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6-28 10:16:50 股吧网页版
广宁典型培育扩面提质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来源:南方日报

  广宁县传统竹子加工生产示范基地的“以竹代塑”生产车间,竹子生物降解材料餐具已实现试投产,优势竹产业向“新”发展;文旅路(文旅桥)全线通车,穗宁智谷产业园全速建设,南街街道、横山镇产城融合进程提速,县城能级大幅提升;全县行政村差异化发展“土特产”经济,力争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普遍超15万元……

  县域强则全省强,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广宁县立足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在不同赛道创先争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广宁以典型培育扩面提质行动为抓手,奋力走出一条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广宁县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县以“头号工程”的力度推动“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全面突破,力争“三年工作两年完成”、今年综合考评成绩进入全省进位县前10名目标,全力以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增速6%左右,走实走好具有广宁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施亮通讯员曾梅英冯国霞

  策划:马喜生统筹:吴帆

  建设“1+3+50”达标创先类镇村

  走进广宁古水镇,全长5公里的入口通道,沿线安装了98盏玉兰灯,24盏桥梁景观灯,种上凤凰木、小叶榄仁、洋紫荆等绿植;原邮政大楼的破旧外墙已修复翻新,并绘制上当地山河竹景,楼顶一只大型“网红醒狮”雕塑探出“脑袋”,往来游客纷纷到此打卡拍照。

  作为全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古水镇不断在“做精”“抓细”“建美”上下功夫,影响带动着其他镇街对标变美。

  江屯镇通过8处重要节点“三线”下地,完成横跨主街的“三线”整治,增加花箱175个,种植绿化美观佛手竹720棵;洲仔镇规划在崀仔村至洲仔中学段建设碧道,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河道景观;宾亨镇绿美生态小公园整洁平旷,公园内配套篮球场、健身步道等多样化休闲文体设施。

  答好镇域考卷,是“百千万工程”的破题关键,讲好乡村故事,则是题中之义。

  潭布镇古楼村是全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也是广宁乡村产业先行的代表。古楼村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培育壮大潭岭山合作社,大力发展本村番薯产业。该村规模化引进菜薯种植,联农带农发动村民扩大番薯种植面积,番薯干标准化加工厂加工产能最大可达到500吨,并建立起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品牌建设链条。

  2023年,古水镇完成省级美丽圩镇示范样板标准建设任务并创建为省级首批典型镇,南街街道江美村等8条村入选省级首批典型村。

  “广宁坚持以典型突破、引领全面,扎实推进典型镇村培育建设。”该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宁全力构建“343”典型镇村梯度培育体系,在突出抓好“1+8”省级首批典型镇村的基础上,全力推进2024年新增“1+3+50”达标创先类镇村建设。其中,“1”是实施南街街道(城区镇)综合服务能力提升行动;“3”是实施宾亨、横山、江屯3个典型镇培育建设;“50”是按照30%比例,在全县176个村(含涉农社区)中确定50个达标创先类村(不含2023年省典型村)培育典型。

  2024年,广宁持续在比拼单项冠军和优势特色上下功夫、求突破,力争打造“5+58”达标创先类镇村。

  深入推动县城新型城镇化

  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城乡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作用,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广宁县主要负责人曾多次提到:“深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广宁未来10年的重点工作。”

  近年,广宁县文旅路项目全线通车,县中心区域的南街和横山由原来30分钟车程缩短至8分钟,不仅疏导了交通,更拉开了广宁未来发展的框架,构建“一区两极一圈”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和“众星拱月”的新型城市发展布局,带动县中心城区向绥江两岸发展。在此基础上,广宁加快推动未来新县城——绥江生态新城建设,以北环路、东环路二期、西环路等交通项目推动县城扩容提质。

  现阶段,肇明高速(广宁段)已进入全面施工阶段,计划2024年实现主体全面完工,预计2025年上半年通车;推进普通国省道建设218公里,完成国省道新改建和路面改造100公里;县城品质大幅提升,推进县城区人民路、中华路、米兰小镇等文旅融合街和老旧小区风貌提升改造,完成旧圣堂市场拆迁改造,启动朝阳西老旧小区二期改造工程;休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加快推进竹海公园建设,将县体育中心、市民公园升级改造为10万平方米的市民体育公园。

