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7-05 06:20:21 股吧网页版
探索中心城区科创发展新路径
来源:解放日报

  黄浦区案例编写组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十二届市委三次、四次全会精神落实落地,促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开展“新思想引领高质量发展”优秀实践案例征集活动。通过组织遴选一批优秀案例,深入总结上海以首创性实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探索成果,深入阐明中国理论指导下的上海实践及其彰显的中国道理,充分展现党的创新理论的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为生动反映全市各部门各单位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机制,切实发挥优秀案例的示范带动作用,现将这批优秀成果以专版形式陆续刊发。本报聚焦上海16个区的优秀案例,今天刊发黄浦区专版。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上海市黄浦区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重大部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提出的“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等指示要求,顺应“科技回归都市中心城区”的契机,用足用好科创应用场景丰富、创新金融资本密集、国际合作氛围浓厚、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等独特优势,积极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构筑创新引领型的发展新优势,更好服务全市加快“五个中心”建设发展大局。

  创新动因

  (一)“科技回归都市中心城区”彰显科技发展新趋势

  从全球科技创新发展规律来看,科技创新要素集聚逐渐回归都市是一种新趋势。过去,生态、景观优越的郊外小镇往往是“微软”“谷歌”等创新企业集聚地。随着城市更新的深化,纽约、旧金山、西雅图、波士顿、伦敦、柏林等城市老城区内不断涌现科技新生机,伦敦“东区科技城”距伦敦金融城仅1公里,“纽约硅巷”距离华尔街仅1.5公里,创新区逐渐从“生产导向”转变为“生活导向”,从“生产要素聚集的工厂”变为“创新要素聚集的城市”。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科技创新来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带动城市发展,例如新加坡、东京、巴黎、首尔等城市相继出台了相应的战略规划,彰显着“科技回归都市”的战略价值。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但是也必须认识到,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目标相比,我国发展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新形势下我国应对大国博弈、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抓手,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不断强化创新策源功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的重大任务和战略使命。黄浦区作为上海的“心脏、窗口和名片”,作为全市唯一的全域中央活动区,积极把握“科技回归都市”趋势,深化对接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环境,是当前新形势下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要求和现实需要。

  (二)发挥要素集聚优势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新要求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实现要素资源间的优化协同和生产力的整体跃升。黄浦区域内各类生产要素高度集聚,拥有发展科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1.科创应用场景丰富。从全球创新产生方式来看,科技创新诞生地不再局限于“生产要素聚集的工厂”,都市成为科技成果“试验场”并碰撞出强大的创新应用需求。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中央商务区,黄浦具备金融、文商旅、医疗等领域的海量应用场景,适合聚焦以场景驱动、以人为中心的新技术新赛道。

  2.创新金融资本密集。资本是推动科技成为生产力的重要加速器,资本驱动创新转化更便捷、创新应用更广泛,全球创新募资进一步向头部城市集中。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承载区之一,黄浦区拥有6家国家级金融要素市场和超720家持牌金融机构,均位列中心城区首位;2022年区内金融市场交易总额约占全市70%。

  3.国际合作氛围浓厚。科技创新是复杂的协作系统,数字时代都市高集聚人才池、高密度产业供应链、高浓度创新氛围所构成的高效协同网络,大大提升了科技跨界交流和创新的效率。黄浦区内集聚了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家外资金融机构,成为外资金融开放的重要承载地。

  4.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国际城市创新经验表明,科技创新不再是实验室研发工作者的专利,年轻活力人群成为都市科技创新主力军,拥有个性化兴趣、多样化生活、便利化交通的都市对年轻的科创人才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与其他中心城区相比,黄浦区实有境外人口近3万人,海外人才吸引力排名第2;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占外籍来沪工作者之比高达99.5%。

  (三)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增长成为突破发展瓶颈的着力点

  黄浦区位于上海中心城区核心区,经济密度达154亿元/平方公里,常年保持全市第一、国内领先,但与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要突破当前经济总量大、增速放缓的发展瓶颈,就必须深入分析区域内科创发展的制约因素,不断提高将科技创新转化为产业发展的能力。

