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7-16 17:38:00 股吧网页版
国常会提出落实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清零”要求
来源:经济网-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见习记者郑雪 | 北京报道

  6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外资企业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要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会议明确要深化重点领域对外开放,落实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清零”要求,推出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举措。要优化政策实施,一视同仁支持内外资企业参与大规模设备更新、政府采购和投资等。要持续提升投资便利化水平,优化药品、医疗器械等领域外资政策,拓展保税维修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强化服务保障机制。要打造“投资中国”品牌,修订发布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提高外籍人员工作便利度。

  国常会为何点题制造业和服务业?政策频频利好外资释放了怎样的信号?随着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又该如何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落实制造业外资准入“清零”要求

  会议指出,要深化重点领域对外开放,落实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清零”要求,推出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举措。

  对于“重点领域”,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重点可关注电信、医疗、高端服务等领域。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苏剑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重点领域的划定,可根据国家发展目标或者相关规划予以确定,如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

  制造业、服务业为何成为此次国常会关注的重点领域?

  霍建国介绍,当前外资利用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两块。从制造业来看,当前制造业宣布全部取消外资进入准入限制,下一步需要抓好落实;从服务业来看,外资企业仍面临不同程度的准入限制,此次点题服务业,有助于外资更顺利地进入服务业。

  苏剑表示,一般情况下制造业投资规模较大,外资高端制造业的进入有助于补齐中国制造业的短板。

  从制造业领域来看,2023年10月,我国宣布将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在一般制造业领域全面开放、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制造业条目“清零”的基础上,中国进一步扩大制造业领域开放。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

  “落实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清零’要求,关键在于清除各类阻碍外资进入的法律法规及行业准入限制。”苏剑说道。

  欧姆龙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外资准入限制的放宽,有助于外资企业持续而稳定地在中国推进投资布局。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也将为欧姆龙相关业务,如远程医疗、健康管理咨询等,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优化政策实施,一视同仁支持内外资企业参与大规模设备更新、政府采购和投资等。要打造“投资中国”品牌,修订发布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以下简称《产业目录》),提高外籍人员工作便利度。

  霍建国表示,中国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良好影响力的自主品牌,这些品牌仍然需要继续拓展国际市场,以持续发挥品牌效力。在这个过程中,不排除自主品牌和外资合作,如双方可以建立合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提升品牌的影响力。

  从《产业目录》来看,现行2022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总条目1474条,包括“全国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519条,“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955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司负责人华中今年3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已启动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修订工作。修订方向有二,一是继续以制造业作为鼓励外商投资的重点方向,同时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支持力度;二是中西部目录的修订将充分挖掘各地方资源禀赋和产业条件,因地制宜加大对基础制造、适用技术、民生消费等领域支持力度。

  政策发力,频频利好外资利用

  综合梳理来看,这并不是国常会首次提及外资利用。

  2024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便提及研究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的政策举措。提出要把稳外资作为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发力点,在扩大市场准入、优化公平竞争环境、畅通创新要素流动等方面加强服务保障,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巩固外资在华发展信心,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部分”亦提及加大吸引外资力度,包括继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等。

  政策也在不断利好外资进入。2023年8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提出24条政策措施,更大力度、更加有效吸引和利用外商投资。

  2024年3月,《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出台,系统地制定了未来一段时期内进一步提升我国外商投资吸引力的系列具体举措。《行动方案》从扩大市场准入、畅通创新要素流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等方面更大力度吸引外资。

  “中国政府对外资的开放姿态,特别是地方政府对企业的支持、良好的营商环境,为宝马在中国的业务拓展创造了便利条件。”宝马集团相关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据了解,今年4月,宝马集团宣布了对沈阳生产基地增加200亿元人民币投资的计划,主要用于大东工厂的大规模升级和技术创新。

  政策层面频频关注外资利用工作,背后又释放了哪些信号?

  霍建国表示,稳外资是一个抓手,是稳定经济繁荣的着力点。一方面,需要鼓励增量进入,通过扩大开放,鼓励更多新的外资落户。如继续扩大服务业开放,吸引相关投资资金进入高端服务业,以拉动国内就业、促进国内消费。另一方面,针对已经落户的外商投资企业,以法治化手段落实国民待遇,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具有活力的中国经济将吸引全球投资者的目光

  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深,外资也在不断“加码”中国。既表现在外商投资企业数量的增加,也表现在引资结构的不断优化。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1—5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1764家,同比增长17.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125.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8.2%。

  商务部外资司负责人回应称,实际使用外资规模仍处于历史高位,金额有所下降主要是受去年高基数影响。1—5月,我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1171亿元,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引资504.1亿元,占全国引资比重较上年同期分别提升2.8和2.7个百分点,显示出我国引资结构持续优化。此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4月,外资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6.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3%),经营状况持续改善。

  “中国具有14亿人口的超大市场规模,劳动力素质较高,对于外资企业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苏剑说。

  霍建国表示,中国的经济体量较大,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具有活力的中国经济将吸引来自全球投资者的目光。

  “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链,涵盖从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到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配套资源。”欧姆龙相关负责人说道。

  此次会议再次定调外资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会议指出,外资企业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多措并举稳外资。

  “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NEV)市场,也是宝马集团全球最大的市场,我们相信,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可以说中国市场是我们最佳的投资地点。”宝马集团负责人说。他表示,宝马集团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充满信心,未来将在电动化、数字化和循环经济领域进行持续投资。

  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如何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苏剑表示,应着力打造良好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市场化侧重各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法治化要贯彻依法治国,给予各市场主体公正、透明、稳定的预期;国际化则要实现外资企业,包括产品、资金等能便利出入中国市场。“公平、稳定环境之下,有利于市场主体生产、投资活动成本的降低。”苏剑说。

  在霍建国看来,在利用外资方面,中央和各部门已经出台了多个相关政策,当前最重要的便是将现有政策落到实处。只要繁荣发展,外资就不会放弃这块热土。此外,在他看来,要让外资更加放心地进入,还需要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第13期)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