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6-21 06:55:20 股吧网页版
皮海洲:转融券,叫停比加强监管更重要
来源:大河财立方

  近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再次就融券与转融券有关情况答记者问。针对有关自媒体曝出“转融通疯狂报复,难怪市场持续下跌,转融通(6月12日)一天新增近1.7亿股”传闻,证监会新闻发言人用数据说话,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6月12日转融券出借数量有所增加,主要是由于指数成分股半年度调整导致转融券“还旧借新”,即收回被调出成分股等存量出借股份,同时出借新纳入的成分股等。自媒体引用个别交易日新增出借数据,忽略了存量收回、余额减少的情况。从数据来看,6月11日(周二)、6月12日(周三)新增出借2.8亿股、1.7亿股,同时收回8.6亿股、0.5亿股,两天转融券余量实际累计净减少4.6亿股,当周转融券余额下降54亿元,降幅14%。实际上,截至6月14日(周五),全市场转融券余额340亿元,较2月6日政策发布时下降536亿元,降幅61%,为今年以来最低水平,转融券余额占A股流通市值0.05%。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强调,下一步,证监会将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充分评估并完善融券与转融券规则,加强融券与转融券逆周期调节。同时,持续加大行为监管和穿透式监管力度,对大股东、相关机构通过多层嵌套、融券“绕道”减持限售股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肃查处。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的答记者问,将6月11日、12日新增转融券数量大增的真相公之于众,这有利于消除某些自媒体所传出的片面消息对投资者的误导。同时,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下一步会持续加大对转融券行为监管和穿透式监管力度,违法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这种做法也是有利于进一步规范转融券行为的。

  不过,从本周一(6月17日)上证指数进一步下跌且再次逼近3000点的走势来看,证监会新闻发言人的答记者问并没有扭转近期A股市场的颓势。市场并没有将证监会新闻发言人的答记者问视为利好消息来对待,更没有将这一消息视为重大利好。

  应该说从去年四季度以来,市场对转融券问题非常关切,相对应的是,证监会为此先后采取了禁止限售股出借、降低转融券效率、严禁利用融券实施变相T+0交易等一系列措施。今年2月6日,证监会要求以当日转融券余额为上限,暂停新增证券公司转融券规模,这一政策到目前为止仍在严格执行,未发生变化。

  但尽管如此,证监会就转融券问题所打出的这一系列“补丁”,并没有温暖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心。广大中小投资者仍然对转融券问题谈虎色变。大凡有转融券的消息都会让投资者草本皆兵,转融券成了中小投资者心中的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证监会表示加强对转融券业务的监管显然是不够的。要去除中小投资者心中的阴霾,增强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管理层有必要叫停转融券业务。实际上,对于当前的A股市场来说,叫停转融券业务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转融券业务完全是颠倒了服务对象,背离了中国国情。对于中国股市来说,最大的国情是中小投资者众多,所以证券市场业务的推出,要尽可能服务中小投资者。但转融券业务却是为机构投资者服务的,甚至直接牺牲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这显然是背本趋末的做法。因此,该项业务应该直接叫停。

  其次,目前中国股市处在历史的低位,尤其是最近十几年来,世界一些主要国家股市都是牛气冲天,屡创历史新高,而A股却一直低迷,指数十几年一直在3000点附近徘徊,这不仅严重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同时也严重损害了中国股市的形象。因此,目前的中国股市并不适合做空,应拒绝与抵制一切做空中国股市的金融工具。对于具体的做空工具,该取消的要取消,该严格限制的要严格限制。而作为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转融券业务,应明确予以取消。

  其三,公司大股东、董监高、投资基金、社保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加入转融券做空力量,这有违职业操守,是对投资者不负责任的表现。并且大股东、董监高等加入转融券,也容易引发“绕道减持”行为的发生。因此应禁止这些主体加入转融券,而没有了这些主体的加入,转融券也就不复存在了。

  其四,转融券严重动摇中小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的信心。毕竟在公司层面,公司大股东与董监高都在通过转融券做空股票,而在投资者队伍方面,投资基金、社保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都在通过转融券做空,在这种情况下,中小投资者还有做多中国股市的信心吗?因此,要提振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的信心,转融券必须叫停。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