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6-28 10:16:11 股吧网页版
瓷韵显风采 出海路更宽 中宿窑复兴清远陶瓷,积极探寻守正创新之道
来源:南方日报

  临近暑假,清远陶瓷又出发了。这一次,目的地是广州市海珠区,行程是参与6月21日举行的“我在清远过暑假”2024清远夏季文化旅游(广州)推广活动。

  今年以来,以石坎陶瓷为代表的清远陶瓷动作频频:3月参加中国工艺品交易会;4月参加香港国际授权展;5月底,第二十届文博会在深圳举行,石坎陶瓷作为地方代表跟随清远组团首次亮相,在“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上占据一席之地。

  “鸢飞鱼跃”盖碗、“清远大吉”一筒碗、“清远地图”干泡台,还有活起来的文物“清远陶鸡”……抢抓展会平台机遇,清远陶瓷“晒”出一系列凝聚匠人智慧、令人耳目一新的产品,以此传承技艺、光大文化,创新产品、拓展市场,在守正创新的追求中寻求新突破、新发展。

  ●江绮雯陈伟毅麦子

  筚路蓝缕:清远陶瓷创业史

  提及清远陶瓷,就不得不提曾盛行于广州陶瓷行的“江西名瓷,清远土碗”之美誉。既然清远的小小土碗都曾比肩景德镇御瓷,为何近年来“清远陶瓷”却销声匿迹?这一切还要从300年前说起。

  石坎,作为清远陶瓷的发源地,顾名思义可知此地山高石多,矿产资源丰富,具体可细分为瓷土、瓷沙、长石、石英等。尤其是当地高岭土具有纯度高、白度高、质地软等特点,且滨江支流贯穿全域,万亩林地镇守一方,是天然的制瓷之地。

  据1995年版《清远县志》记载,石坎陶瓷最早出现在明末清初。相传由一个叫适怀的广宁人传入,他创办瓷樽厂,传入龙窑搭建及烧制技术。烧制产品从无匣无釉大肚瓷壶,到后期大口土碗、土碟、茶杯等日用产品。民国十三年开始生产彩瓷花碗、四寸二、葵花碗等。因为价钱实惠、瓷器洁白、美观实用,受到百姓的欢迎,至民国十五年以后达到鼎盛。彼时,在石坎、南冲等地带动连续新办的陶瓷碗窑达120多家,清远瓷器远销省内外以及东南亚国家,“江西名瓷,清远土碗”之美誉自此开始。

  1958年,石坎公私合营瓷厂与石坎三个陶瓷生产合作社合并后,清远瓷厂应运而生。其坐落于当时清远县城西门岗处,是广东十大陶瓷厂之一,曾创建了全省第一条平坡龙窑,实现了三条龙窑共烟囱的新面貌,大大节约了基建费用。平坡龙窑得到了省轻工厅的认可,相关经验更是推广至全省。1979年,全国先进的“清远经验”名震一时,清远瓷厂作为17家国营厂之一亦是开动脑筋、勇于改革的代表,在出口创汇年代年产量达到八百余万件,出口交货量每年达五百万件。产品亦从单一的罗汉汤碗发展到三十多个品种,并有上百种花色,成绩斐然。

  同期的石坎陶瓷厂亦不甘落后,电炉盘、灭弧罩、熔断器等各种新型工业电瓷百花齐放,催生了一大批的“万元户”。至80—90年代,石坎陶瓷厂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其生产的绝缘子、灯头、开关等电瓷销往大江南北,许多知名家电企业都成了石坎陶瓷的拥趸。

  然而好景不长。1999年,由于特大洪水、企业改制、转型等综合原因,清远瓷厂无奈破产清算;2000年后,缺少行业标准及品牌意识的石坎陶瓷亦逐渐被行业迭代所淘汰,邻里间的恶性竞争更是成了产业萎缩的助推器,“清远陶瓷”这四个字逐渐淡出群众视野。

  抢救传承:中宿窑与清远陶瓷

  “庆祝,中宿窑陶艺正式与一条签约。”6月23日,中宿窑更新了一条工作动态,记录与线上艺廊一条艺术的成功牵手。坐在深圳会展中心的签约现场,张艺记忆闸门打开,回想起6年前的一通电话。

  2018年,远在上海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张艺收到了来自老家石坎的电话。“有乡亲问我,要不要把去世老人关于石坎陶瓷历史资料的遗物保留下来。”电话那边的声音带着哭腔,厚重的情感传到话筒彼端,几乎是瞬间,张艺就作出了决定。当天,她连夜飞回广东,就此开始了清远陶瓷的抢救之路。

  岌岌可危的龙窑及厂房?保护!尘封数十年的清远陶瓷历史?追溯!濒临消逝的传统制瓷技艺?申遗!6年来,张艺牵头成立了清远中宿窑陶艺文化有限公司,以清远古称“中宿”为名,以“窑”为载体,希望延续清远龙窑陶瓷文化,续写百窑的故事。

