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6-28 07:21:30 股吧网页版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孙晓晖、杨丹丹

  □孙晓晖杨丹丹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为加快培育新动能、推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新时代新征程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须从精准定位产业布局、立足生态禀赋优势、强化新质人才培育等方面着手,促进新质生产力的有效培育和高质量发展。

  精准定位产业布局

  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准确的发展定位和布局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是谋求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战略方向,也是优化完善产业体系、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一要科学确定产业定位。一方水土育一地产业。各地要扎根实践,综合考虑资源要素禀赋结构、产业基础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确定产业功能定位,找准产业发展路径及方向,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市场竞争力。避免大而全,杜绝散乱杂,抓住重点、优选赛道,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跑出“加速度”。二要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一方面,深入调研区域产业结构和行业发展现状,科学谋划区域发展格局,细化产业布局和培育规划,打造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新动能、新路径。另一方面,协同相关部门做好要素保障,强化政策、人才、资金支撑,推动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形成链条完备、集约高效、特色鲜明、互补配合的产业集群。通过发挥集聚效应,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促进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提高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和整体效益。三要加强顶层制度设计。一方面,在更高层面谋划全局,系统制定错位发展规划,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促进各地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坚持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引导地方因地制宜有序发展新质生产力,避免忽视产业规律和自身条件盲目跟风追热,不顾实际地一哄而上造成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及由此产生的区域冲突。另一方面,针对产业集群融合程度较低和产业链协同不足等问题,从顶层设计出发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充分释放区域优势和发展潜力,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立足生态禀赋优势

  厚植绿色发展底色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前提是用活用好生态优势。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一要用好绿色资源禀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利用当地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有步骤地实现主要能源转换,促进能源生产消费方式绿色转型,推进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减少对能源资源的无效消耗、过度消耗,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通过持续完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科研攻关力度,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目标的高效落地提供专业和科技保障。二要提升产业绿色含量。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立足区域生态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实施差异化绿色发展战略。通过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加快形成绿色生产力。同时以战略思维瞄准科技前沿,加强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依靠科技创新,以绿色改造为关键抓手,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夯实竞争之基。还应根据地方特色研究建立生态补偿的区域合作机制,补齐链条短板,形成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三要实现生态经济双赢。生态环境是资源,是资产,也是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栖息地,生态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共同富裕需建立在绿色发展基础上。要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产力,打造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绿色产业链条,以绿色产业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强化新质人才培育

  激发科创澎湃动能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新质人才队伍。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创新人才。一要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要贯通人才培养链条。深入实施科教强国战略,推动新质人才培养“关口前移”。针对不同阶段人才成长的差异化特点,建立科技创新人才全链条长周期培养机制,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科技创新后备力量。另一方面,要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科技、产业发展新趋势,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和结构,加强基础学科、战略紧缺和新兴交叉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构建与技术体系、产业体系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二要搭建人才干事舞台。一方面,要打造产学研用平台。科技成果只有实现产业化,才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应畅通产学研对接渠道,带动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围绕重点产业领域需求开展技术攻关,推动创新成果转化运用,凝聚形成强大的科技创新合力。另一方面,要健全人才评价机制。遵循人才发展规律,坚决破除“五唯”顽瘴痼疾,采用更加多元的评价方式,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为科技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科研生态。三要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一方面,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持续推动科技体制改革,采用更加灵活的人才管理体制,为创新型人才松绑减负、排忧解难,让他们乐意创新、专心创新、大胆创新。同时强化科技创新的正向激励,为创新企业提供研发补贴、知识产权保护、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厚植创新型人才成长成才的沃土。另一方面,要强化生活服务保障。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保障工作,在薪酬、住房、落户、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政策优待,推动各项安身安心安业举措落地落实落细,为其潜心科研攻关提供重要保证。

  作者简介:

  孙晓晖,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广东财经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杨丹丹,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2023年度广东省青少年研究共建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青年化’阐释研究”(2023GJ020)阶段性成果。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