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6-25 07:39:01 股吧网页版
国家大奖闪耀广东科技力量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黎秋玲、李钢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召开,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党中央号召,全国科技工作者要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及全体获奖人员学习。

  翻阅沉甸甸的获奖名单,我们清晰看到一位位鲜活、闪亮的榜样人物名字。其中有不少来自广东。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殊荣由两位院士捧得,凝聚态物理领域享有国际声誉的实验物理学家、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院士居其一。61岁的薛其坤更成为该奖项设立以来最年轻的获得者。

  会上揭晓的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广东牵头的14个项目榜上有名。这一串串奖项上,也都镌刻着一个个科创者的名字。

  细数广东省的获奖项目名单,不难发现,14个牵头项目中,来自广东高校的有8项,占据“半壁江山”。由此可见,广东的高校力量,依然是广东创新的主力军。

  中山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此次斩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成果项目多达5个。华南理工大学则以“高效发光玻璃复合光纤激光器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也是此次广东唯一牵头获得国家技术奖发明奖的单位。

  作为广东高校的代表,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坚持“四个面向”,自觉扛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并将科学研究方向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近年来均取得了一大批卓越科技成果。

  高校,尤其是顶尖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同时也是推动前沿科学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

  从获奖情况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广东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显著,高层次人才引进成绩斐然。

  这得益于人才强省建设“五大工程”(战略人才锻造工程、人才培养强基工程、人才引进提质工程、人才体制改革工程以及人才生态优化工程)的扎实推进。广东厚植人才沃土,积极推动引才机制,做好人才服务工作,让高端人才引得来、留得住。

  另外,广东在研发经费、人员投入方面,也非常舍得下“重本”——

  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39%,全省研发人员突破135万人,连续七年全国第一,相比2013年研发人员数量翻了一倍……位居全国首位的主要科技指标,有力支撑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七年排名全国第一。

  从获奖名单来看,我们还注意到,广东很多科研成果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立足于解决广东发展的实际问题。例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曾木圣团队、马骏院士团队致力于鼻咽癌这一“广东癌”防治,在诊断与治疗方面实现多项重大突破。

  又如,针对芯片等“卡脖子”技术,广东工业大学牵头的“面向高性能芯片的高密度互连封装制造关键技术及装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值得注意的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华为终端有限公司作为参与合作单位共取得8项奖励,可谓收获颇丰。

  再如,广东省提名的“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港珠澳大桥最大的作用就是促进硬联通,在此基础上,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一桥飞架三地,数年间,“一小时工作圈”逐步形成,粤港澳理念对接、规则对接和标准对接的步伐越来越快,大湾区的融合发展有目共睹。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抓创新不问‘出身’,能给国家作出贡献的,就是最重要的”。

  科学事业,薪火相传,才能拾级而上、登高望远。

  广东历来重视人才,无比珍视第一资源。今年2月18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设人才专题分组讨论会,提到要紧抓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重大机遇,始终视人才为珍宝,坚持全球视野、需求导向,进一步高标准精准引进人才;坚持固本强基、提质培优,进一步高质量自主培养人才;坚持授权赋能、提升服务,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第一经济大省诚挚邀请海内外人才走进广东、选择广东、创业广东、扎根广东,在推动产业科技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热潮中,挥洒奋斗激情、迸发创新活力、书写精彩华章。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响应号召,向各位获奖者学习,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火热实践中汇聚磅礴力量。

  羊城晚报记者黎秋玲李钢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