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6-20 10:09:10 股吧网页版
完善M1口径业界已有呼吁 机构:三类资金可考虑纳入 调整后近期实际M1增速应为正值
来源:财联社

  继5月份金融数据发布时金融时报等官方媒体对外发声称M1走弱更多受统计口径影响后,央行行长潘功胜昨日在陆家嘴金融论坛上再度聚焦这一话题。

  潘功胜表示,随着金融服务便利化、金融市场和移动支付等金融创新迅速发展,符合货币供应量特别是M1统计定义的金融产品范畴发生了重大演变,需要考虑对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进行动态完善。

  某大型券商银行业首席6月19日对财联社表示,近年以来发展迅速的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备付金规模已经非常大,严格按照M1的定义应该纳入。纳入之后,增速会高一些,货币量统计也会更准确一些。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最早从2023年12月,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王剑等就开始撰文,提出“宜适时调整M1统计口径”的观点。

  中金公司6月11日发布报告更是测算,如果将个人活期存款、现金管理类产品和支付机构备付金三类资金加入到M1统计当中,4月类M1货币的增速应该在0.6%-1.1%之间,而不是现在的-1.4%。

  30年来金融市场变化较大,本次修订势在必行

  公开信息显示,目前货币供应统计方式主要按照1994年10月28日,央行印发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应量统计和公布暂行办法》。

  在此后的统计中,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开信息梳理,已经先后对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进行了四次修订,然而其调整主要在于扩大M2的统计范围,个人活期存款仍未算入M1中。

  潘功胜在6月19日陆家嘴金融论坛上具体指出:个人活期存款以及一些流动性很高甚至直接有支付功能的金融产品,从货币功能的角度看,需要研究纳入M1统计范围,更好反映货币供应的真实情况。

  在4月份M1同比下降之后,5月份M1余额64.68万亿元,继续同比下降4.2%,一定程度上引发市场对社会流动性的担忧。

  6月份以来,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中金公司宏观分析师周彭等人分别对M1口径和修订提出观点。中金公司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4月,居民活期存款为38.8万亿元,同比增速为4.4%,个人活期存款规模和增速均不容忽视。

  此外,考虑到存款利率的下行、打击存款补息之后的资金转移,中金公司认为将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纳入M1考量范围的必要性也是上升。

  另一大部分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备付金。根据国信证券王剑2023年底的统计,2018年12月非金融机构存款增长(即支付机构交存央行的客户备付金总额)约1.5万亿元,至2022年末已经超过2.30万亿元。对比我国2022年M0(10.47万亿元)、M1(67.17万亿元)。

  王剑认为,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总额占比已经不可忽视,对于货币供应量统计同样有较大影响。

  浙商证券李超6月13日发布观点认为,美国、日本和欧盟的M1统计都包括个人活期存款和其他存款,从国际比较看中国M1口径较窄。

  重构M1影响有多大

  潘功胜表示拟研究加入M1的包括“个人活期存款以及一些流动性很高甚至直接有支付功能的金融产品”,其中“流动性很高甚至直接有支付功能的金融产品”,机构认为包含范围不限于支付机构备付金。

  中金公司6月11日对这种“类M1项目”作拆解,以2024年4月资金为例,目前拟加入M1的居民活期存款、财政性活期存款、企业活期存款,占比分别为34%、28%、19%,其余为现金、现金理财和备付金。

  6月19日,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发布观点表示,由于“符合M1统计定义的金融产品范畴发生了重大演变”,但M1的统计口径尚未随之调整。假设当前已将这些金融产品纳入统计,4月和5月M1同比增速均为正值。

  具体来看,根据中金公司6月11日报告测算,如果将个人活期存款、现金管理类产品和支付机构备付金三类资金加入到M1统计当中,4月类M1货币的增速应该在0.6%-1.1%之间,而不是现在的-1.4%。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前述某大型券商银行业首席认为,假设个人活期存款、支付机构备付金等计入M1,对机构的直接影响很小。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