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7-16 18:07:09 股吧网页版
湖南:中部崛起,“湘”当给力
来源:经济网-中国经济周刊

  在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上持续用力,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奋勇争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

  这是党中央对湖南的殷殷期待。中部崛起,“湘”当给力。

  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通过广泛调查研究,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和要求,着力打造具有湖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延伸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展现出湖南在落实中部地区崛起进程中的战略远见和责任担当。

传统产业焕新

  湖南先进制造业基础扎实,拥有3个万亿级、1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近年来,湖南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推进传统产业通过智能化转型等举措实现升级,让钢铁、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培育新动能,焕发新生机。

  湖南是如何实现传统产业焕新的?5月10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湖南专场上,湖南省省长毛伟明如是总结:湖南在产业生态化上,要使产业具有更多的“含绿量”“含金量”,体现环境友好、转型升级。

  数字化探路钢铁“智造”

  2016年10月28日,工信部发布《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指引钢铁产业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发展。钢铁信息化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钢铁工业调整升级战略提出,国内钢铁工业进入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这为湖南钢铁工业的信息化、智能化带来重大机遇。

  钢铁行业工序繁多,各类工艺流程区别极大,能耗高且受下游需求工艺改造的影响较大。结合智能化转型,钢企开始聚焦生产流程、质量控制、工艺改进等,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为实施路径,全力打造拥有现代工业控制体系的智慧钢厂。对此,湖南当地企业已布局多年。

  近年来,湘潭钢铁集团(下称“湘钢”)一直致力于通过引入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ICT技术,推进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

  2019年8月,湘钢与华为公司、湖南移动合作,共同开启湘钢“5G+智慧工厂”建设,历经3年,成功打造了无人产线3条、建设5G+远控天车、AR远程装配、巡检无人机群、自动转钢、钢表面检测等应用场景21个,成为中国钢铁行业5G全连接工厂的标杆案例。

  湘钢方面介绍,未来10年,是传统行业推进数智化的关键10年。湘钢将充分利用AI大模型、大数据、云计算等ICT技术进行全流程、全业务的数字化融合,打造钢铁行业的智能工业互联网平台。一方面推动湘钢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也推动钢铁行业向智慧钢铁、绿色钢铁方向发展。

  “对制造业来说,智能化是永恒的主题。”衡阳华菱钢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钢铁企业智能化可以护航生产,让钢企管理智慧化、制造智能化、服务智能化,是适应智能革命的需要,也是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需要。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黄永忠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数据要素作用非常重要。湖南要通过数据共享、技术支撑、制度供给,为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赋能。同时“用数据治理”,将数据作为治理工具,增强数字政府效能,优化数字社会环境,筑牢数字安全屏障,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软环境。

  有色金属产业向绿而行

  湖南大力推动有色金属、石化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绿色化转型,实现经济焕新发展向绿而行。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区域经济与绿色发展研究所所长罗黎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湖南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所谓“先进”,就是要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发展。

  常宁被誉为“世界铅都”,以铅锌为主的有色产业曾盛极一时。走进常宁市五矿铜业(湖南)有限公司(下称“常宁五矿铜业”)园林式厂区,蓝天白云,绿树成荫,青草葱绿。

  五矿铜业公司落户常宁以来,帮助当地解决了废渣难题。绿色发展成为有色金属产业的鲜明底色。

  2013年,常宁五矿铜业入驻湖南工业重镇水口山,负责实施湖南水口山金铜综合回收产业升级技术改造,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五矿有色下属企业冶炼产生的含铜渣料。

  常宁五矿铜业党群工作部副部长吴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废渣回收冶炼过程中,公司实现了零排放,将产生的二氧化硫烟气收集制成50多万吨硫酸;经过提炼后的废渣被磨成粉末后,成为水泥制造的重要材料,水泥厂从我们厂一年运走的废渣粉末至少可以制作30万吨水泥。”

