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6-19 19:22:10 股吧网页版
4月中国小幅增持美国国债 我国整体减持美债趋势或未变
来源:新京报 作者:张晓翀

  当地时间6月18日,美国财政部公布了2024年4月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报告显示,中国在当月小幅增持了美国国债,中国4月持有的美国国债增加了33亿美元,至7707亿美元,这是今年以来中国美债持仓规模的首度增加。

  4月美债价格下跌,增持有利于低吸高抛增厚资产收益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高级副总监白雪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4月中国小幅增持美债,是在当时美债价格大幅下跌的背景下,出于调整外汇资产配置、提高资产收益率考虑的投资策略。受美联储年内降息预期降温影响,4月美债收益率大幅上行,10年期美债收益率均值较3月大幅飙升33个基点至4.53%,美债价格跌幅明显。在美债价格下跌时增持,有利于在后期美联储降息预期再度升温、美债价格回升时增厚资产收益。

  数据显示,4月美债收益率大幅上行,2年期以下短端收益率上行幅度大于长端;30年期、10年期、2年期、1年期美债收益率分别上行至4.79%、4.69%、4.96%、5.21%,上行幅度分别为45、49、45、22bp。30年期与10年期美债利差由3月底的14bp下行至10bp。

  不过,最新的美国5月份通胀数据显示,美国通胀已出现全面降温的迹象。美国5月CPI(消费价格指数)环比上涨0%,是2022年7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核心CPI同比增长3.4%,为三年多以来的最低水平。此外,美国5月份PPI(生产者物价指数)数据也显示美国通胀降温,5月PPI环比下降0.2%,创7个月以来最大降幅。在美国5月份通胀数据公布后,美债市场已经基本完全定价了美联储将在年内降息2次。

  此外,6月份美联储议息会议释放的信号依然偏鹰派,6月点阵图显示年内只降息一次,鲍威尔称年内只降息一次并不保守,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时又一次强调称,根据历史经验,要更加警惕通胀反弹的风险。

  从市场走势观察,5月以来美债收益率大幅回落。截至6月19日,10年期素有“全球资产定价之锚”之称的10年期美债收益率较4月末的4.67%大幅下行近50个基点(bp),几乎吞没了4月单月的涨幅。

  国泰君安证券海外宏观研究团队指出,展望下半年,短期和长端美债收益率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分歧。一方面,考虑到美联储有较大可能性进行首次降息,这会使得对政策利率较为敏感的短期美债收益率同步下行。另一方面,长期美债收益率更多受到通胀影响,考虑到当前通胀主要黏滞项,即美国房租通胀和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对长期美债收益率下行预期并不能过于乐观。

  整体而言,10年美债利率大概率已经找到了年内的顶部区域;当然,一旦降息交易盛行,10年美债利率也可能会找到一个底部。综合而言,4.3%-4.7%是10年美债在2024年下半年的主要交易区间。

  中国整体减持美债趋势并未发生改变

  市场人士指出,持有过多包括美债在内的美元标的资产的“非金融性风险因素”近年来却不断引起部分国家的忧虑,包括我国在内的部分国家开始着手考虑外汇投资的多元化。

  统计显示,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中黄金的占比达到了201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同时今年一季度我国抛售的美债规模超过了500亿美元,总体持有美债规模不断下降。这些趋势显示了部分国际投资者对美债市场投资决策中非经济性因素考虑的权重有所提升。总体来说,主权资本对美债的投资呈现出总体下降的态势。

  白雪认为,虽然中国在4月小幅增持美债,但今年以来累计减持规模仍高达456亿美元,整体的减持趋势并未发生改变。实际上,自2013年11月中国对美债持债规模达到峰值后,中国对美债的持有规模就已呈现波动下行态势,尤其是2022年之后,减持美债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当前与历史峰值相比,降幅已达42%左右。这表明中国减持美债已形成一种长期趋势,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出于我国外汇资产配置结构多元化、海外资产收益率,以及地缘政治风险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

  同时,中国央行在4月的购金步伐也有所放缓。截至4月末,中国央行黄金储备7280万盎司,环比上升6万盎司,为2022年11月以来的最低增幅,这与4月国际金价上涨幅度显著扩大等因素有关。因此,4月无论是增持美债,还是放缓增持黄金,价格因素都是进行配置策略调整的主要原因。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