  走进中宿窑的工作室,射灯下的一套套清远瓷完整而琳琅,背后是中宿窑多年如一日的奔走付出。眼前满墙白如雪、薄如纸的清远瓷,有的是请求瓷厂老员工的“割爱”,有的是从拍卖市场或者古董店买回,就连出差香港,中宿窑的工作人员也想方设法挤出时间,不是流连各大商超,而是一头钻到摩罗上街——当地的古董文玩街碰运气,试图找到清远瓷的痕迹。

  “民国时候,爷爷便通过水路卖石坎土碗;后来伯伯在螺地碗厂工作,母亲也在清远瓷厂干了一辈子,我自一岁起就在清远瓷厂托儿所长大。”不忍心看着清远陶瓷的沉沦没落,张艺毅然放弃上海蒸蒸日上的事业,希望用一线城市的思维赋能家乡陶瓷事业振兴发展。

  2020年10月,《清远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关于清远市政协七届四次会议第20200234号提案答复的函》下发到中宿窑,答复函认同中宿窑对石坎传统龙窑的案由分析,石坎龙窑与陶瓷从此愈加被地方政府所重视,中宿窑也愈加坚定了前行的信心。

  梳理清远陶瓷的历史比预期的还要困难。1982年特大洪水几乎冲毁了所有的文字资料,关于石坎制瓷技艺的记载与配方在地方找不到一书半纸。除了从其他城市或报刊杂志中寻找蛛丝马迹,中宿窑工作人员还采用“口述史”形式挖掘这段历史。但记得这段历史且公认比较权威的人士均已年迈,甚至有的已经离开人世,无数的线索串起又断开,这无疑为清远陶瓷历史挖掘之路增加了难度。这些年来,中宿窑寻访了《石坎镇志》主编何文华(已故)、潘启祯(已故)、江春(已故)、邱立椿(已故),对各位老厂长、老窑工、老碗工等当年人物的大量访谈素材已快要挤满一个固态硬盘。但举目远望,中宿窑与清远陶瓷的保护之路才刚刚开始,依然任重道远。

  后文博会:探寻清远陶瓷的出路

  中国当代作家、学者余秋雨曾以《文化苦旅》一书思考中国文化现状,提出需以新的道路提振传统文化。中宿窑一边实践一边体悟,深感振兴发展清远陶瓷,必须推动陶瓷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然而从计划到落实并非易事,熬不过文化保护的长期投资,身边的伙伴换了一批又一批。每年雨季和台风过境,对本就破败的龙窑、厂房及设备造成无法逆转的损伤。

  转机出现在2023年。这一年,广东省实施“百千万工程”。这一年,清新区龙颈镇政府充分认可石坎陶瓷的价值,以同心窑为载体,着手立项打造陶瓷研学基地,助力石坎龙窑重焕生机,发挥更大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同年,清新区政府、海珠驻清新对口帮扶协作工作队、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积极推进石坎陶瓷相关工作任务,以古龙窑为抓手,通过展销、研学、文旅、体验等形式,用文化传承带动文化创新,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擦亮“清远陶瓷”文化名片,提高“清远瓷乡”名声美誉。

  从提供素材在清远电台连续三期《清远故事》中讲述清远瓷厂的故事,协办清远市文化馆“喜迎二十大,瓷韵展芳华——清远陶瓷回顾展”,到协办清远市博物馆“改革·发展·创新——清远工业遗产专题展”并斩获主题展览项目荣誉,清远陶瓷尘封已久的招牌逐渐被擦亮。

  目前,在政企民各界努力下,石坎陶瓷代表“罗(螺)地古窑”及“同新(心)古窑”已被列入清新区不可移动文物点;“石坎龙窑传统陶瓷制作技艺”纳入清远市非遗名录;“石坎陶瓷”亦被纳入广东省地理标志培育产品名录;“石坎龙窑”申报广东省工业遗产正在做最后冲刺。尽管如此,石坎陶瓷的保护度、知名度、市场度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亟须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及支持。

  着眼于此,清远各级政府主动作为,统筹策划石坎陶瓷在更广阔平台的惊艳亮相。第二十届文博会的举办来得恰到好处。作为中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文博会无疑是展示才华、交流合作、加快发展的绝佳平台。

  5月23日,第二十届文博会启幕,展览规模、展商数量和海外参展商、采购商数量均创历届之最。以中宿窑为代表的清远18家农文旅企业携手亮相文博会现场,带来了一系列特色陶瓷产品以及文创产品,为大众献上了丰富的“清远文化大餐”。

  尽管今年的文博会已结束,但对于清远陶瓷来说,文博会指明的“风向标”却前所未有的清晰,以文化赋能产业发展,“文化+”的生态蓝图将引起无限可能的宏大交响。接下来,中宿窑将继续抢抓“百千万工程”机遇,积极参展进博会,将更多的清远文物、非遗文化与陶瓷文化相结合,推出更具特色的陶瓷文创产品,让陶瓷文化“活”起来,陶瓷产业“火起来”,切实讲好清远陶瓷发展故事,为深化粤北与粤港澳大湾区“山海”协作,推进“山城”融合作出贡献。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