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6-26 23:12:00 股吧网页版
国家卫生健康委:充分运用大数据,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用于体重监测和健康管理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6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围绕“加强体重管理促进群众健康”这一主题介绍有关情况。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教育部、体育总局、国家中医药局等16个部门启动了“体重管理年”活动,旨在通过加强科学普及和宣传倡导,提高全民的体重管理意识,并通过提高体重精准管理水平等一系列措施,建立体重管理的支持性环境,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推动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的改善。

  通过研发智能可穿戴设备监测体重管理相关指标

  当前体重情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启动“体重管理年”这项活动是基于什么样的背景?这项活动有什么样的特点,对于提升人群健康状况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对此表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居民在健康状况不断改善的同时,肥胖和超重问题也日益突出。

  郭燕红介绍,许多研究都表明,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和肥胖与许多疾病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说超重与肥胖问题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还有心脑血管疾病以及部分癌症都有关系,是这些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超重问题、肥胖问题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亟需加强干预,予以改善。

  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全国爱卫办、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16个部门联合启动了“体重管理年”活动。“体重管理年”活动突出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强调加强科学普及,提升公众体重管理意识。开展形式多样的体重管理科普宣传活动,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健康体重、主动参与并重视体重的管理。

  二是强调动员社会和群众广泛参与和积极行动。推动体重管理进家庭、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企事业单位、进医疗卫生机构、进餐馆食堂等公共场所,引导群众将健康理念转化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动,做到知体重、管体重、得健康,形成政府积极引导、社会广泛动员、人人尽责尽力的局面。

  三是强调注重分类指导,提高体重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和精准化水平。充分发挥医疗卫生机构、专家、行业学协会以及社会团体的作用,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同时通过编制和发布体重管理权威信息,并加强指导,提高群众管理体重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

  四是强调科技支撑和赋能,加强相关技术研究和转化应用,推动体重管理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比如可以通过研发智能可穿戴设备,监测体重管理相关指标,充分运用大数据,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用于体重监测和健康管理,促进广大群众维持适宜的和健康的体重水平。

  “我们希望通过‘体重管理年’活动,对我们国家居民的体重管理能够起到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健康体重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逐渐形成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良好局面。”郭燕红强调。

  既要控制膳食能量摄入又要保证食物多样化和膳食质量

  俗话说“减肥三分靠练、七分靠吃”,如何看待这一观点?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科学地做好体重管理?

  对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赵文华表示,这一说法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强调膳食能量摄入的可控性,也就是说“管住嘴”可能更容易实现。

  “但是也有一部分人群,如靠运动或健身支出能量,特别是高强度活动,长时间有困难,靠支出能量难以实现。”赵文华表示,超重或肥胖的原因,最根本的还是在于吃和动之间的不平衡,所以减重减肥的关键,一定是严格控制吃的总能量摄入,做到“够了就好”,甚至“少吃一点更好”。

  另一方面,一定要把吃进去的能量,特别是多吃进的能量支出去,应该坚持“多动一点更好”,进和出二者的平衡,对于健康体重的维持是最重要的事情。

  赵文华强调,应该鼓励每个人都要设定好自己的体重目标,定期进行自我监测。从营养或饮食方面,控制膳食总能量的摄入非常重要,为此希望大家一点一点共同努力,能够学会估算吃的食物的能量,哪些食物含能量比较高,确保摄入的能量不要超过自己的需要量。

  除了能量控制以外,还要保证食物的多样化和膳食的质量,比如主食不能过度精细化,这样才能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素均衡摄入和保证健康。

  “在社会上,有一些‘减重’‘减肥’的误区,比如断食、过度节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不吃主食),甚至是生酮饮食,这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流行,觉得不吃主食对体重很有好处,不吃脂肪也有好处,这样做是不对的。”赵文华解释说,因为这种饮食方式本身就忽略了人体健康对各种各样食物的需求、人体需要各种各样的营养素。所以饮食不仅要多样化,还要饮食有规律,盲目减重不仅不能实现减重的目标,也可能导致体重反弹,甚至带来更大的健康危害。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