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6-15 22:26:50 股吧网页版
处在周期中的生物医药投资人:从“钱追着项目跑”到变为“退退退”
来源:第一财经

  “我们基本在进行老项目的退出、重组、清算等。”

  最近,第一财经向生物医药投资人田博了解最新投资动态,他做了这样简单回复。

  不只是他,生物医药投资人王松也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当下工作重心是放在如何退出前期所投的项目上。

  国内生物医药资本遇冷,是从三年前拉开序幕的,既有受大环境因素影响,也是前期过热后而出现的调整。资本市场的降温,直接影响到投资人获利。时至今日,行业难言有回暖迹象。对于投资人而言,信心一步一步被考验,从慢慢收紧投资,到现在撤退变得坚决,但此时要撤出,仍然挑战重重。

  “退退退”

  王松透露,2023年底,很多机构开会的时候都在强调要“退退退”。那个时候,大家退出的念头就很强烈了。

  回顾十年来,生物医药行业投资就经历了从无人问津、到火爆,再到降温这些历程。

  2015年起的医药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逐渐点燃了创新药研发与投资热情,生物医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18年的港交所18A规则、2019年的科创板均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上市,在给药企提供资金弹药渠道的同时,也给投资人提供退出通道,提振了市场投资人信心。2020年新冠疫情后,推动了相关疫苗、中和抗体、治疗药物等研发大幅投入,医药行业更是吸引了各路资本入局,创新药的估值不断被抬高、泡沫也在被吹大。

  行业里曾用“钱追着项目跑”形容当时的投资盛况。

  “我们是从2017年开始尝试投资创新药的,那时候有很多投资机构是不请教KOL,不阅读论文,也较少开展专家访谈。”2023年,在第八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有投资人对第一财经记者等在场媒体人表示。

  在王松看来,整个生物医药投资甜蜜期并没有维持太长时间。“以2021年下半年港股医药股大跌为标志,其实那个时候已进入医药行业的资本寒冬了,但大家原以为跌个一年半载就可以反弹了,实际上是持续到了今天,何时见底,还是未知数,但这一切告诉大家,世界已发生改变了。”

  王松表示,如果是在2016年前投的项目,回报情况还相对比较理想,那时逐渐赶上资本市场好的时候,投资项目在二级市场上退出相对容易。到了2018年,很多标的估值水涨船高,但由于募资相对容易,大家也在拼命投,你募集到了资金,不投的话LP也不愿意。如果项目是在2020年、2021年投的,现在回过头来看,很多回报情况很不理想。

  王松所在的机构,项目投资的时间,主要集中在2019年、2020年,有少部分是在2021年投资的。“我们这几年募资很难,很难有多余的资金可以再投资。由于创新药支付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创新药回报存在很大挑战,这也在打击投资人投资信心。项目本身投资期限,一旦到期了,LP有退出诉求。我们现在也在想办法如何退出前期所投资的项目。”

  作为一家生物医药企业融资负责人,高俊宇日常与投资机构打交道颇多。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现在要找到机构投资非常不容易。“我们接触的那些头部机构,他们投资节奏放得很缓慢,一年能投出一单就很不错了,而那些小的投资机构,他们明确表态称‘现在的工作是管和退,退才是第一位’。”

  困难重重

  王松称,要在两年内完成他们所投的项目退出,其实难度很大。“最好的出路,就是投资的企业能够独立上市,但目前上市通道非常窄;其次,寻求被并购,找到有实力的并购方并不容易,同时也会面临对方压价厉害的局面。”

  从目前A股市场看,IPO上市门槛在提高,发行进一步放缓。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今年以来,A股医药生物板块仅迎来一家,即海昇药业顺利在北交所完成上市。

  虽然也有一些药企试图转战港股市场上市,但受制于整体状态低迷,流动性不足等因素制约,过程颇为曲折。Choice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港股医疗保健业板块只迎来了6家企业新上市。

  今年4月23日,浙商证券医药研究团队复盘了2010年至今医药二级融资情况。据显示,2019年之前行业IPO募资总额比较平稳,2020年开始行业IPO热度显著提升,随后在2021年行业IPO募资达到峰值,2022年行业IPO募资开始降温。截至目前A股医药行业IPO募资处于相对低位。2020年港股呈现出与A股类似的变化趋势,无论是IPO募资还是配售募资都有明显提速,2021年港股医药行业IPO募资达到峰值789亿港元。与A股的时间节点类似,港股二级医药融资在2022年开始降温,目前也处于低位。

  近期以来,屡屡传出生物科技企业终止IPO的消息,例如,6月6日,圣兆药物北交所上市申请终止;6月9日,杭州微策生物创业板IPO终止注册。

  2023年12月底,跨国药企阿斯利康打响了收购中国生物科技企业亘喜生物第一枪后,相继有诺华收购信瑞诺医药,Nuvation Bio收购葆元医药,Genmab收购普方生物交易出现,但目前中国生物科技企业能够顺利被并购的,仍然是少数。

  “目前也有企业的创新药管线试图寻求被其他企业收购,从而扩充后者的管线,但价格会被压得很低。投资人通过这条路径来实现退出,也挺难的。不排除后续企业与投资人之间扯皮、对簿公堂的现象会增多。”王松说。

  “我们在做一些重组、清算、股权转让之类的工作,说实话,并不好开展,但不管如何,还是得努力去做。”田博说。

  药企融资难

  在医药行业,有个“双十定律”,即新药从研发到上市一般需要耗时10年、耗资10亿美元,这从侧面反映出药物研发非常依赖资金的投入。

  2018年起,港股以及科创板相继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上市,一方面,让生物科技公司在研发缺资金的时候能够筹集到资金,另外一方面,也给投资人开辟了一个退出通道,从而形成了一个良好的闭环。现如今,因为资本市场遇冷,投资人退出艰难,意味着很难有更多的资金继续反哺生物科技企业研发。

  有生物科技企业创始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其所在的细分领域,目前很难融到新的资金了,公司要不是在前几年趁着形势较好时顺利融到一笔资金,现在都很难维持运营下去。

  另有一些生物科技企业人士反馈称,在寻求一些有实力的资金方投资时,对方制定的条件颇为严苛,要求企业在一定期限进行回购。

  一些生物科技企业裁员、破产重组的消息时有传出。

  先为达生物商业战略副总经理、董事长助理鲍恺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那些估值40亿元以下,主要管线处于二期,且还没公布数据的生物科技公司,如果融资不畅的话,未来两年存活率低于10%。

  对生物科技企业而言,当前如何活下去是第一要务,不少企业通过收缩管线、对外授权或股权合作等方式积极自救,保证现金流。

  Insight数据库显示,国内企业跨境授权交易数量近几年持续增长,交易总额增长迅猛,单笔交易金额均值和首付款均值也都出现显著增长。2023年,交易数量和交易总金额均达到了历史新高,共有98起跨境授权交易事件,披露的交易总金额为456亿美元。

  今年以来,国内药企对外授权交易还在进行中。

  “我们也在下场,帮我们投资的企业寻找新的融资方,各种各样投资背景的基金,也在竭尽全力帮忙联系,但结果如何,还是未知数。”王松说。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