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6-19 12:18:49 股吧网页版
今年以来首次!中国4月增持美国国债
来源:财联社

  当地时间周二(6月18日),美国财政部公布了2024年4月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报告显示,4月份外国投资者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从3月份的创纪录高位有所回落。不过略微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中国在当月小幅增持了美国国债,这也是今年以来中国美债持仓规模的首度增加。

  报告显示,中国4月持有的美国国债增加了33亿美元,至7707亿美元。这也是至少1年来,中国美债持仓变动(无论增加还是减少)规模最小的一次。

image

  从2022年4月起,中国的美债持仓就一直低于1万亿美元。在3月减持后,中国的美债持仓规模曾一度跌破了去年10月的低位7696亿美元,进一步创下了2009年3月以来的新低。

  而此次,中国虽然在4月小幅增持了美债,但年内的累计减持规模仍高达456亿美元,整体的减持趋势尚难说已发生改变。

  从美债的走势看,美国国债价格在4月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走弱——与价格反向的美债收益率则一路走升,因当时报告显示美国通胀仍顽固地高于美联储2%的目标,且一系列经济数据保持强劲,导致投资者对美联储年内降息的预期降温。

  当月,基准10年期美债收益率最终从4.194%大幅飙升至了4.612%,而两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则从4.603%升至了5.046%。

  颇有意思的是,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央行在4月的购金步伐其实是有所放缓的。中国央行上月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4月末,我国央行黄金储备报7280万盎司,环比上升6万盎司(1.7吨),为2022年11月以来最低增幅。

image

  中国央行增持黄金的步伐放缓,以及减持美债的势头暂时停顿,均发生在4月。这究竟是巧合还是在前期大量买入及减持操作后的暂时休整?投资者不妨可以在此后留意更多数据加以观察。

  多数美国主要海外“债主”4月减持

  整体来看,放眼中国以外地区,美国主要海外“债主”其实在4月更多选择了减持。

  3月份总体外国投资者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从3月份修正后的8.084万亿美元降至了8.018万亿美元。

  在前十大美国海外“债主”中,有四个——中国、开曼群岛、法国和瑞士在当月增持了美债,其余六个——日本、英国、卢森堡、加拿大、比利时、爱尔兰在当月出现减持。

  其中,“美国最大海外债主”日本在4月减持了375亿美元美国国债,持仓规模降至了11503亿美元。市场参与者此前一直在关注日本的美债持有量,原因是日本货币当局在4月底时进行了外汇干预,以支撑日元汇率。4月29日,日元兑美元汇率曾一度跌至34年低点160.24。

  英国在4月也减持了179亿美元美国国债至7102亿美元,持仓规模继续位列第三。

  TIC报告的其他亮点

  美国财政部发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内容还显示,4月份所有外国对美国长期、短期证券和银行流水的净流入额为662亿美元。其中,外国私人资金净流入为442亿美元,外国官方资金净流入220亿美元。

  4月份,外国居民增加了对美国长期证券的持有量——净买入为1594亿美元。其中外国私人投资者的净买入额为1275亿美元,而外国官方机构的净买入额为319亿美元。美国居民也增加了他们对长期外国证券的持有量,净购买额达363亿美元。

  若将国际长期证券和美国长期证券均考虑在内,海外4月对美国长期证券的净购买额为1231亿美元。

  外国居民4月减少了100亿美元的美国短期国债持有量,外国居民持有的以美元计价的短期美国证券和其他托管负债减少了10亿美元。美国银行系统自身对外国居民的美元计价的净负债减少了559亿美元。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