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6-23 16:17:50 股吧网页版
他们眼中的电影节和电影之城 | 上海会客厅
来源:周到 作者:严山山

  第二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SIFF)打造了为期10天的光影盛会,中外电影人和广大影迷相聚相遇,共度这场光影之旅。随着金爵奖各单元奖项的揭晓,电影节也将落下帷幕。

  电影节期间,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61部影片展映,预计超过45万人次观影,主办方还推出了一系列品牌活动。

  本期《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采访了多位电影人和文化传媒人士,听听他们亲身参与的本届电影节和对电影之城的分享。

  电影节:越办越好,越来越国际化

  谈到这次全程参与电影节的感受,刚刚参加完6月22日晚电影节金爵奖颁奖典礼的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长、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刘海波教授笑着告诉记者:

  电影节的首先任务当然是看片,我主要看了一些金爵奖亚洲新人单元入围的片子,还有一些经典影片;我也参加了一些论坛,在上戏召开的上海电影学派活动和国际电影教育论坛,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成立十周年和电影教育论坛,上海打造电影之城三年行动计划(《弘扬城市精神打造电影之城上海市电影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的发布会。除此之外,还组织了五十多位同学参加了上海电影节的各种论坛。

  作为电影评论人,组织上海电影评论协会的和专家和会员,积极为一些优秀影片写评论,发出评论之声。我也参加了电影节开幕影片《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研讨会,应邀给影片写了评论。我们学会的很多专家学者都写了很多的评论,这几天在各大媒体上都有发表。

  在刘海波教授看来,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定会越办越好,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国际化。

  这是与中国发展的大势密切相关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有文化自信,中国必然越来越开放。文明互鉴,文化融合是我们始终如一的主张。

  电影节期间,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上海电影家协会会员马圣楠一共看了15部片子。“我今年的主阵地是虹桥艺术中心,他们影院很特别的是为观众提供了毯子,对于夏季观影特别贴心,而且候场时边上有电影主题的pop-up书报亭,逛逛等朋友也很惬意。当然,也去了上海影城和大光明这样的电影圣殿打卡和观影。”马圣楠告诉记者。

  马圣楠对电影节期间参与过的两场活动印象深刻。6月16日上午,她在CMG融媒影城参加了《地上的云朵》全球首映,这也是电影节纪录片展映单元的首映。

  刘帼轶导演的分享很有深度,新疆宣传部门的领导也来到现场,欢迎大家去新疆旅行,让我看了电影之后心更向往了。

  另一场活动是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观摩和映后。电影在观摩中就很受震撼,一时间让人回不过神,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没想到放映完还有映后活动,所以一开始,大家似乎还沉浸在影片的氛围里。三位主创人员与观众分享了不少幕后故事,很幸运,我有机会能直接向主创团队表达敬意,并通过他们的回答了解到一些拍摄制作细节,很受启迪。

  此外,上海影城门口的电影节摊位也让马圣楠收获了一份惊喜。“我买到了中国邮政出品的《中国电影》个性化服务专用邮票(两套邮票和一个首日封),很是喜欢。”

  6月29日,马圣楠将参与交大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内举行的跨文化电影之约,活动由市欧美同学会和上海科学院联合主办,在她看来:“电影节会落幕,但,看电影不能停。”

  原上海电视台导演、电影史学者龚伟强告诉记者,虽然这次电影节看片很少,但有两件让人高兴的事情,一是自己见到了多年未见的同门师兄、电影节纪录片单元评委段锦川和他夫人徐蓓导演(纪录片《大后方》的总导演);二是得知前不久才认识的年轻老师郭小若获得了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动画短片奖。

  这次电影节期间,青年导演朱昳青前前后后看了三十多部展映影片,其中,女性视角的《再见,朱莉娅》是她最喜欢的一部片子。

  她告诉记者:“最多的一天看六部。其实,如果是几部电影是在同一家电影院看的话,一天看五六部绝对没问题。如果电影院距离比较远的话,赶场就比较吃力。”

  6月16日,朱昳青在上海影城参加了自己执导拍摄的新片《市井》首映活动,这部讲述上海故事的电影在历经了三年时间之后最终完成拍摄。“我希望自己在独立电影的路上走得更远。如果做独立电影,一定要要有自己坚持的信念。”朱昳青告诉记者。

  电影之城:已经成为市民生活方式,不同人群走进影院

  6月14日上午,《新民周刊》主笔姜浩峰在上海影城观看了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首映,6月18日晚上,他与同事及沪上一位电影评论人就该片做了直播节目。姜浩峰在他的“海上客观察”视频栏目中点评道:这是非常严谨的一部纪录片,制片人兼导演方励除了去舟山和香港等地,更走访了英国、加拿大、日本,不仅查找到重要资料,更采访到了当年事件的亲历者以及他们的后人。

  在姜浩峰看来,影片的多元性是电影节能够吸引不同人群走进影院观摩的原因之一:

  比如说像《山上的西蒙》,这样一部由阿根廷、智利、乌拉圭联合拍摄的西班牙语影片,在一般国内大银幕上几乎是很难看见,但是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就有展映。和一些好莱坞大片相比,这不是一部大制作,但是能够引起我们对于人类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思考,我觉得这就是上海电影节的一种莫大的魅力。

  姜浩峰还关注到《乌鸦与麻雀》的新配沪语版,他觉得这部电影非常有意思:

  因为当初这部电影拍摄的时候,是在1948年冬天,到现在已经过去75年了。现在这些参与配音的演员当中,胡歌、钱程是上海人,韩雪是苏州人,付大爷是北京人,那么他们现在讲的上海话发音和当年不一样。但其实呢,上海话本身也是南腔北调,并不是每个人说的都是标准的上海话,现在这部影片在电影节展映,显示出了一种“旧片新韵”,我感觉也是值得推荐。

  专栏作家、音乐编辑何菲就住在上海影城附近。在这位女作家看来,电影节也是自己的一段生活方式,而最惬意的就是坐在影城顶楼点上一杯特调。

  每年六月,上海国际电影节电视节期间和各种新片首映期间,常能见到各路明星在上海影城出没。那些美好的电影节回忆夹杂着湿漉漉的黄梅天的气息……焕新后的上海影城顶楼是座露天酒吧,开阔敞亮,能看到西区的云舒云卷。是我如今的电影节记忆。

  来自日本的一位华人媒体记者长期关注上海电影节,他告诉记者,这是自己在时隔四年之后又一次回沪参加上海电影节。这次电影节,除了开幕式和闭幕式,他一共参加了七八场与日本电影有关的活动,包括新闻发布会和映后观众见面会等。6月22日上午的大师班结束之后,大家排队等着金爵奖评委会主席陈英雄签名,他也拿到了签名,这也是他在电影节期间唯一的一次追星。

  资深影迷Roy电影节期间看了22部展映影片,他认识的朋友当中有已经看了30场。6月22日晚上,Roy在天山电影院观看昆汀·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6月23日下午则是在上海和平影都,看日本导演增村保造的《最高殊勋夫人》。

  Roy告诉记者,这次最有意思是在电影节现场遇到认识十几年的豆瓣网友。“这种活动遇到好友也是挺正常的,我看的是杨·史云梅耶的《爱丽丝》。不过我们在电影院相遇之前是各自买票,没做过交流,神奇的是我们买到相邻座位,这种概率真的我觉得是太小太小了。”

  Roy与豆瓣网友在同一场电影买到相邻座位各位影迷朋友,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你观看了哪几部电影?参加了哪些活动?欢迎在读者评论当中留言与我们一道分享。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