  1.商务成本较高,科创载体空间供给不足。都市中心城区相较于低密度远郊创新产业园区、大学创新园等形态具有更高的商务成本,成为科技回归都市的核心瓶颈。黄浦区内楼宇多为商贸楼宇,科创楼宇数量少、楼面旧,缺乏能够集中承载体量较大科创企业的楼宇资源。

  2.科创服务效能有待提升。黄浦区会计、审计、法律、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产业发达,但专业服务业优势尚未转化,市场化的科创服务中介机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新型研发机构等较少,市场化衔接不够,亟须推动科创服务供需对接,支持专业机构和研发平台创新服务模式、延伸服务链,提高跨产业、跨地区科创服务能力。

  3.科创政策有待整合优化。现有科创产业支持政策分散,缺乏集中度,有待对相关政策进行整合、评估,建立全区统一的科创政策平台,加大科创人才政策扶持力度,增强政策的协同性、开放性和共享性。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突出科技创新导向,塑造产业创新发展新动能

  立足区域基础条件和功能禀赋,黄浦区将产业创新作为主攻方向,紧盯科技发展前沿技术,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培育发展科技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新领域新赛道,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质生产力。2023年,黄浦区科创服务业税收45.89亿元,同比增长19.9%。

  发展标杆性金融科技。黄浦区聚焦外滩金融集聚带,发挥金融机构集聚、金融要素市场发达、金融基础设施完善等优势,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发布“外滩金科10条”等政策,参与设立上海金融科技股权投资基金,举办长三角金融科技创新与应用全球大赛等品牌活动,持续引进金融科技优质项目,目前已集聚蚂蚁双链、蚂蚁区块链、众安在线等行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14家,外滩金融科技的显示度、集中度和贡献度持续提升,成为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金融科技发展的标杆。

  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黄浦区政府与中电科21所合作,建成上海特种机器人创新中心,成为集机器人研发、测试、验证于一体的创新平台,正在筹建上海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中电科技上海大厦业态调整,着力形成机器人产业生态。出资支持“海派智谷”智能智造平台建设,数十家国内外知名人工智能企业的机器人、智能化设备、服务产品在此集中展示交易,成为许多企业研发新品推向市场的第一窗口。重视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推动通用大模型、行业垂直大模型的应用,区内小红书、什月技术等企业取得了先发优势。

  发展环医院生物医药。发挥黄浦区内三甲医院等医疗健康资源集聚优势,发展转化医学、整形医学、高端医疗、特色中医等大健康领域,构建以优质医疗资源为中心、辐射周边的环医院产业生态。重点依托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建设广慈—思南国家转化医学产业园,专注于将研究成果在园区转化落地,打通临床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集聚龙头药企、CRO、SMO等项目,打造环瑞金转化医学产业高地。支持上海整形医学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构筑整形医学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平台,引进多家整形医学产业链企业,初步形成环九院整形医学产业集聚区。

  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面向未来布局元宇宙、脑科学、新材料、绿色低碳等新赛道,加快集聚行业企业和产业发展功能型平台,已集聚元宇宙领域的优立科技、脑科学领域的脑虎科技、新材料领域的亨睿航空、绿色低碳领域的国宁能效等一批代表性企业,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和场景应用验证,拥抱未来产业爆发式增长带来的新机遇。

  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城区数字化转型为抓手,积极推动数字技术与商贸、文旅等传统主导产业融合,拓展示范应用场景,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淮海路商圈正努力打造“数字艺术商圈标杆”示范区,豫园商圈成为上海唯一一家首批入选的全国示范智慧商圈,“数字一大”入选国家第一批“5G+智慧旅游”应用试点项目,BFC外滩金融中心被商务部评为全国首批示范智慧商店。

  (二)突出企业创新地位,集聚产业创新发展新力量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家是创新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黄浦区坚持引育并举,集聚发展产业链链主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出台“科技创新12条”“数字产业12条”等政策,支持企业落户和创新发展。

  引进优质创新企业。聚焦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采用“全球行、全国行”招商、产业链招商、组团式招商等模式,开展科创企业梯次集聚行动,引进总部型、龙头型、成长型、平台型企业和机构,落地企业包括全球最大的船海科创企业中国船舶集团总部、中国网信产业核心央企中国系统华东总部、注册资金150亿元的中建科创等重量级企业,以及一大批行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创新型企业。

