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6-16 22:38:40 股吧网页版
美联储重申降息耐心 资金涌向人工智能
来源:第一财经

  尽管美联储6月的议息会议颇为鹰派,却不敌开会前几小时发布的通胀数据——美国5月CPI从3.4%降至3.3%(环比仅为0),核心CPI从3.6%降至3.4%,两者均低于预期,超级核心CPI月率两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通胀的超预期回落令市场欣喜若狂,6月13日当日,9月降息概率就回升至56%。尽管美联储自身预测年内仅有一次降息,但当前利率市场的定价却变成了两次,从此前降息25BP的定价基础上大幅攀升。最新发布的密歇根大学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了3.5点至65.6,远低于普遍预期的2.9点增幅,这也助长了年内降息预期。

  通胀指标降温重燃了提前降息的希望,苹果、博通和Adobe带动的人工智能乐观情绪则再一次点燃了投资者热情。不过,拥挤的市场可能暗藏风险,接下来,市场的走向将取决于科技股的韧性及美债收益率走势。

  美联储点阵图放鹰

  在上周万众瞩目的议息会议上,美联储再次维持利率不变。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重申,在对通胀持续向2%迈进有更大信心之前,降低目标利率区间是不合适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更新的利率点阵图中,今年降息的预测从三次降至一次,这也引发了当天全球风险资产的全线跳水。

  BK asset management宏观策略师施罗斯伯格(Boris Schlossberg)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对于美联储而言,降息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通胀逐步迈向中期目标,另一个是经济降温或者劳动力市场波动。美联储的政策立场需要做到的是,确保在取得物价成果的同时,避免出现硬着陆。他分析称,从目前看,两者危机信号都没有出现,所以可以耐心等待政策转向。

  未来,劳动力市场的走向可能成为关键。美国5月非农就业岗位增加了27.2万个,远超市场预期,薪资增长4.1%,也超过了美联储通胀目标对应的区间3.0%~3.5%。牛津经济研究院高级经济学家施瓦茨(Bob Schwartz)此前向第一财经表示,在劳动力市场保持强劲的情况下,美联储不会放松对降息的态度。

  美国联信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亚当斯(Bill Adams)认为,美联储担心的是,如果过早放松政策,工资增长加速可能是通胀压力准备反弹的迹象。“另一方面,只有失业率上升可能预示着未来工资增长疲软、消费者需求疲软和企业定价权下降,这将为通胀降温。”

  渣打全球首席策略师罗伯逊(Eric Robertsen)则对记者表示,美联储似乎对其在2024年实施降息的能力不太自信,点阵图显示中值预期仅有一次25BP的降息(但在2025年预计会有100BP的降息,与市场定价相匹配)。FOMC的声明中仅描述了朝着2.0%通胀目标的“适度进展”,这表明美联储可能仍缺乏对“反通胀”叙事及其即将开始放松政策的信心。数据的不一致可能是央行面临的挑战之一,毕竟工资增速仍显示健康增长,失业率仍稳定在4.0%左右。在美国11月7日选举前仅剩两次会议。

  不过,就业需求的裂痕已经开始逐步出现。数据显示,美国职位空缺数量从840万个降至810万个,处于2021年初以来的最低水平。每个失业者对应职位空缺数量进一步下降到1.24个,基本上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和服务提供商ADP表示,美国企业5月份新增15.2万个工作岗位,创下今年最小增幅。此外,上周初请失业金人数创近10个月高位。

  施罗斯伯格向第一财经表示,尽管近几个月来劳动力市场有边际软化的迹象,现在判断供需拐点显然为时尚早,因此美联储只能选择继续观望。他预计,当失业率为4.2%或4.3%,才能有效证明危机已经发生,“美联储仍然可以直接关注通胀,而不必太担心增长”。

  通胀前景是否迎来曙光

  在美联储保持谨慎的同时,多份最新物价报告重燃了降息的希望。

  美国5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环比意外保持不变,延续了3月以来的下降趋势。除去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成分,5月核心CPI同比下降至3.4%,为2021年4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作为上游成本风向标,美国5月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环比下降0.2%,较4月份0.5%的增幅大幅回落。

  美国进口商品的成本下降幅度为去年年底以来新高,这进一步证明了通胀可能再次放缓。上月进口价格指数下降0.4%,汽油价格下跌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不包括能源,进口价格下跌0.3%。进口成本在今年前四个月飙升,导致美国通胀连超预期,这甚至引起了美联储的注意。

  受此影响,联邦基金利率期货显示,9月降息预期在美联储决议后低点迅速反弹,目前维持在60%左右,而年内降息两次的概率则升至70%。美国银行美国经济学家盖本(Michael Gapen)表示,反通胀趋势是最有可能的前进道路。

