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6-27 03:58:00 股吧网页版
调研团建言: 都市工业规划不能只侧重生产空间 让人、产、园有机融合
来源:广州日报

  观察剖析

  生产生活生态融合

  宜居宜业宜产并进

  广州产业园区商会秘书长罗明如见证了近年来广州都市工业的重新崛起。“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如今的都市工业空间是生产生活和生态融合发展,宜居宜业和宜产齐头并进。”罗明如发现,广州很多工业楼宇因为靠近城市中心区,比传统的工业园区增添了许多生活气息。“当今的年轻人会希望,生产和生活的距离不要超过5公里。所以现在不少产业楼宇和园区都是居和产融合的。”

  都市工业企业的实践,印证了罗明如的观察。德擎光学技术总监白天翔在采访中多次强调,德擎光学选择落户海珠区很大程度就是考虑到城市中心的区位优势,交通和物流运输都有天然优势。“很多员工也特别喜欢园区内珠江后航道的优美环境,一些研发同事喜欢到江边走走,很多技术灵感就此诞生。”

  中铁山河副总经理赵又宏也提到,之前中铁山河选址在省外的一个产业园,尽管满足生产条件,但距离市区100多公里,员工生活十分不便。“进驻岭南V谷科技园后,生活、见客户更方便了,地理位置还成为我们招收优秀人才的一项优势。”

  都市工业受益于城市,相反,城市也从都市工业发展中得到更大的活力。

  戴德梁行广州公司产业地产部董事黄文礼认为,对一个城市来说,“工业上楼”可以有效提升土地利用率和产业承载力,成倍提高亩均产值和税收;同时,通过打造新型“摩天工厂”,改善原有建筑空间和环境品质,提升城市形象面貌。

  数字经济与未来城市研究院院长胡刚对都市工业与未来城市有一番畅想:都市工业基本没有污染,因此没有必要再将工业区、居住区和商业区完全割裂,员工可能“上班下班就走几步”;城市中心的工业布局有望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展开,打造“一公里生产生活圈”。

  调研建议

  都市工业提升有赖于科学整体的产业发展规划

  “规划”,是本次调研采访中最常听到的一个词。罗明如认为,一个片区的都市工业要有质的提升,首先有赖于一个科学的、整体的产业发展规划。“像以往一样由园区的建设方和运营方提供单一的生产空间是不够的,而是要考虑到人、产、园如何有机融合。”

  罗明如指出,广州市当前高标准的“工业上楼”厂房供应充足,预计“工业上楼”产品在2025年会达到一个峰值,甚至可能出现相对的结构性供求失衡。“因此,这就更要求一个片区也需要顶层设计整体规划,让当地的都市工业有纲可循,各都市工业片区园区实现竞合与差异化发展。”

  园区运营实践者也有类似的建议。广州工控科技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何雄辉表示,当前都市工业发展的趋势,对园区提出许多新要求,其中首要的就是要以产城融合思维进行园区整体规划,通过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运营理念实现园区全生命周期发展。

  广州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徐维军,曾经为广州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课题《加快推进广州都市工业高质量发展》撰写了阶段性报告。报告也同样把“规划”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他表示,目前海珠区、荔湾区、天河区出台了针对本区都市工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但在全市层面上,广州在都市工业发展方面尚缺乏总体规划。

  徐维军建议,广州要从市级层面明确界定都市工业所包括的产业类型,如将都市消费工业(纺织、美妆、箱包皮具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等划分为都市工业。同时要统一部署产业规划,依据各区特点明确都市工业产业发展重点,相互协调,避免同质化,制定符合广州实际的都市工业发展纲领性政策与标准。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广州可以进一步完善全市产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细则,包括产业发展定位、主导产业比例规划与实施标准等措施和管理办法。另外,还可以搭建一批都市工业发展平台,打造适宜“特强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解决当前广州多数园区缺乏产业发展规划、区域分布较为零散、产业集聚效应不足的短板问题。