  “工厂依托自身提炼技术,把当地有色金属企业冶炼产生的废渣进行特殊化处理,既推动废渣实现零排放,也在废渣中提炼出金、铜等贵金属,实现经济效益。”吴鑫介绍,今年公司产值规模可以突破100亿元。

  吴鑫算了一笔账,硫金矿废渣含金量有7~8克,工厂从废渣中提炼出的金子就是公司利润点之一。提炼出的贵金属利润与水口山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铅锌矿按照6∶4比例分成。“通过绿色发展,我们解决了困扰当地的有色金属废渣问题,也依托创新技术提炼高价值金属实现经济收益,一举多得。”

  “这是常宁市近年秉承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环保治理的双赢结果。”常宁市委书记罗卫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我们坚持以新思路、新模式、新技术提升有色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动常宁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和更新换代,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培育绿色、低碳、循环的新动能。

农业产业做强

  农业是湖南传统优势产业。作为“鱼米之乡”,湖南粮食总产量多年来都超过600亿斤,2023年达到613亿斤。其中,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居于全国第一,油茶种植面积和产量也是全国第一。

  同时,湖南不仅在我国粮食安全中发展重要作用,也有造福世界的稻种。袁隆平院士发明的杂交水稻装进了世界人民的“米袋子”,为世界减少饥饿作出了湖南贡献、中国贡献。

  “下一步,我们主要在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双十举措’上发力,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5月10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湖南专场中,湖南省常务副省长张迎春表示,“湖广熟、天下足”,湖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间断调出稻谷的两个省份之一,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藏粮于地:稳固粮食生产“命根子”

  “在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中,湖南将有更大作为。”今年1月23日,在湖南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一场“委员通道”上,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常硕其自豪地说。

  湖南是粮食大省,2023年湖南粮食面积7145.3万亩、总产量613.6亿斤,居全国第10位,其中水稻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尤其是杂交水稻,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湖南之所以能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得益于湖南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

  着力提升耕地质量。湖南坚持把耕地保护、建设、利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向良田要粮。张迎春举例介绍,在扩面积上,湖南开展环洞庭湖水资源配置工程,争取确保开垦恢复平湖优质耕地160万亩;稳妥推进后备耕地恢复,确保补足耕地缺口582万亩;开展专项整治,确保每年临时用地能够复耕复垦到位。

  加强耕地建设。湖南今年将对316万亩的高标准农田进行改造,确保湖南的480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能够建设成为高标准农田;今年湖南还全面持续实施小农水建设和管护行动,确保畅通灌溉“中梗阻”7000公里;落实好秸秆还田、土地酸化治理,确保提升耕地质量0.4个等级。

  增强耕地治理。湖南通过土地托管、代耕代种来确保土地撂荒治理,能够做到动态清零;碱地“以地适种”和“以种适地”相结合,确保耕地安全利用率能够达到95%以上;分批次把山上耕地逐步调整到山下,确保有序推进耕地下山、果树上山;持续开展“三湘护农”行动,确保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3月26日,在湖南2024年省委一号文件新闻发布会上,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覃佐彦表示,我们将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藏粮于技:种业创新保障粮食安全

  关于湖南实施“藏粮于技”的战略,张迎春介绍称,湖南将推动藏粮于技“十突破”,努力把湖南打造成为种业和农机产业发展的创新高地,向良技要粮。

  从转变育种观念到保障粮食安全,从推进平台建设到生物育种产业化……这些种子创新工作背后,深蕴着粮食安全层面的重大考量。

  “从国家口粮安全角度来看,中国种子源头基本不存在国外‘卡脖子’问题,是相对安全的。”隆平高科副总裁、水稻首席专家杨远柱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数十年来,杨远柱主持培育出我国南方稻区一个又一个主推品种,成为全国培育高质量水稻品种最多的人。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累计推广面积超过8亿亩,累计增产稻谷近280亿公斤。

  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成为近20年来全国培育高质量水稻品种最多的科研院所。其中,2019—2023年水稻年推广面积超4000万亩,占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的20%,占全国两系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的50%以上,有3个品种蝉联2018—2022年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前3位。