  发展高新技术企业。黄浦区针对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偏少的现实情况,修订发布《黄浦区高新技术企业扶持资金管理细则》,提高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引进资助额度,对首次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及迁入本区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扶持资金。挖潜做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加大培育服务频次和覆盖面,提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通过率,2023年区高新技术企业数增至190家,近两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2%。

  培育硬核上市企业。出台《黄浦区关于进一步推进企业改制上市和并购重组的实施意见(试行)》,加大对企业改制上市支持力度,根据企业上市进程给予补贴和奖励,提升企业对接资本市场的积极性。通过不断调整充实区拟上市企业培育库,紧密跟踪服务,邀请上交所、监管部门、中介机构专家指导企业上市工作。

  (三)突出全域创新布局,拓展产业创新发展新空间

  黄浦区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和旧区改造,充分利用宝贵的土地资源,盘活利用现有楼宇资源,规划建设中央科创区,打造各具特色的科创载体,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更多、更有品质的空间。

  规划建设中央科创区。借鉴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在中心城区核心地段成功布局科创片区的经验做法,拿出浦西世博园区这块宝贵的滨江土地资源,规划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央科创区。中央科创区立足全市科创中心建设大局,将构建以数字科技、生命健康为核心,以科创服务业为支撑的“2+1”产业创新体系;布局高品质多样化载体空间,满足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和功能型机构入驻需求;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形成涵盖科学研究服务、专业技术服务、成果转化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等的创新生态系统;布局便捷交通、创新文化、潮流商业、品质公寓等配套服务,形成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创新街区。

  拓展科技园区和科技楼宇。通过实施张江高新区黄浦园扩围,使园区地块实现10个街道全覆盖,重点楼宇入园率从原来的50%以下提高到83%,大幅提升园区产业能级。挖潜拓展广慈—思南园区,新增相关项目约13000平方米,拟建生物医药科创中心;绍兴路项目4000平方米,拟集聚引进高端非公医疗机构。推动科技京城品牌价值重塑,在楼内打造一期2万平方米的“数智心城·无界创新”产业园;在外滩第二立面的古象大楼建设4700平方米、适合龙头企业办公的科创空间。

  建设高质量孵化载体。以硬科技企业孵化、新动能产业培育为着力点,盘活利用各类楼宇资源,建设全要素、便利化、开放式、低成本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成“党建+科创”特色平台“申心创想汇”,完成六合大厦孵化基地改造工程,支持上药集团和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合作建设孵化器,区科创中心孵化基地获得国家级孵化器资质认定。建立区孵化载体联盟,促进服务资源共享,9家孵化载体被纳入市创新创业载体培育体系,市级孵化载体数量比“十三五”期末增长了80%。

  (四)突出做优创新服务,构筑产业创新发展新生态

  丰富创新金融服务。加强与金融机构战略合作,推出“外滩融易行”“金易融”“科易贷”等金融服务工具,发布《黄浦区“企业贷”批次担保业务实施方案》,给予担保费补贴、贷款贴息等支持,鼓励企业申请各类科技特色贷款,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等问题。联合23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黄浦科创投资联盟,为科创企业发展提供各阶段的资金支持。设立政府科创投资基金,筹建科创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筛选储备科创投资项目,引导各类资本加大对区科创投入力度,建立耐心长期、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风险投资体系。

  拓展创新专业服务。在集聚传统优势服务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集聚试验检测、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等服务机构,引导专业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延伸服务链,提高跨产业、跨地区创新服务能力。与专业服务机构、重点企业等战略合作,推出“汇智共进营”“创新加速营”等服务平台,精准助力科创企业加速成长。

  优化创新人才服务。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黄浦区发布“门楣之光·黄浦人才20条”“科创英才8条”,区人才发展资金规模由年度不超过5000万元提高至不低于1亿元。发布《黄浦区重点产业领域紧缺人才开发目录》,成为全国唯一的全服务产业人才开发目录。设置“科技创新”选拔平台,选拔培养黄浦科创领军人才、青年英才。资助8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助力培养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扩大创新人才落户名额,设置人才就医绿色通道,多渠道筹措人才公寓,试点住房货币补贴,形成“实物配租+货币补贴”的人才安居保障体系。

