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6-18 05:48:19 股吧网页版
构建新发展格局 赢得竞争新优势
来源:经济日报

  夏天有“淄”有味,冬天“滨”至如归,贵州“村超”火爆出圈,甘肃天水“麻辣滚烫”……去年以来,我国文旅市场爆款频出。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1.1亿人次,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40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3%、8.1%。持续升温、好戏连台,国内消费涌动蓬勃活力。

  5月8日,辽宁沈阳华晨宝马大东工厂,一辆磨砂纯灰色创新纯电动汽车BMW i5缓缓驶出总装线。在德国宝马集团进入中国市场的“而立之年”,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迎来第600万辆整车下线。深耕中国、布局未来,中国市场展现出强大“磁力”。

  大国经济纵深广阔,大循环动力持续释放。

  2020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当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全面部署。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就形成新发展格局发表重要论述。2023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发展的安全性主动权。

  领航定向,擘画蓝图。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思想共识不断凝聚、工作基础不断夯实、政策制度不断完善。今天的中国经济,在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上阔步前行。

  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

  格局关乎全局。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

  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必须把发展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不断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才能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这是适应我国新发展阶段的主动选择——

  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国内经济循环同国际经济循环的关系客观上已产生调整的要求。在新发展阶段,如果还是依靠过去那种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大进大出”,通过增加资源要素投入来发展的原有模式,生产体系内部循环不畅和供求脱节现象将日益严重,“卡脖子”问题会日益突出,产业链难以走向中高端。必须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循环中的阻滞,破解供需流转、产业协同、区域协调的瓶颈,巩固增强我国发展的基础和韧性。

  这是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

  我国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体现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更好践行新发展理念,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相互协同、形成合力。

  这是发挥我国发展优势的内在要求——

  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以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我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经济发展具备强劲的内生动力、韧性、潜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更好利用大国经济纵深广阔的优势,提高我国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吸引力、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使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充分发挥,释放出巨大而持久的发展动能。

  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表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系列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新时代十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正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已经具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综合优势。

  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操其要于上”,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也要“分其详于下”,把握工作着力点。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这就需要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供需两端同时发力、协调配合,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从内需潜力看,我国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历史性跨越,是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消费市场之一。从供给能力看,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

  张占斌表示,市场是稀缺资源,大国市场更是全球性稀缺资源。随着我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持续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中等收入群体有可能翻一番达到8亿人至9亿人,强大的购买力会持续推进消费转型升级,将形成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市场优势。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要求。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围绕未来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解决“卡脖子”问题,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经济循环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要继续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陈彦斌表示,随着我国产业深入参与全球化并不断向价值链上游延伸,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低环境成本的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中国迫切需要形成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立足完整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依托超大规模市场形成强大的要素资源引力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张占斌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从整体上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一方面,要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特别是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全过程、全环节。另一方面,要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实施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构建新发展格局取得重要进展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构建新发展格局蹄疾步稳,气象万千。

  科技支撑不断强化——

  2023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超过3.3万亿元,是2012年的3.2倍,居世界第二位;研发投入强度达2.64%,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发明专利申请量、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多年蝉联世界第一。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3年的第12位。“嫦娥”探月、“天问”探火、中国空间站等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C919大飞机展翅翱翔,国产大型邮轮乘风远航。重离子加速器、腔镜手术机器人、体外膜肺氧合机等高端医疗装备取得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扬帆出海。

  堵点卡点有效破除——

  构建新发展格局,必然要以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基础。我国着力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持续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2023年制造业增加值达33万亿元,规模连续14年居世界首位。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迈出新步伐,服务业有效供给持续提升,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扩内需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加快形成。2023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50.3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分别达到47.1万亿元、13.0万亿元;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11.4%,比上年提高25.3个百分点,国内大循环动力更加强劲。

  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加畅通——

  对标高标准国际贸易和投资通行规则,我国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我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2023年进出口规模达5.94万亿美元,连续7年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签署的自贸协定由10个增至22个,自贸伙伴由18个增至29个。2023年在华新设外商投资企业近5.4万家,同比增长39.7%。近5年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收益率约9%,在国际上处于较高水平。从广交会到进博会,从服贸会到消博会,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安全基础不断夯实——

  我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深化煤电油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强化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支持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等“卡脖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扎实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任由国际风云变幻,中国经济将始终充满朝气,乘风破浪。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