  同时,广宁县基础教育扩容提质工程扎实推进,全县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全覆盖;卫生健康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广宁县人民医院与17间基层卫生院组建成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搭建起养老服务网络,全县首个小区养老服务示范点(明珠新城养老服务中心)投入运营,建成15家镇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

  让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美好之地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百千万工程”的重点任务。作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典型山区县,广宁必须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让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美好之地。

  广宁县牢固树立链式思维,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重要途径就是做好“土特产”文章。

  目前,广宁油茶、肉鸽、生猪三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综合产值达38.19亿元,联农带农作用日益增强;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抓手,培育发展壮大“特而美”“小而精”特色农业产业以及竹笋、竹荪等林下经济,“广宁江屯大米”“木格百香果”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潭布番薯”成功入选广东“十大名薯品牌”;扎实推进“红之源”“绿之韵”乡村振兴示范带及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示范区建设;全县178个村(社区)全面实现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其中首约、城南、罗锅等15个村(社区)达到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

  近年来,广宁加强农村风貌管控,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塑造现代乡村新风貌。落到实处,广宁县进一步加强限额以下房屋工程质量安全和风貌管控工作,全面施行带图报建、照图验收等制度,因地出台了6个新建房屋样式图集和4个农房外立面提升效果图集,3185个自然村完成图集选定。分年分步推进全县11.7万栋“裸砖房”外立面美化,累计完成3363栋,努力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

  此外,广宁县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更加便民利民,全力攻坚2024年农村公路新改建121公里目标任务,已动工建设76.2公里;扎实推进7座危旧桥改造,已动工建设3座。实施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水质合格率达92.65%。

  ■观察眼

  广宁古水镇:

  将“百千万工程”

  办成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清晨,古水河上晨雾缭绕,古水镇老人们在大船造型的主街公园中晨练休憩,赏绥江江景。

  午间,古水镇中心小学放学,孩子们不再需要穿越车水马龙的主街,走过阴凉的竹林小径就可到家。

  晚上,当地历史最悠久的商业街——古水农民街华灯初上,居民在此吃饭购物……

  “生活在古水,就是这么惬意!”当地居民程伯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自己的家乡。

  2023年11月,古水镇成功入选“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村,举全镇之力用快干实干敢干推动典型镇建设,将“百千万工程”办成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推动民生项目高标准完成

  “没有退路就是胜利之路。”走进古水镇人民政府大堂,宣传栏上贴着提振人心的语句。古水镇党委书记梁积瑜告诉记者,古水镇底子并不雄厚,大家必须秉着“不可能变为可能、没条件创造条件”的决心与气魄,才能做好典型镇建设工作。

  聚焦“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发展目标、功能定位、空间格局,古水镇按照“1+4+7+9+N”建设要求,精准把脉总体规划,邀请省规划设计院专家团队到古水实地考察,结合典型镇建设现状,综合分析建设短板和发展方向,融合“水、竹、乡”三大特色元素,按照边规划边建设工作思路,完成《广宁县古水镇典型镇建设规划》编制并配套“一库三图一书”。

  仅仅3个月,古水镇便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美丽乡镇入口通道、美丽示范主街、绿美生态小公园”等项目以及蒙坑典型村一期项目建设。

  “这是党建引领,干群同心的结果。”该镇党委委员孔令光介绍,古水镇的重点项目就是民生项目,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党员干部担当作为、深入群众,如在美丽示范主街项目建设之初,有商铺店主不愿意配合修缮外立面,怕影响经营,全镇党员干部入室入户,拿着效果图一对一进行宣传解释,大家从不接受到接受,再到主动支援配合,项目落地大大提速。

  又如古水镇结合古水居民所需所盼,在没有砍伐群众自家竹子的情况下,将52亩竹林地打造成绿美生态小公园,铺设2公里林下步道、建设竹林观赏亭,多次组织志愿者队伍开展竹园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原来“脏乱差臭湿”的杂物堆,摇身一变成为整洁幽静的生态公园。群众也主动承担起公园环境卫生的管理工作,前段暴雨天气刮倒了竹子,大家都自发过来清理乱竹,参与清淤工作。