  然而,物价能否最终形成趋势性有待时间检验。美联储更新的预测显示,今年整体PCE同比增长上修至2.6%,核心PCE涨幅达到2.8%。克利夫兰联储主席梅斯特、芝加哥联储主席古尔斯比在议息会议后的最新讲话中表示,5月份的通胀数据是个好消息,但需要看到这种情况持续更长时间。未来一周,大量美联储官员也将亮相,可关注有关经济和货币政策前景的最新表态。

  施罗斯伯格向第一财经表示,有两个因素可能给中短期通胀带来压力。首先是能源价格的走势,油价在近两个月物价回落上贡献巨大,接下来夏季消费高峰期、OPEC+减产还有飓风季的背景下,可能重新成为通胀的推动力。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物流成本的传导,红海局势对于全球海运价格的影响何时会影响到消费端。

  不过,市场比美联储更加乐观,并正在定价今年年底之前50BP的降息,并在2025年另外定价95BP的降息,这表明一旦市场对首次降息的信心开始增强,市场对更长期的宽松周期也更为有信心。

  高盛目前预计,美联储年内仍有望降息两次。该机构提及,“我们仍然坚持认为美联储将在9月首次降息,并在12月再次降息。事实上,随着5月核心CPI通胀放缓至33个月低点以及5月核心PPI保持平稳,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两轮较好的通胀数据,如果接下来的3个通胀数据仍处于类似范围,我们认为美联储领导层将推动在9月进行降息。”

  瑞银全球首席策略师Arend Kapteyn对记者表示,美联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通胀几个月毫无改善后,他们需要等待通胀连续数月改善。显然,这意味着9月之前不太可能降息,因为没有足够时间来获得通胀持续改善的数据。“我们当然认同在劳动力市场未急剧放缓的情况下,美联储可以耐心等待,直到通胀数据改善再降息。他们会担心若过早降息,通胀预期会脱锚。”他称。

  美联储何时行动,对本轮发达国家降息潮的节奏也有重要影响。即使进入宽松周期,许多市场人士认为,政策路径差异和通胀不确定性,让各经济体立场普遍属于“鹰派降息”——通过声明和预测避免外界形成宽松路径设定的共识。

  欧洲央行本月宣布了近五年来的首次降息。该行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未来的利率决策基于即将到来的经济数据。欧洲央行副行长金多斯(Luis de Guindos)认为,接下来欧元区的通胀可能会充满不确定性和波动,未来几个月将会很艰难。

  市场分裂或藏风险

  从市场表现来看,美股上周走势出现分化,由苹果发布会、Adobe和博通业绩展望推动的人工智能热潮和美债收益率回落令投资者持续涌入科技股;相比之下,周期板块受困于美联储政策可能冲击经济的担忧,道指和小盘股指数罗素2000逆势回落。

  北京时间6月14日(上周五)凌晨收盘,大型科技股普遍上扬,其中,苹果续涨近3%,市值逼近微软,后者上涨2%创下新高,道琼斯指数收盘微跌。在此后一个交易日,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指数继续创下历史新高,涨0.42%报19659.81,而标普500指数微跌。

  美银全球统计显示,上周美国价值型股票基金有26亿美元的资金外流,而投资者向美国成长型股票基金注入了18亿美元。

  人工智能板块对市场的控制力仍在增强。标准普尔500指数中芯片行业现在超过了软件行业,历史上首次成为全市场最大行业权重。Strategas Securities 技术策略师索恩(Todd Sohn)在客户报告中写道,芯片行业在标普权重为11%,与2014年初的2%相比增长明显。同时,前五大行业权重为27%,这是近44年来的集中度最高水平。

  不少分析师对只有少数股票推动市场走高有所担忧。阿波罗首席经济学家斯洛克(Tolsten Slok)认为,仅英伟达就推动了标普500指数超过34%涨幅,这使市场容易面临特定的任何风险。

  嘉信理财认为,投资者需要保持警惕。从技术面角度来看,市场有些超买(尤其是在科技领域),其次英伟达拆分和苹果发布会召开后,似乎没有短期的催化剂来推高市场(两周后有美光科技财报和5月PCE),风险回报开始向回调倾斜,取决于科技板块能否产生持续买盘动能。

  “科技行业仍然是市场表现的主要驱动力。”嘉盛集团资深分析师拉扎扎达(Fawad Razaqzada)对记者表示,缺少这一板块的股市就会显得截然不同。随着科技板块挑起大梁,人们不得不拷问该行业能在多大程度上支撑市场。就目前而言,逢低买入以科技股为主的指数仍是一种更明智的交易策略,而不是试图把握市场顶部的时机,不过对估值的担忧每天都在加剧,这引发了对标普500指数前景的疑虑。

  但他也表示,华尔街对于标普500的预测仍然乐观,因为它继续无视地心引力。自标普500指数上次下跌2%以来,已经过去了300多个交易日,表明看跌情绪明显缺乏。在这种连涨势头被打破以及出现走低的低点预示潜在的看跌反转之前,预测指数拐头向下的人需要保持耐心,即使市场看来被高估了。在反转发生之前,看涨趋势必须显示出减弱的迹象,而这需要时间。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