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6-20 21:44:59 股吧网页版
珠海答题海洋科创:打造“海洋科教共同体” 谋划海洋创新策源地|掘金深蓝⑨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冯玉怡、彭敏静

  当前,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成为各地实施“海洋战略”的重点内容。

  在奔赴“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这一新目标的路上,珠海锚定产业科技关键发展路径,加快谋划海洋经济布局。继5月20日涉海企业座谈会后,6月20日,珠海市海洋发展局召开珠海市涉海科研平台座谈会,集聚了珠海16家涉海高校、科研机构和涉海相关部门专家代表,旨在打造珠海“海洋科教共同体”。

  前后两次座谈会背后,是珠海加快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用科技改造现有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走海洋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深意。

  目前,珠海正构建“3+3+1”海洋现代产业体系,即三大支柱产业,包括做强临港油气化工、做大海洋旅游、做特海洋现代渔业;三大新兴产业,包括做专海洋高端装备、做精海洋电子信息、做优海洋新能源;一个未来产业,包括智慧海洋。

  “从体制机制优化到重大产业布局,从科技成果转化到优秀人才引进,珠海海洋科技发展正处于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珠海市海洋发展局局长扶志表示,希望各方积极吸引凝聚相关领域优势力量,加快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骨干人才,积极推进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形成海洋新质生产力,为服务珠海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海洋科创平台3年增两倍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广东省各市在海洋科研领域已经开展激烈角逐。例如,深圳目前已建成74个涉海创新载体,包括4个国家级载体、22个省级载体和48个市级载体。广州拥有7位海洋领域两院院士,已有18所高校设立涉海专业,聚集58个涉海科研机构,10个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

  珠海作为海洋大市,在广东14座沿海城市中,海洋科研实力不容小觑。数据显示,珠海市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平台总数3年增长近两倍,从2020年11家增加到目前30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三年增长66.7%,从2020年84个,增长到目前的140个。2023年珠海全市涉海单位发明专利授权量668件,相比于2020年的171件增长290%。

  在珠10所高校中涉海高校有7所,涉海研究平台(团队)超60个,海洋科研群组正往纵深发展,在空间维度上遍布近海、深远海,在科研领域上涉及海洋生态、海洋工程、海洋信息等。其中,中山大学海洋学科群涉海在校生7000余人,拥有14个学院38个涉海研究平台(团队);北理工(珠海)正在筹建海洋工程学院并开设相关学科群;北师大珠海校区正在筹建北师大海岸带创新研究院。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副院长苏明表示,中山大学珠海校区超10个学院布局了涉海科研平台(团队),已成为南海海洋技术研发和海洋高端人才的集聚和培养高地。北师大水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王圣瑞表示,中心立足国家海洋强国以及广东省建设海洋强省、加速蓝色崛起的科技需求,利用粤港澳大湾区海岸带及科技创新资源,研究院重点布局河口海岸可持续水系统、河口海岸地下储能与海水淡化、智能感知与防灾减灾三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此外,珠海市还成立了一批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简称“南方海洋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珠海试验基地、珠海市海洋装备研究院(简称“海装院”)、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研究院、中国铁建海洋基础工程实验室为代表的涉海实验室、科研院所和科研平台,这些平台均取得突破。

  以海装院为例,海装院是一家提供海洋工程装备、海上渔业养殖装备整体解决方案和EPCIC(设计、采购、施工、安装和调试)总包服务的创新型研究院。海装院院长严俊表示,海装院成立以来,已成功研制集群智能养殖模式、大型智能装备养殖模式、游弋式养殖模式和渔旅融合养殖模式等四套养殖模式,未来将聚焦深远海渔业养殖的安全可靠、绿色经济、服务保障、智能作业等问题,搭建集群智能养殖装备体系,打造区块单元集群智能养殖示范工程。

  科研成果转化加速落地

  当前,珠海已汇聚多家海洋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高端人才等资源。但如何利用市场化运营机制,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脚步,支持珠海市海洋产业发展,仍是摆在珠海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

  “发展海洋科创既要重视‘从0到1’的原始创新,也要重视‘从1到N’的产业转化。”扶志说。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成生产力,才能发挥最大价值。应建立企业出题、科学家答题、市场阅卷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南方海洋实验室主任助理杨清华透露,南方海洋实验室通过建设蓝海科技产业园,首批6个海洋科技项目签约入驻,形成海洋高端产业集群地。南方海洋实验正在打造一支规模达10-15亿元的海洋产业基金,促进产业科技的互促反哺。

  北京理工大学大湾区创新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复杂环境科学探测中心正在谋划构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天临空海立体化探潜与隐蔽防护实验平台——“中国蓝眼”,目前已与聚云、云洲、航宇微等当地企业等领域开展技术研究与转化工作,在桥梁防撞、白海豚保护、低空气象探测、地质监测等领域落地新技术新装备。

  科研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都离不开金融支持。华南理工大学珠海现代产业创新研究院(简称“华工产研院”)王燕鸿表示,“创新成果池-投资资本池-市场信息池”三池有机融合平台正不断完善体系。华工产研院已经与150多家珠海企业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近260项,不断深入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当前珠海海洋经济发展还面临着系列问题需要突破,例如渔业种苗繁育体系整体水平较低、缺少亲本保种、种苗研发、生物饵料生产等产业环节缺失、主导品种繁育技术缺乏等系列问题。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研究院综合运营管理部副总经理傅秀萍表示,面对珠海市海洋产业链存在大而不强、宽而不深的问题,要发挥创新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短板环节补链、优势环节强链,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珠三角海洋经济发展新高地。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