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7-12 07:13:00 股吧网页版
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画国家形象构建中的美学思潮梳理与更新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林杨杰、李劲堃

  □林杨杰李劲堃

  粤港澳大湾区的美学思潮和艺术表达,一直以来都展现出了对全球文化交流的独特适应性和连续性。艺术家们应对时代的呼唤,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艺术主张,不仅响应了全球文化的挑战,也为地区美学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这些主张构筑了粤港澳大湾区有序且富有活力的美学思潮脉络,使其成为中国画国家形象构建的重要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的商业繁荣和历史上的对外开放性,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为构建和传播“国家形象”提供了广阔且多元的展示平台。这个具有地理优势、悠久历史和经济活力的区域,孕育出的中国画,以其深厚的文化连贯性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成为展现国家形象和传递文化自信的重要媒介和载体。打造国家文化形象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途径,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和深化中西文化融合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广东美术发展的历史回顾与美学思潮演变

  早在十三行时期,广州作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不仅引入了西洋画和写实绘画技巧,而且通过“外销画”——即商品画的国际贸易,促进岭南美术与世界美术建立起联系。这些外销画吸收了大量新技术,画家们融合了中国工笔画法和西洋画技巧,创作出既具有中国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又带有西洋风格的艺术作品,以更好地迎合市场需求。这些作品不仅满足了西方对神秘东方国家的好奇心,也作为一种流行的旅游纪念品销往欧美市场。继此之后,到了20世纪上半叶,岭南地区的画家努力推动了传统美术与现代美术、精英美术与大众美术之间的有机融合。以高剑父为首的岭南画派积极“走出去,引进来”,到印度、日本等地学习交流,并在多国推广中国现代绘画。他们提出了“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主张,并通过“抗战题材”作品承担特殊的历史使命。此外,在岭南画坛中的国画研究会,其成员致力于维护和弘扬“国画宗风”的理念。这一切表明,当时的广东在跨文化艺术互鉴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不仅融合了中国画的传统与现代、革新与保守的多元美术现象,而且在东西方艺术的交流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生态系统。这种多元艺术思潮的共融,为当地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技术、观念和主题支撑,并为中国画的未来开辟了无限的可能性。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学探索和艺术实践主要聚焦于“为人民服务”和“人民性”的核心理念。广东画家们通过中国画反映了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生动描绘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建设的具体行动。20世纪50至60年代,关山月创作了一系列展现新中国建设的画作,如《新开发的公路》《山村跃进图》《煤都》等。黎雄才创作的《武汉防汛图》和《信阳南湾水库》等系列写生作品,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对新中国建设热情的表达。直至20世纪70年代,画家们如符罗飞的《工厂一角》,杨之光的《一辈子第一回》,梁世雄的《归渔》,陈金章的《庄稼汉》,林墉的《好得很——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以及陈章绩的《春闹葵乡》等,通过作品积极参与到了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之中。他们的画面以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场景,展示了新中国农民的生活变化和精神面貌。广东画家之所以能够迅速适应新中国文艺的理念和要求,投身于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并展现出卓越的绘画技术,得益于该地区深厚的绘画技术底蕴和开放的文化氛围。这使得岭南地区的画家们在新中国文艺政策的推动下,能够充分发挥自身长处,为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做出重要贡献。

  20世纪80年代的广东,在改革开放政策和艺术新潮流的双重作用下,现代城市空间的变化重塑了艺术形态,传统与现代的界限变得模糊,商业美术、大众美术、精英美术的边界被打破。中国画界孕育出了诸如“大阿龙”画会、广东快车等具有实验性质的水墨创作群体。还有黄一瀚、陈新华、李劲堃、方土、周湧等一批对旧有中国画模式不再满足的青年,质疑“泛岭南画派”的技法和形式,他们联合起来共同提出了“后岭南”概念。自1991年提出该概念,及其之后十年的不定期展览活动,他们对岭南画坛的传统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同时,在广东最早兴起了都市水墨和城市山水画的艺术活动,也在寻求中国画的新路径。1990年至21世纪初在创新求变的信念指引下,李劲堃提出了“再折衷”的理念,结合东方精神内涵与油画视觉特性,探索新的艺术发展方向。广东艺术家致力于从全球视角探索中国水墨和中国画的发展方向,他们积累了丰富的世界艺术文化知识,并逐渐将焦点转向本土文化,以构建独特的文化立场与世界进行对话,这成为新时期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阶段。

