且去年存量贷款也已调降的情况下,客观上存在短期内再次下调的困难。

  “但这些不会改变下一步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的趋势。新一轮调降存量房贷,需要央行降准、降息,这些在此前会议中已有指示。”李宇嘉直言,“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形成存量和增量贷款利率连环下行的预期,有利于减缓提前还贷的倾向,有利于居民增加贷款持有,比如首套房保有且不提前还贷的情况下,增加用贷款买二套房的倾向。”

  新增房贷与存量房贷利差增大,会否引发新一轮大规模的提前还贷?

  “如果未来存量房贷利率没有调降,可以预见提前还贷潮肯定是会出现的,因为对于此前的购房者而言,机会成本太高了。”李宇嘉分析,“当前理财产品、定期存款的收益率在下降,只有2%至3%,但房贷的成本可能在3%至4%,这时候如果减少高成本的贷款转而购买理财或存款,相当于是获得了收益,所以必然会出现提前还贷的现象。不过,从去年至今,提前还贷的现象出现已久,且很多人的收入预期都在减弱,未来不一定会发生大规模的提前还贷潮。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