  谨防一味追求集约用地而盲目做高项目容积率

  在调研中,海尚明珠智慧园运营负责人俞加荣和高科通信总裁办主任黄诗芸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调规扩容”。俞加荣遇到的难题是:整个园区占地约92亩,只有约4万平方米可经营出租物业,“园区容积率有较大提升空间。”俞加荣建议,产业园区与在地政府应更好加强协同,在产业导入和客商服务方面探索形成政府与园区联动机制,形成合力,务实政策指引,实现政府、园区、企业三方共赢发展,“其中关键的一步是,做好国土空间规划与产业规划的匹配性调整,对于运营成效较好的园区,针对容积率较低现状,探索将原有用地化整为零,由园区与政府约定产业方向、产值目标等指标,适当提升容积率的可行性。”俞加荣说。

  黄诗芸则对高科科技园的第三期充满期待,“我们希望在园区第三期为一些规模稍大的企业定制工业上楼产品,这就需要调规扩容,进一步增加产业载体空间,改变工业用地利用相对低效的现状。”

  除了“扩”,还得“优”。广东省政协委员、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工商联副主席丘育华建议,提升产业空间效能,就必须改造低级低效产业园区:特别是对一些在园企业规模小、规划空间布局乱、生产质量效能差、土地利用效率低的产业园,要下决心进行升级改造。“一方面提高空间使用率,另一方面要转变空间逻辑,从扩区为主转变为盘活存量低效用地为主,打造个性化厂房,围绕入驻企业的要求进行厂房改造升级。”

  不过,黄文礼也提醒,“工业上楼”需谨防一味追求集约用地而盲目做高项目的容积率、建设楼层过高的工业楼宇。工业上楼会导致建筑成本、物流成本和配套成本的大幅攀升,同时降低物业的实用率和使用效率。“如何取得平衡,要根据区位、产业特点分析,综合考虑成本及收益。”

  适当降低入驻企业硬性门槛

  都市工业需要“众人拾柴火焰高”。因此,黄文礼建议,都市工业园区应适当降低入驻企业的“硬性”门槛,“一方面是产值、税收的限制,因为很多新型工业在发展初期可能尚未达到园区的产值和税收要求,门槛降低,有利于促进新型工业企业更快回归城市中心区;另一方面是成本门槛,除了提供价格优惠的产业保障房外,还需要提供更好更低成本的产业配套。”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金山观察到,在当前智能化、数字化的大潮下,城市中心都市工业的创业团队有小型化趋势。“某个创业团队可能一开始就十来个人,甚至五六个人,但在数年间就可能做出爆红的产品”,刘金山建议,此类都市工业的小微企业正是广州应该下大力度涵养的,降低进场门槛,让市场来决定中小微企业的未来,就可能推动更多瞪羚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甚至独角兽企业。

  政策要针对某一细分领域“精准滴灌”

  “要推动城市中心区‘脱虚向实’,就要为实体企业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用好暖企稳企政策,如税收减免、经营奖励、人才补贴等,留住扎根城市中心区本土的优质企业,同时吸引更多有发展潜力的高精尖企业。”丘育华说。

  激励政策要为企业起到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作用。“药师帮”执行董事兼CFO陈飞提出,开源方面,可适度增加对企业科研投入的支持,设立相关的专项科研基金,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节流方面,对于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企业,可以减免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提升创新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广州工控科技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何雄辉认为,产业园区开发属于重资产投资,且由于自持物业要求,造成开发企业资金压力较大,建议“给予开发企业更多的优惠政策和奖补措施”。据何雄辉观察,目前广州工业厂房市场供应量较大,产业招商竞争激烈,去化速度不快,因此建议“能结合园区产业特色,制定出台‘一园一策’相关的产业优惠政策,有利于产业快速导入,加快产业园区投产达产。”