  总结思考

  (一)深化改革,是科创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黄浦区坚持以改革创新打破体制机制束缚,推动科技治理体系、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科技成果转换机制等多点突破,不断调整和优化科创资源配置,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加灵活高效的环境。比如,创新中央科创区建设机制,改革科技创新推进机制,改革张江高新区黄浦园运行机制,改革财政资金的投入结构,迭代更新扶持政策,提高对科技新兴领域的直投比例。

  下一步,黄浦区将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争取在中央科创区试点实行混合、综合、创新型产业用地等政策,为重大科研项目落地提供政策支持;探索在中央科创区设立离岸实验室,在广慈—思南园区试点转化医学研究相关政策,以更加深入的改革充分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创新多点突破、纵深发展,为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二)因地制宜,是科创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方法

  黄浦区积极顺应国际科技创新发展趋势,深入学习研究纽约、伦敦等国际大都市科技创新的成功经验,提出建设中央科创区的战略决策。同时,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注重科技创新与区内传统优势产业的深度融合。比如,发挥区内金融机构集聚优势,发展金融科技,实现科技与金融“双向赋能”;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打造“数字商圈”“智慧文旅”,提升消费体验,促进消费增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下一步,黄浦区将以中央科创区建设为统领,继续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进一步释放场景要素潜力,全力打造都市科创引领区,锻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力科创引擎。

  (三)创新人才,是科创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

  黄浦区探索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千方百计引进人才,用心用情服务人才,为科创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比如,出台首个科创人才政策,坚持招商与招才并举、引资与引智并重,以重点、优质企业落户带动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等。

  下一步,黄浦区将加大企业自主引才支持力度,加强紧缺急需人才目录引导,创新“候鸟专家”等柔性引才机制,加快集聚全球高尖端优秀人才和团队;进一步放宽市场主体准入、人才执业通道,拓宽市级重点产业和科技创新人才购房工作试点,研究出台中央科创区人才政策举措,持续做好职住平衡、交通便利、服务共享的大文章,为各类优秀人才干事创业打造科创高地、发展热土、宜居家园。

  专家点评

  “科技回归都市中心城区”的积极探索

  邓智团(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黄浦区聚焦影响和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积极把握“科技回归都市中心城区”的新趋势,以科技创新引领城区的高质量发展,在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在深入实践“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在服务上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上,蹚出了一条超大城市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一是强调创新驱动,着力推动产业升级。黄浦区积极把握科技创新趋势,将产业创新作为主攻方向,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培育发展科技新兴产业,如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同时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是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创新活力。黄浦区突出企业创新地位,通过引进优质创新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硬核上市企业等举措,集聚发展产业链链主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企业落户和创新发展,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

  三是优化空间布局,改善资源利用效率。针对区域面积较小、科创载体数量较少等瓶颈问题,黄浦区通过规划建设中央科创区、拓展科技园区和科技楼宇、建设高质量孵化载体等方式,优化产业创新发展的空间布局,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四是注重创新服务,积极营造创新生态。黄浦区突出做优创新服务,丰富创新金融服务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拓展创新专业服务提高跨产业、跨地区创新服务能力,优化创新人才服务吸引各类优秀人才,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为科创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是深化改革,注重体制机制创新。黄浦区深化改革,打破束缚科技创新的障碍,创新中央科创区建设机制、科技创新推进机制、张江高新区黄浦园运行机制等,推动科技创新多点突破、纵深发展。

  六是因地制宜,探索特色发展新路。黄浦区注重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将科技创新与传统优势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了具有特色的都市科创引领区。例如,发挥金融机构集聚优势发展金融科技,利用商贸、文旅市场发达优势打造“数字商圈”“智慧文旅”等,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黄浦区以科创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案例,是对新思想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上海实践的生动诠释,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其在深化改革、因地制宜和集聚人才等方面的经验,也为其他地区以科创引领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