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7-10 12:12:39 股吧网页版
10天内5家企业IPO终止,医械行业资本市场何时回暖?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武瑛港实习生马瑜欣北京报道

  医疗器械资本市场似乎有了回暖迹象。

  近期,东软医疗发布公告称获得央企通用技术集团战略投资,心脉医疗拟使用4.6亿元受让其联营公司72.37%股权,蓝帆医疗宣布引入泰国产业投资者HKG约14.2亿元投资,且蓝帆医疗心脑血管事业部控股平台蓝帆柏盛年内已融资10亿元。

  与此同时,医疗器械领域的IPO申请也取得了零的突破。2024年6月26日,爱舍伦成为2024年以来首家IPO申请获受理的医疗器械企业,业务主要为个人护理用品及医疗用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同日,口腔医疗企业爱迪特在创业板成功上市,次日,专注骨科领域的苏州爱得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交所的IPO申请获受理。

  摩根大通大中华区医疗健康行业研究主管黄旸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医疗健康资本市场确实处于低谷期,但在一片“愁云惨雾”的论调之中,市场情绪对于某些负面信号存在过分夸大,且市场也有所忽略行业营收利润整体增长、医保支付和BD出海等新变化所带来的回暖信号。

  “在当下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大环境中,医疗健康行业的企业家、创业者和投资人更需要看穿迷雾,辨清负面信号的真实影响,抓住积极信号,才能更快更好回归那个属于医药创新的春天。” 黄旸指出。

  但一位业内人士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医疗资本市场受多重因素影响,其中集采和医保谈判大幅提高了药品和耗材的可及性,但也影响了投资方对国内支付环境的看法。

  5家医械企业IPO终止

  虽然近期有了回暖迹象,但2023年以来的医疗器械IPO情况似乎一直比较“寒冷”。

  综合同花顺iFinD和医装数胜数据,2023年(截至12月27日),已有264单IPO终止案例,逾九成是主动撤回申报材料,在医疗器械领域,2023年完成IPO的企业仅为6家,呈现断崖式下跌。

  2023年以来(截至2024年4月中下旬),我国累计有24家医疗器械企业IPO终止,其中IVD领域的企业占半数以上,神经介入、心血管介入等高值耗材领域4家、医学影像设备、手术显微镜等医疗设备领域4家。2023年全年我国共有15家医疗器械企业IPO终止。

  其中以IVD领域为例,《中国体外诊断行业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IVD企业A股挂牌数量为0,为10年来首次;共有9家IVD企业撤回IPO上市申请(包含创业板和科创板),撤回数量之多也是近10年来首次,包括已经提交注册的和过会,另有6家中止。

  从2024年情况来看,有统计显示,1-5月共计7家医疗器械企业IPO先后终止,6月5日-6月14日,已经有5家医疗器械企业IPO终止,包括四川锦江电子医疗器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微策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基因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垦拓流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赛诺威盛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而且回看2023年在A股上市的5家企业,其中4家企业已经跌破发行价——重庆西山科技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发行价为135.80元/股,而现在价格直接腰斩,跌至60元。杭州安杰思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发行价为125.8元/股,现在价格腰斩到不及50元,四川港通医疗和敷尔佳也均未保住发行价格。目前只有在北交所上市的山西锦波生物为161元,与当初发行价49元相比大幅增长。

  2023年3月15日,证监会修订并发布《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进一步规范首发企业现场检查程序与方式。4月30日,证监会进一步修订并发布《中国证监会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将首发企业现场检查随机抽取比例从5%大幅提高到20%。

  2023年8月,证监会充分考虑当前市场形势,为完善一二级市场逆周期调节机制,围绕合理把握IPO、再融资节奏,要求根据近期市场情况,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促进投融资两端的动态平衡。

  2024年4月资本市场的第三个“国九条”发布——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提高主板、创业板上市标准,完善科创板科创属性评价标准。提高发行上市辅导质效,扩大对在审企业及相关中介机构现场检查覆盖面。

  据相关报道,Wind数据显示,2024年1月-6月,A股共有44只新股上市,合计募资约324.7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IPO市场大幅降温,去年同期共有173只新股上市,今年同比减少超七成,募资额下滑趋势更凸显,去年总融资额2096.77亿元,2024年同比下跌超84%。且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截至目前,年内A股终止IPO企业已超300家。

  IPO收紧,反促进收并购?

  除了IPO,收并购同时是资本市场活跃与否的重要体现,但与IPO和二级市场相比,似乎并没有如此寒冷。

  根据MDCLOUD统计分析,2012年以前,中国医疗器械上市公司投资并购增长并不明显,但随着近年来医疗器械集采持续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深化改革等行业变化,企业在业务扩张、技术创新等方面同样面临巨大挑战,使得中国医疗器械并购交易市场活跃。

  结合普华永道研究报告和MDCLOUD数据,从医疗器械上市公司并购来看,2013年之后数量上涨趋势明显,2013年到2023年的复合增长率高达22.05%,2021年和2022年的投资并购数量达到顶峰,分别为428和425宗。

  从整个行业来看,我国医疗器械并购交易数量同样在持续增长,2020年-2022年分别为293件、471件、542件,其中2022年首次突破500件。

  但是这一趋势并没有长期持续,2022年的交易金额出现萎缩,中国医疗器械大型交易额大幅减少至72亿美元,平均每起交易金额1300万美元,较2021年的2100万美元大幅缩水,到2023年,上市公司并购数量下滑33.4%至283宗。

  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哪怕有所下滑,2023年的并购数量仍与2020年持平,且2023年国内共有97家医疗器械上市企业参与了投资并购活动,其中欧普康视以28宗投资并购活动位居榜首;华熙生物和圣湘生物分别以15宗和9宗位居第二和第三。

  这一现象背后,可能是IPO收紧反而促进了投并购的活跃。

  据医装数胜方面分析,即便企业已经建立了稳固的销售渠道,但在当前IPO阶段性收紧的环境下,医疗器械企业的上市之路愈发艰难。在这种情况下,并购重组成为一级市场参与者退出IPO路径中较为理想的选择。

  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23年1-10月,国内IPO同比下降13%,而并购交易同比上升29.9%,这一趋势表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寻求通过并购重组来实现业务扩展和市场地位的提升。

  E药研究院执行院长杜臣在此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集采和医保谈判是国内医药产业形成2021年以后市场格局的重要因素。

  另有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国内集采和医保谈判大幅提高了药品和耗材的可及性,但也影响了投资方对国内支付环境的看法,对国内市场能否充分支付真正的创新药存在一定顾虑,进而部分海外资本对中国市场产生的犹豫,一定程度上成为创新医药企业估值下滑的原因。

  也有医疗器械领域资深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本土企业与跨国企业的价格考量有所不同,跨国企业很难因为中国市场的集采就大幅降价,因为还要考虑整个国际市场,考虑全球的价格体系,进而导致部分外资企业的产品在集采中无法中标,那么就面临市场份额缩小和降本优化等现象。

  “集采有效节省了大量医保资金,但值得思考的是,节省下来的资金需要投向哪些领域,如果能继续投进医疗领域,其实同样能促进医疗资本市场和产业的蓬勃发展,例如对于罕见病等领域,若能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其实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行业对集采的认可度,促进更多企业拥抱集采。”该业内资深人士指出。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