  杨远柱说,在种业高质量创新成果的支撑下,隆平高科自主创新品种的销售比例由2015年前的不足30%,提高到现在的85%,为推动我国杂交水稻品种更新换代和水稻绿色高质量发展,以及从源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于通过育种创新,大力开展优质品种培育工作,隆平高科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近年来,作为种业龙头企业,我们持续加大投入,率先建立了涵盖国内、国际市场,覆盖生物技术、传统育种、品种测试三大平台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实现育种目标市场化、育种过程工厂化、育种手段现代化、体系管理规范化,大幅提高了育种创新效率和品种持续产出能力,使育种选育由过去的‘小概率’事件变成现在的‘必然’结果。”

  近年来,围绕种业创新,湖南在平台搭建和机制完善方面动作频频。3月26日,在湖南2024年省委一号文件新闻发布会上,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龚昕表示,湖南重点打造高能级种业创新平台,推动岳麓山实验室全面实体化运行,加强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推动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培育壮大百亿级种业企业,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种业创新走深走实。

  推进农业机械化。在推广良机上,湖南将开展农机装备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突破建成丘陵地区农机产业发展高地;大力推广机插机抛,突破增密栽植年增5个百分点;加快研制推广机收减损装置,年均降低粮食损失率0.3个百分点。

  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向、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

  龚昕表示,2024年湖南将继续实施水稻机插机抛秧作业补贴,并且今年进一步加大力度,将作业补贴范围扩大至1000万亩,加快补齐水稻机械化栽植环节的短板。考虑到湖南省丘陵山区多的实际,还将进一步加强适宜丘陵山区作业的小型农机具的研发推广应用,整体提升农业机械化率。

新兴产业壮大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

  立足湖南产业发展基础,《湖南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发展高端装备、新材料、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新兴服务业和未来产业九大产业。

  湖南拥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数仅次于江苏、广东,与浙江并列全国第三位。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成长,已成为促进湖南省产业体系演进的关键牵引,是构建湖南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科技创新,让新兴产业“长成林”

  目前,湖南已成功打造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全国第三,中西部第一。2023年,全省41个产业集群实现总产值2.2万亿元,同比增长11.2%,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44%,成为稳住湖南经济大盘的“压舱石”。近年来,湖南发挥制造业大省的优势,产业发展纷纷上新,新兴产业结链成群。

  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轨道交通装备集群便是其中之一。湖南已经拥有国内轨道交通的研发、生产和出口基地,以及电力机车、轨道交通电传动系统和网络控制系统。其中,关键元器件、核心零部件、重大组件都在湖南生产研发和制造,特别是电力机车市场份额已经占全球的近1/3。

  依托湖南轨道交通产业的产业链优势和人才技术沉淀,湖南的新能源汽车也迎来发展先机。据悉,湖南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达240余家,尤其电机、电控、电池这三大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领域,研发制造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随着全产业链的拉通,湖南在汽车产业格局重塑的过程中脱颖而出。

  在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的湖南中车时代电驱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中车电驱”),生产车间里机械臂快速运转,一件件电控产品接连下线。

  作为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之一,电控产品是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的核心部件,而电驱系统是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来源,被称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

  谈及新能源汽车电驱业务的核心竞争力,中车电驱副总经理唐雄辉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传承60余年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下称‘中车株洲所’)技术沉淀,有雄厚的技术积累、丰富的人才储备,让我们有较快的电驱核心技术开发节奏。产业链方面,依托中国中车、中车株洲所的多元产业格局,我们打造了满足驱动系统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利用创新实现上下游协同发展。此外,我们拥有大规模配套制造能力,五大基地就近服务,24小时内服务快速响应。”

  2023年12月下旬,新一代电驱产品C-Power 220s在株洲智谷工业园下线。这标志着中车新能源乘用车电驱累计量产突破100万台大关,中车电驱成为湖南首家量产达到百万台的电驱企业。