  构建“一竹一河一瓷”产业发展格局

  古水镇始终将产业发展问题作为“百千万工程”的核心问题,高质量构建“一竹一河一瓷”产业发展格局。

  竹子产业是古水最大的潜力板。近年来,古水建成78公里竹林道和万亩茶秆竹种植示范基地,签订竹林收储流转合同1.8万亩,全力盘活全镇23.88万亩竹林资源。分年分批推进竹子传统加工标准化规范化自动化生产,已完成企业升级改造10家。

  古水还大力开展“以竹代塑”等招商引资工作,成功引入了竹餐具、竹家具等竹产业项目6个,总投资3.31亿元,建成竹子传统加工示范基地,包括可降解竹刀叉生产线、蛋糕盒生产线以及竹子传统加工示范生产线。推动竹子企业形成集聚效应,将逐步打造为全国最大的竹签、香骨制造基地和青皮竹产销示范区。

  此外,古水镇以创建省级文旅特色镇为抓手,加快推进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示范区、“绿之韵”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并对照国家3A级建设标准,完善生态停车场等古水河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全力争创国家3A级文旅景区、落地全省第一个EOD模式示范项目,目前已完成了古水河7公里精品旅游示范段等规划设计,建成了马骝山登山步道等旅游设施。

  同时,该镇深度推动“体育+旅游”融合发展,谋划和推进今年徒步、骑行等大型活动,持续加强竹筏游等管理,致力将古水河打造成为省内外旅游热门打卡点。

  陶瓷产业向来是古水重要的支柱产业。该镇通过推进“智慧园区”和天然气“县县通”建设,加强古水太和陶瓷工业园区管理、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还进一步加大引进科技创新技术力度,今年第一季度完成广东创成陶瓷科技有限公司节能辊道窖炉技术改造项目1730万元,引入了智能机械臂等自动化设备。

  ■一线走访

  古水镇蒙坑村:

  昔日“后进村”蝶变全省“典型村”

  青山层峦叠嶂,河流碧绿如镜,距古水圩镇12公里的蒙坑村,山水间农房田野星罗棋布,干净敞亮的乡道玉兰灯点缀其间。

  “未来,投资千万级的文旅项目就在这里落成,蒙坑村农文旅的金字招牌将更加亮眼。”古水镇蒙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啟军告诉记者,当前该村锚定“文旅融合特色村”发展定位,以“头号工程”的力度抓紧抓实典型村培育工作,取得了阶段性工作成效。

  曾经,蒙坑村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人员流动性差,贫困率超过5%,被列为省定贫困村。

  如今,蒙坑村不仅脱贫摘帽,2023年村集体收入更是超过30.91万元,成为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吴啟军总结道:“蒙坑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因此乡亲们都是有血性的,不甘落后的。”

  近年来,户外运动市场火爆,广宁乘势打造出古水河郊野径,蒙坑村的文旅资源也逐渐被大众认识。趁热打铁,蒙坑村不断完善文旅融合特色村建设,提高典型村核心竞争力。结合乡土味道、乡村风貌、田园特色,积极拓展乡村文旅项目促乡村振兴,目前开发1条观光竹筏线路,打造一家农家乐餐厅。完成苏坑等4个自然村152间房屋外立面改造,还有66间正在建设中,完成观光碧道、铁索桥、生态停车场、亲水平台、绿植、仿竹护栏、竹凉亭、村边“四小园”建设等项目建设。

  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广宁县蒙坑村麦客精品民宿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功签约,将在当地投入优秀的设计团队对整体建筑做升级改造,在保留原有的风貌布局上,融入现代场景元素设计,打造出极具代表性的田园乡村精品民宿。项目负责人表示:“在如此好山好水的古水河建设民宿,我们也信心十足。”

  蒙坑村是当地闻名的竹子之乡。该村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借助典型村政策东风谋划村集体产业项目,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蒙坑积极响应县政府推广竹笋种植实施方案,目前已完成种植50亩地块种植麻竹笋,同时以飞地形式与大潘村委会共同打造100亩麻竹笋种植基地。

  接下来,蒙坑村计划使用2024年中央农村综合改革资金推进竹产业项目,新建竹笋储存厂房、冷库、烘干房等农业设施,以及投资竹子文旅第三产业,促进竹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同时大力培育麻竹笋,培养好150亩麻竹笋种植基地,持续完善项目建设、资金支持等措施,拓展麻竹笋在休闲食品、配料食材等领域推广应用,提升竹产品经济价值。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