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6-27 10:48:10 股吧网页版
青年木雕匠人曾驰立志以创作立身 创造力是工匠的“生命力”
来源:南方日报

  走进木雕匠人曾驰位于潮州古城内的工作室,型号各异的手工雕刀在工作台上码成一列。对着满屋或繁或简,栩栩如生的木雕佛像,曾驰表示:“做完手头这批就先不以佛像雕刻为主了,还想学习接触多些不同的木雕方向。”

  从潮州木雕名家辜柳希到李得浓,曾驰在两位名师的木雕工作室度过了共计近7年的学徒时光。之后,他又师从东阳木雕名家李中庆,再通过网络和佛像雕刻书籍自学木雕技艺。最近,曾驰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了木雕文创作品的研发创作上。他认为,“匠人”需以创作立身,而对木雕技艺的执着追求,也驱使着他将视角扩大到潮州以外,探索更为广阔的世界。

  文:陈锦煌

  入行从专精到全面

  曾驰习艺的起步时间较晚。从艺术设计专业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木雕代表性传承人辜柳希老师的工作室。从磨刀开始,四年时间里,曾驰接受传统潮州木雕技艺的培训,习得一手以花鸟内容为主的潮州木雕修光技艺。

  在当代传统潮州木雕的工作室或厂房中,学徒们一般各有专精。大家各司其职,为的是迅速深入掌握专项技巧。但这种流水线式的分工以及重复作业的雕刻内容,却让曾驰感到迷茫。因此,他放弃木雕的工作,尝试备考美院,又因缺少足够信心而不了了之。

  此后,曾驰加入另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木雕代表性传承人李得浓老师的工作室“浓园”。而这,成为了曾驰习艺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浓园”的两年间,曾驰一边工作,一边通过网络和各种相关资料书籍,寻找最适合自己的传统雕刻领域职业方向。一次偶然间的机会,曾驰通过同事认识了广州美术学院研究潮州木雕相关文化的一位老师,经过不断的交流,慢慢对传统雕刻有了新的认识。

  为了突破自身工厂流水线作业的局限性,曾驰又找到对东阳木雕和潮州木雕都有研究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中庆老师,“从头开始”进行木雕整个工序的完整学习。

  “记得有一年广州美术学院将其库藏的潮州木雕在校美术馆进行展览,当时看到了一批潮州木雕的精品,给我们带来很大的震撼。”也正是在看到潮州木雕的顶级作品后,曾驰明确了自身的定位和方向,下定决心开始全面钻研木雕艺术。

  2020年开始,自觉已初步掌握木雕创作的全面技艺,曾驰开启了自己的独立工作室。

  习艺立潮州向世界

  经过对潮州木雕和东阳木雕这两项中国“四大木雕”品类的接触,曾驰更坚定了木雕技艺是“一法通万法通”的一项艺术。

  “放到整个美术体系中,所有传统木雕只是雕塑这一大类中的‘传统具象雕塑’一类。而潮州木雕作为传统木雕门类,我们应在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特有的审美意趣的前提下,以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和思考它的未来。”曾驰认为,在东西方文化相交融、科技与人文相结合、艺术呈现多元化的时代,当代工匠应具备个人独立审美和设计创作的能力。

  2020年开始,曾驰偶然间通过网络了解到一系列佛像雕刻的系统教程,又先后购买了一批佛像雕刻的教科书。由于有过去的雕刻基础,曾驰大概用了两年时间便掌握了相对完整独立的佛像雕刻创作技巧。

  曾驰表示,佛像雕刻有大量细致的公开教学书籍和网络教学视频,十分方便全球各地的匠人进行研究学习,其技艺的传播与传承正呈现全球化的良好景象。“其传承方法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近几年间,曾驰也通过网络学习接触到其它传统木雕雕刻门类和其它工艺门类,比如能面雕刻、漆艺、玻璃工艺、寄木镶嵌工艺、莳绘、木工器物等。

  在他看来,传统木雕的根基在其创造力。匠人在完成技艺不断磨练的同时,也要持续进行“创作”方面的思考。

  创作找到手艺与产品平衡点

  在工作室内,曾驰向笔者展示了他最近尝试创作的一个木雕线香盒。作品以潮州木雕中常见的“鱼龙”形象为创意,底座是一条鱼的造型,上盒与底座穿插咬合后,严丝合缝的上下一体便会构成“鱼龙”的造型。

  “这件小小的作品大概修改更迭了7个版本,耗费的心力也是不少。”此前,曾驰也尝试创作过一件十分精美的鱼龙造型手机支架。但经过仔细思考,他否定了将作品量产并推向市场的想法。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产品定位,手机支架并不适合与木雕手工艺结合,过高的手工艺成本和手机支架功能性大于艺术性的特点相悖,价格和产品本身的定位无法真正做到符合市场预期。”对于他来说,这是探索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实践过程,只有经历无数次的尝试与修正,才可能最终创作出成功将传统木雕工艺与文创产品结合的作品。

  曾驰认为,新一代匠人既要了解传统工艺的历史背景,又要理解当下的时代需求;既要进行作为工匠个人的艺术创作,也要探索传统木雕在当下生活的实用性应用。“现在能用到传统木雕技艺的生活物件不多,我们的探索必须同时考虑艺术性与功能性,像香盒之类具备一定生活仪式感属性的物件就是不错的选择。”

  对于曾驰等年轻匠人来说,手艺与工业化生产的关系也是他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时代问题。曾驰认为,在机器已经可以进行一部分手工作业的时代背景下,对手艺人来说,设计能力、创造力就显得更为重要。“目前机器可以取代一部分手工作业,但是不能取代创造力。”曾驰说。

  在曾驰看来,当代匠人进行文创产品的创作与研发,就是要在“手艺”和“工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架起一座桥梁。既要让作品可以实现工业化量产,同时又要尽量保留产品中的“手作味”和“艺术性”。

  思考精研技艺也要拓展视野

  从学院走出,融入民间。在整个从业生涯中,曾驰始终在思考民间与学院的关系。

  2019年,曾驰作为民间艺人讲师,受邀到广州美术学院给学生上传统木雕的选修课。短短一个月总共12节课的时间里,他尝试将民间匠人的木雕技艺经验进行系统总结,最大限度地传授出去。同时,与学院里的师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也给他带来很多思考与启发。

  “就运用的技艺方面,传统木雕注重刀法,以磨练技艺为核心;学院木雕注重造型设计,没有过多对技法的讲究,也不太严格要求运用什么样的工具。”曾驰认为,学院和工匠间应该多交流。当代的传统木雕工匠们,若是要在传统领域寻找新的出路或者发展,也要有学院方面的理论思考,理解工艺背后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本质,甚至在当下科技发展中,手工艺应该如何找到自身的定位,这些都要靠技艺以外的视野和思考,形成自身的理论方向。

  “学院有一套对于艺术史、美术史的理论认识,我认为民间手艺人也应该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了解过去潮州传统木雕的发展历史。弄清楚潮州木雕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背景、社会效用、经济影响,才能有足够的直觉,让我们可以在当下做出正确的新探索。”曾驰说。

  除了精品木雕的定制、文创作品的研发,曾驰还在思考融合木雕技艺与当代前沿艺术的可行性。

  “不要受限于‘传统木雕’或是‘手艺人’的身份,而应当尽力去接触、了解古今中外优秀的作品,加深自己对时代、人文、科技等领域的认知。”在曾驰看来,对“匠人”身份而言,深研技艺是基本要求,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同样重要,“创造力就是工匠的‘生命力’。”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