  黄文礼则认为,都市工业有强集聚的需求,工业企业通常是会带着很强的目的性而来,而不完全是一个“纯天然形成”的,“这样的市场一定要有相应的培育机制,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都要到位,而且应该是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不能是普惠式的‘大水漫灌’,而应该是针对某一产业或某一细分领域的‘精准滴灌’。”

  以高端制造业主导打造特色标杆产业园

  “一栋楼造就一个小生态”,是许多受访者对都市工业描绘的理想状态。丘育华建议:“广州应以高端制造业为主导,打造特色标杆产业园区,再加以充分的政策和配套吸引行业龙头企业入驻。”丘育华举了“河源中兴”的典型例子,“他们是我国通信设备与技术的重要供应商,其对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需求吸引了相关上下游供应链企业,实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供货效率的双重目标”,他说,“目前,‘河源中兴’已经形成了一个通信设备行业特色产业园,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作为标杆在许多地方复制成功模式。”

  黄文礼认为,都市工业有机会在垂直空间中形成“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集成上下游产业链,发挥产业就近协同效应,有利于企业间协同发展、资源共享、实现双赢。

  白天翔的表达更为直接:“我希望广州市和海珠区能够吸引更多像我们这种精密仪器、智能制造的同类都市工业企业进场,我们非常期望能在产业集群方面寻求合作。”

  他山之石

  东京:工业与都市互相成就

  都市工业发展的实质,是城市与工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日本东京在此方面颇有值得关注的经验。

  日本东京经济大学教授、云河都市研究院院长周牧之告诉记者,东京在上世纪曾经历过一波中低端工业迁出和外溢过程。如今,留在东京湾区的主流制造业是汽车、钢铁、石油化工以及相关的产业链上下游,而在城市中心区,工业科创和研发力量集聚度非常高。

  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与云河都市研究院去年合作推出的《全球三大科技集群科技创新表现比较研究》报告认为,东京——横滨的专利申请比科学论文发表活跃——这说明,“科研与产业”的互动,是支撑该集群成为全球第一科技集群的关键要素。“特别是在促进产学官合作方面,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日本政府在重大领域的研发中注重政策性地促进产学官合作,力图促成企业和研究机构形成合力的研发体制。这种做法不仅能够合力形成一个强大的‘国家队’,同时也能让投入政府资金的研发成果分享到相关企业。”

  广州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徐维军也同样关注到东京都市工业发展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紧密联系。据徐维军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颁布了《大学技术转移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大学科技转让机构,成立了东京都立产业技术研究中心、知识产权综合中心,其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用法律保障知识产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工业与都市的互相成就,在东京的环境治理中有集中体现。周牧之认为,环境治理对于工业和城市发展来说是“长线利好”。“东京的环保工业技术领先,其实也是环境治理倒逼出来的。”周牧之举了个例子:此前有一家规模很大的造船厂,后来转型做重型机械,现在已经转型做环保机械了,“也就是说,一个重工业企业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在与城市的互动中完成了自身的转型升级。”

  调研手记

  都市与工业灵魂相通

  在调研过程中,有一本书多次浮现在记者脑海里,那就是《城市的胜利》。它的作者——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格莱泽,为人们描述了城市如何为人们提供更高效,更有创意,甚至更环保的生活——因为城市的工业集萃带来高效、人口集聚带来创意、空间集约带来环保。

  世界是平的,城市却是高的。在格莱泽看来,城市里的摩天高楼为城市发展和工业繁荣提供了可能。

  都市工业,也正是在这些“向上、向天空”要来的空间里展开的。

  城市与工业本就是“灵魂相通的天生一对”,两者相伴而生,相生而兴;中间也许会有暂时的分离,但终会殊途同归。

  广州“制造业立市”,是要建立一个“工业生态群”。既是生态,就必定是多样化的。目前一般公认的40多个工业门类中,其实只有不足四分之一能够“上楼”。主打“服务型制造”的都市工业未必是整个城市工业制造业的主流,但却是必需品,更是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和加速器。从单纯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整体解决方案转变,进而延伸和提升企业产品价值链,才能让都市与工业更“合衬”。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