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7-01 03:52:49 股吧网页版
新一代心脏支架在上海问世 可在体内完全降解 破解“高血栓率”难题
来源:上观新闻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今天从微创集团获悉,这家上海企业研发的新一代生物可吸收心脏支架“火鹮”(Firesorb)已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注册审评,即将获证,给广大冠心病患者带来福音。这款支架不仅能在人体内完全降解,实现“介入无植入”,而且通过企业自主创新,破解了“心脏支架导致高血栓发生率”这一世界难题,临床研究显示实际血栓发生率仅为0.34%。

  “它开启了生物可吸收心脏支架的百微米时代。”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说,100—125微米的厚度可使其较快完全降解。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教授王建安认为,长期临床数据验证了“火鹮”支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现有主流金属支架相比,其血栓风险发生率更低。临床试验的优异结果与支架设计和制造技术工艺紧密相关。

  布局研发“未来的心脏支架”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显示,中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处于上升阶段,其中冠心病患者超过1100万。介入治疗是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从早期的球囊扩张到金属裸支架,再到如今的药物涂层金属支架,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作为目前的市场主流产品,药物涂层金属支架有一大缺陷——支架残留药物涂层导致的持续炎症反应、延迟的内皮化等可能引发晚期血栓问题,一旦发生,死亡率高达50%。

  针对这个临床痛点,微创历经8年研发,于2014年发布“火鹰”(Firehawk)冠脉雷帕霉素药物靶向洗脱支架,实现了精准给药。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上,使这家上海企业成为全球心脏支架领域的引领者。

“火鹰”(Firehawk)冠脉雷帕霉素药物靶向洗脱支架

  登上《柳叶刀》后,微创的自主创新脚步并未停止。早在2009年,公司就开始布局研发生物可吸收支架。“这是一个国际前沿科技领域。”微创首席技术官张劼博士介绍,现有的心脏支架基本都由金属制成,会永久存留在患者体内,给部分患者带来一定心理负担。因此,短期内可支撑病变血管,长期又能在人体内完全降解的生物可吸收支架被誉为“未来的心脏支架”,是国内外医疗器械企业争相攻关的前沿领域。

  然而,第一代生物可吸收支架存在临床血栓率较高的风险,引起业内广泛关注。比如,国外一家企业研发的可吸收支架先后在欧洲和美国获批上市,但在介入手术开展2—3年后出现了临床血栓率高的问题,只能退出市场。

  研究破解“高血栓率”难题

  如何破解“高血栓率”难题?微创研究后发现,原因主要有两个:支架壁过厚,载药量过高。

  与金属材质相比,生物可吸收支架所采用的高分子材料比较软,为了让支架的支撑力足以撑起堵塞的血管,第一代可吸收支架不得不加厚支架壁,其壁厚普遍超过160微米,是金属支架厚度的两倍左右。较厚的支架壁可能导致血管内皮不易覆盖,局部血流形成湍流,从而引发血栓,这种情况在血管较细的小血管患者中更为多见。

  另一方面,为避免支架植入后再次出现血管狭窄,药物支架大多需要在表层360°涂载抗增殖药物,并在植入血管后逐步释放并作用于血管壁,这种方法存在涂抹药物过量的风险。研究显示,涂层药物过量与内皮化速度延缓、血栓风险增加等有关联。

  发现原因后,微创在当时国内外企业都在开发第一代可吸收支架的情况下,果断推翻原有设计理念和技术路线,成为全球首个开发新一代可吸收支架的企业。

  由于没有高分子管材供应商能提供符合“薄壁”要求的原料,微创开始自主研发材料。张劼介绍,高分子材料与金属材料存在本质差别。以“直径损失”问题为例,金属支架植入后,在血管内扩张完毕即可撤离球囊,而高分子材料支架的直径不会像金属支架那样始终保持稳定,在球囊撤出后会有一定程度的收缩。如何在产品设计中找到最佳扩张直径?研发团队经过反复摸索,最终通过一种特殊的处理方法对高分子材料进行链路重构,解决了这个问题。

  临床对比研究让院士印象深刻

  如今,微创利用精密超高分子量医用植入级管材的挤出成型技术,确保了支架在长期降解过程中的稳定性;利用超薄高结晶度强韧管材吹塑成型技术,使支架的支撑性能可媲美金属支架;利用冷激光精密切割技术,解决了可吸收支架切割表面处理难题,避免血管内局部刺激反应。基于这些技术突破,公司构建了可吸收支架全链条核心工序,使“火鹮”成为国内首款实现全尺寸病变覆盖、唯一适用于直径2.5毫米的小血管病变治疗的可吸收支架,破解了可吸收支架在小血管病变区的可及性难题。

  在载药量方面,“火鹮”继承了“火鹰”的靶向洗脱技术,通过航天级目标智能捕捉和定位系统,配合精密微量点喷控制系统,可实现药物的精准定位涂敷,只在支架朝向血管壁的一侧进行药物涂层。在药效相同的前提下,其有效载药量仅为同类产品的1/4。

  共纳入1468例患者的临床研究显示,“火鹮”可使患者病变血管恢复如初,并在植入3年后完全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让患者体内不再有异物,实际血栓发生率仅为0.34%。

  “‘火鹮’术后长期随访4年,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显示出与一款进口金属支架相当的临床及影像学终点,让研究者对新一代生物可吸收支架的临床表现印象深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高润霖说。未来,这一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平台有望衍生出更多技术和产品,应用于脑梗、外周血管狭窄、骨创伤等领域,造福更多的患者。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