  中车电驱的发展是湖南新能源汽车产业“飞驰向前”的一个缩影。早在2002年,中车株洲所就开始承接央企联盟电驱系统研究课题,进军电动汽车领域。经过20余年的不懈努力,依托中车株洲所根技术,中车电驱孵化掌握电力电子与机械深度集成、自主核心器件及其应用、多功能多模式融合先进算法、基于材料极限和均衡热管理的轻量化、先进工艺等五大关键技术,建立株洲、无锡、长春、柳州四大生产基地,布局超过百万套电驱系统及部件生产能力。

  唐雄辉表示:“中车电驱近年来不断推进自我生产技术革新,增加生产线柔性、自主研发产线中控系统,创新在中车电驱的生产车间里随处可见。目前,依托中车五大关键技术,我们实现从1.0代到4.0代产品的迭代升级。”

  技术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特征。成立于2020年10月的湖南越摩先进半导体有限公司(下称“越摩先进公司”)具备国内领先的封装全流程设计与仿真能力,依托国内尖端的SiP及Chiplet先进封装技术,可实现高性能、高密度和高可靠性芯片的封装设计。

  “公司具备一站式先进封装量产加工能力,交付能力强、质量品质有保证,拥有超51000平方米的千级、万级洁净生产车间,产线可实现封装产品年产能10亿颗以上,良率99.5%以上。”越摩先进公司研发总监崔颢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目前国内能从事中高端封装产品的公司也就十来家,该公司是其中之一。

  目前越摩先进公司已完成的封装产品线建设包括Chiplet、SiP等,产品涵盖高性能计算、存储、汽车电子、射频、物联网、北斗导航、工业控制、传感器等领域。

  谈及湖南布局半导体的产业优势,崔颢侃侃而谈:“湖南株洲是制造业发达城市,制造业基础雄厚;职业教育发达,能保证优质技术工人供给,同时能降低用人成本。我们与当地政府有长期合作基础,公司半导体封装厂落户湖南是多方面考虑的结果。”

  崔颢说:“目前我们的技术团队都来自国内一线封装大厂,设计仿真以及工程能力属于国内第一梯队。湖南的房价友好也对人才有巨大吸引力。”

  “到2026年,我们半导体封装产值预计可以达到30亿元左右。”崔颢说,随着半导体封装产能逐步释放,公司对国内中西部半导体先进封装产业及相关产业链发展将带来较大的助推作用。

  北斗“星光”为何能璀璨湖南

  北斗产业的应用和发展一直备受关注。湖南具有发展北斗产业独特的平台优势、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和应用优势。湖南北斗产业前景广阔,将成为新时代湖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产业支点之一。

  “公司核心竞争力包括复杂航天任务卫星总体设计、超快超稳卫星姿态控制技术、精密自主卫星轨道控制技术。”湖南赛德雷特卫星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童心雅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赛德雷特正在建设一条智能化卫星生产线,一期项目建成达产后,将具备每年批量化研制150颗卫星的能力,从而大幅缩短交货期,降低卫星生产成本。

  随着经济发展,交通、监测、应急等行业对商业航天的需求越来越多。然而,价格贵、货期长、运管难、产量少,是商业航天应用面临的四大“痛点”。

  赛德雷特的目标,正是打造中南地区最大的卫星生产基地,批量化生产卫星,把价格“打”下来。

  采访中,童心雅提及,公司管理团队将总部落户湖南,十分看重湖南北斗产业链的协同作用和市场机会。

  据悉,湖南是北斗技术重要策源地和创新应用示范区,聚集了国内北斗产业80%以上的核心技术资源,培育了从芯片设计、封装、导航终端产品、应用开发到运营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湖南是北斗先进核心技术的原创之地,很多关键性技术都在湖南实现突破。”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经南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湖南具有发展北斗产业的独特优势,应该抢抓机遇,做好北斗产业链发展规划,大力推动政产学研用一体结合,加快实现北斗产业发展和规模应用。

