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6-30 07:14:19 股吧网页版
广东汉剧名家李仙花: 盼汉剧不再低调 挺五省联合申遗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黄宙辉

  文/羊城晚报记者黄宙辉图/薛才焕

  6月23日,“南国牡丹吐芬芳——李仙花汉剧艺术50年”专场演出在广州的红线女大剧院举行。广东汉剧名家、广东汉剧第三代掌门人李仙花与徒弟们,以及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的演员们同台献艺,向观众讲述了李仙花与汉剧艺术相互成就的五十载传奇年华。

  近日,李仙花又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的专访,话题仍然是心心念念的“广东汉剧的传承与发展”。她说,要培养拔尖的演艺人才,让沉寂二十多年的广东汉剧再摘“梅花奖”;还在倾尽全力,助五省汉剧联合申报“世界非遗”。

  十岁入戏校追逐汉剧梦

  “李仙花汉剧艺术50年”专场演出中的情景表演《学艺》,生动演绎了李仙花少时学艺的情景。

  李仙花出身汉剧世家,自带戏剧基因。她的母亲邱桂芳早年就是广东大埔汉剧团的台柱子,带着小仙花走进了汉剧艺术的大门。五岁那年,在大埔汉剧团小剧场上,小仙花向众人展示了云手、拉山等戏曲基本功,让老团长震惊不已。老团长当即拍板:“从今以后,你就是我们的编外演员。剧团凡是有娃娃生的戏,首选小仙花!”

  李仙花十岁那年,梅州市戏校第一次到五华县招生。她脱颖而出,被高分录取,从此开启汉剧艺术生涯。六年戏校时光,她经受了“魔鬼式”的科班训练,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从戏校毕业,李仙花进入广东汉剧院。拜院长梁素珍为师,让她的汉剧表演艺术发展如虎添翼。

  李仙花十八岁那年,大戏《林昭德与王金爱》在五华县城上演。担纲女主角王金爱的梁素珍因劳累过度病倒了,无法上场。此时,李仙花自告奋勇,临危救场,一炮打响。再后来,李仙花的表演艺术日臻成熟,在舞台上驾轻就熟,成为汉剧院名副其实的当家花旦。汉剧戏迷们更是将她誉为“汉剧皇后”“广东汉剧第一花旦”。

  吃得苦中苦两夺梅花奖

  李仙花二十多岁时,在粤东地区甚至广东戏剧舞台上可谓大红大紫,拿奖拿到手软。有“野心”的她,又萌生了一个更大的梦想——到戏曲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去深造。

  于是,有孕在身的她恶补文化课;挺着大肚子参加高考;高考结束第七天,儿子呱呱落地;在接到录取通知书后,她放下怀里嗷嗷待哺的婴儿,只身进京求学,一待就是八年。在北京求学期间,除了校园进修,李仙花还在周末请老师开小灶,学京剧传统剧目;还追着梁谷音老师拜师学昆曲《寻梦》……

  在中国戏曲学院就读两年后,在老师和院方领导的推荐下,李仙花克服重重困难,凭借传统折子戏《阴阳河》《改容战父》《百里奚认妻》和大戏《包公与妞妞》,夺得第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2001年,她又以“京汉两下锅”的《蝴蝶梦》和《白门柳》获得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广东首位获得“二度梅”的艺术家。

  “吃得苦中苦,方知苦中甜!这既是人生的真谛,也是舞台表演艺术的道理。”李仙花说道。摘得“二度梅”23年后的这次专场演出上,李仙花再度表演了《蝴蝶梦》选段,风采依旧不减当年。

  奔波挑重担为汉剧长歌

  在中国戏曲学院八年苦读,李仙花已功成名就,但她婉拒了中直、宣传部门等单位抛来的橄榄枝,毅然回到梅州市广东汉剧院,去实现振兴汉剧的梦想。

  担任广东汉剧院党委书记、院长期间,李仙花四处“化缘”,建起了广东汉剧院办公大楼;招收了黄石市戏剧学校汉剧班20多个毕业生,解决了剧院人才断层的问题;与梅州市艺术学校联合举办五年制“汉剧幼苗班”,为汉剧发展储备人才;争取政府全额拨款,解决员工的工资差额……

  2008年,一纸调令把她调到广东省文联担任专职副主席。此后,她还兼任了四年多时间的广东汉剧院院长,在广州与梅州两地跑。《李坚贞》《章台青柳》《金莲》这三部大戏,就是两地“跑”出来的精品。她还跨艺术门类,在十年间先后主导完成了《白门柳》《金莲》《蝴蝶梦》三部广东汉剧艺术电影的拍摄,实现了剧种历史性的突破。

  “这些年,无论职位如何变化,我心中不变的是三个情怀:始终坚守文化阵地;始终热爱广东汉剧;始终站在舞台中间。”在采访最后,李仙花动情地说。

  访谈

  羊城晚报:汉剧发展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在您看来,新时代汉剧的发展有何优势和意义?

  李仙花:汉剧的曲牌有四百余首,剧目丰富,号称有八百余出。在新时代,汉剧仍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广东汉剧为例,它以粤东、闽西、赣南为主要活动地区,在海外如新加坡、印尼等,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都曾经有汉剧班社组织。在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建设和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中,汉剧具有天然优势。特别是在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有大批客家人后裔,汉剧就是他们的乡音、乡愁,完全可以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联络海外华人华侨的文化重任。

  羊城晚报:新世纪以来,汉剧的影响力、传播力、知名度似乎有所减弱?

  李仙花:新世纪以来,昆曲、京剧、粤剧纷纷申报“世界非遗”成功,在全国产生了较普遍的影响。与之相比,汉剧的现状的确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是汉剧缺乏高度的剧种自信,缺乏人才培养的高等学府,缺乏持续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汉剧的历史贡献、现实影响被低估,从根本上来讲是我们没有自觉奋力为剧种鼓与呼,缺少名角儿、名戏,缺乏对于优秀人才和剧目的大力宣传以及宣传的平台。汉剧太低调了!

  目前,汉剧的五个分支——湖北汉剧、广东汉剧、闽西汉剧、湖南汉剧、陕西安康汉调二黄,除了湖北汉剧在省会城市武汉,其他都基本地处市、县,剧种影响力、人才吸引力、文化辐射力非常有限。广东汉剧号称广东“第三大剧种”“客家人的大戏”,然而偏居梅州山区,各级财政的投入力度有限,影响了进一步发展。

  羊城晚报:汉剧的发展与传承,出路在何方?近年来提出的五省汉剧联合申报“世界非遗”,目前进行到哪一步?

  李仙花:对于汉剧的传承与发展,我建议从五方面努力:一是“造血”,建立汉剧人才培养的本科院校;二是“输液”,成立以汉剧繁荣发展为宗旨的基金会;三是“筑巢”,在省会城市建设汉剧院团;四是“树典”,推举能在行业发声的代表;五是“齐鸣”,五省合力推动事业发展。

  近年来,五省汉剧交流越来越频繁,合作越来越密切,影响不断在扩大。特别是在2021年央视新年戏曲晚会上,五省汉剧首次合演《龙凤呈祥》,大放异彩。

  2019年12月,在梅州举办的广东汉剧振兴发展大会发起,广东、福建、湖北、湖南、陕西五省汉剧联合以“中国汉剧”为主体,申报“世界非遗”,争取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广东汉剧院团作为发起单位,近期主要在加强各方联络协调、策划交流演出、收集整理资料、草拟申报文本等方面做工作。作为汉剧人,我热烈期盼着汉剧申报“世界非遗”能早日成功。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