  2016年,李劲堃再次提出新的艺术主张:“直面当代、立中研西、以古鉴今”。他认为新的社会生活和环境为美术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美术家应关注社会大局,并承担历史责任。美术家们需与时代同步,引领并探索艺术新领域。“直面当代”意味着中国应自信地面对世界的变化,平视并利用这些变化。“立中研西”表明中国艺术已有独立体系,不再需要在中西之间寻找平衡,而应从中国立场研究和借鉴西方艺术。“以古鉴今”则强调了中国美术历史对当下美术发展的重要性,历史是当下发展的参照标准和里程碑。以“直面当代、立中研西、以古鉴今”为核心的美学思潮推动了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这一新理念及其在多元艺术语境中构建国家形象的治学精神,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画构建国家形象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国家主题美术工程与共融精神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全球海运的重要枢纽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不仅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也塑造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一区域的产业协作、国际交流、开放性质和创新精神,共同营造了一种文化氛围,这种氛围促进了地域文化的导向性、共识性和凝聚力,并鼓励了创新文化的包容性、多样性和开放性。这样的文化环境不仅丰富了国家形象的展示,也深刻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选择,为中国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和独特视角。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直面当代、立中研西、以古鉴今”这一艺术主张提倡继承传统的同时吸收国际视野,为中国文化的现代表达和国际对话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鼓励中国画在维护传统美学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反映当代社会的现实,以及在新时代的国家主题和文化自信。中国画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创新,呈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理念,通过艺术作品展现东方的人文精神和美学特色。粤港澳大湾区的实践证明,文化的共融精神和均衡发展对于国家主题美术工程的成功至关重要,为中国画在构建国家形象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灵感。

  近年来,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众多画家积极参与了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发起的一系列国家历史题材主题美术创作项目,其中包括“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画家们通过艺术讲述中国的故事,传递中国的声音,展现了他们对历史传统的秉承。与此同时,广东省内的相关部门和组织也推进了一系列本地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如2018年,广东省委宣传部和广东省文联等部门共同主办了“大潮起珠江: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在这次展览中,广东山水画名家集体创作了大型中国画长卷《珠江胜景图》,该作品全长近60米,分为三卷,展现了珠江流域从源头到入海口的壮丽景色。上卷《珠源峦脉》由方土团队描绘珠江源头的山峦和云雾;中卷《云涌珠江》由许钦松团队创作,表现珠江的雄浑气息;下卷《盛世珠江》由李劲堃团队绘制,描绘广州等珠江下游现代化城市的景象。这一作品的创作旨在展现南粤大地在改革开放40年间取得的辉煌成就。为了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的融合发展,广东省着手建设了集广东美术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项目。该项目于2024年4月28日正式开馆,不仅展出了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历时一年半筹备的“广东改革开放实践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美术精品,还展出了近年来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创作的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以及广东省新时代主题美术创作工程等重要作品,集中反映了新时代社会的风貌和发展成就。

  为了增强文化认同感并凝聚港澳台同胞对祖国的共同情感,广东画院于2021年特别邀请了来自香港和澳门的美术协会主席参与创作了大型系列主题作品《南国的风》。这一项目不仅积累了在粤港澳大湾区进行艺术合作的宝贵经验,而且也通过邀请香港、澳门及台湾的艺术家共同创作《南粤先声》和《百花齐放》,集体呈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巨变。

  创新美学理念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美术发展

  十三行时期的广州,西画的传入、写实绘画和写生技巧的精进,商品画的对外贸易,使岭南美术早在中国近代历史中就与世界连线。20世纪初期,以高剑父为首的岭南画派提出“美术革新”与中西艺术融合,并通过“新国画运动”中对艺术的现实性、大众化以及教育功能的倡导,开启了中国传统绘画向现代转型的新篇章。在新中国时期,在“为谁画”“画什么”“怎么画”的问题上,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等一批广东画家以实际行动和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文艺中的“人民性”关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后岭南”所倡导的艺术理想、“都市水墨”所揭示的全新题材和视角,以及“城市山水画”所体现的人文精神等,共同映射出中国画艺术在全球化语境中展现的开阔视野。这些探索彰显了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美学的创新性融合,丰富了跨文化艺术交流的内涵。“直面当代、立中研西、以古鉴今”这个新时代产生的艺术主张,是在当代性、文化场域、创新方法论三个维度中,为中国画国家形象的构建提供了独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同时,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大湾区主题的展览和湾区城市群的连线,一同为“人文湾区”的特质和发展提供了形态定义。

  在粤港澳大湾区美术发展的丰富历程中,一系列创新美学理念的不断涌现和实践,不仅塑造了区域美术的独特风貌与地域文化特色,而且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美术发展的关键转折点。这些理念成为推动地区艺术前行的关键力量,尤其在新时期构建中国画国家形象以及促进文化创新和交流方面,其影响力日益显著。

  作者简介:

  本文第一作者林杨杰系广州美术学院讲师、三级美术师;本文通讯作者李劲堃系广东省文联主席、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广州美术学院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注:本文系2023年中国文联理论研究部级课题项目“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中国画国家形象构建研究”资助阶段成果,项目批准号为: ZGWLBJKT202313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