  从落地产业项目看,湖南北斗产业园积极推动相关上下游企业集聚,营造良好产业生态,签约引进赛德雷特、航天宏图等企业和项目39个,引进资金超80亿元,为推动湖南北斗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株洲经开区党务工作局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湖南北斗产业园将聚焦“北斗+”“+北斗”,围绕产业链招商,用好产业招商、基金招商、以商招商手段,深度挖掘已有企业上下游客户资源,重点向制造、科研、应用等类型的北斗项目发力,努力把产业主链条做粗做强,在细分领域做实做细,力争实现全年招商项目30个。

  从全省来看,目前,湖南北斗产业已汇聚上下游企业500余家,形成了以湖南湘江新区、株洲经开区和岳阳城陵矶新港区为核心的北斗产业集聚区。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北斗产业规模约450亿元,增长18.4%。今年一季度,北斗产业营收86亿元,同比增长8%。

  《湖南省北斗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愿景提出,以技术创新和规模应用驱动产业提质增效,将湖南打造成为全国北斗技术创新引领区、北斗规模应用示范区、北斗产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区,实现长株岳北斗产业集聚发展,力争到2027年全省北斗产业规模达千亿级。

未来产业起势

  2023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提及,未来产业聚焦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9个领域。

  新型储能“湘军”形成

  作为未来产业的重要方面,湖南正加速布局新型储能产业。目前,湖南储能产业发展迅速,上下游不断延伸,已形成一支区域特色鲜明、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储能湘军”。

  仅以先进储能材料产业产值突破千亿的长沙为例,2023年,宁乡高新区储能材料产值突破400亿元,形成了从上游前驱体、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电芯及Pack到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的全省最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望城经开区储能产业链目前也集聚了包括永杉锂业、金驰能源、德赛电池等在内的一批重点企业,2023年共实现产值100.92亿元。

  “新能源行业前景广阔,预计2024年行业整体将继续保持增长。”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供应商湖南裕能新能源电池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汪咏梅表示,公司坚定看好正极材料发展前景,相信机会与挑战并存,未来将更加注重产品品质和研发创新,持续保持核心竞争优势。

  湖南在发展合成生物产业方面也有优势。在黄永忠看来,湖南拥有芙蓉实验室(精准医疗)、岳麓山实验室(生物育种)等科创平台,可强化创新转化,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合成生物技术在生物医药、农业、先进材料、环保等未来赛道的应用,建设合成生物产业特色园区,加大对合成生物产业的支持力度。

  黄永忠认为,合成生物学作为融合生物学、工程学、化学和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新兴领域,是带动未来生物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建议湖南加快培育合成生物产业‘新赛道’、打造‘新引擎’。”黄永忠说。

  谱写未来新篇章的机遇与挑战

  面向未来,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进程中,湖南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人才、资金、产业配套等多方面的新挑战。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曾撰文称,经过多年发展,湖南有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基础、条件、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与广东、江苏等制造业发达省份横向对比,湖南省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条件与差距集中体现为:三大产业集群优势明显,但制造业总体规模偏小。龙头企业领先全球,但“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偏少。教育科技资源比较丰富,但科创竞争力有待增强。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但精准扶持有待加强。

  新兴产业发展缺乏龙头企业。长沙金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曾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直言,缺乏龙头企业是湖南北斗产业发展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湖南北斗产业发展过程中,“小而散”的北斗企业多如牛毛,但没能形成合力,导致科技创新能力分散。

  融资配套政策亟须完善。以低空经济为例,自2020年成为全国第一个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以来,湖南催生出12项全国第一的改革成果。但由于通航市场培育周期较长,市场需求释放不足,让包括湖南翔龙飞机有限公司在内的相关企业面临难题。该公司负责人透露:“我们有一款新研发的飞机,要投入8亿~10亿元,仅靠市场融资,难度很大,希望相关部门能加大对通航的金融支持力度。”

  产能建设和释放需合理引导。储能重镇宁乡相关人士告诉记者,2024年,锂电和新型储能行业来到关键节点,储能电池行业正面临价格战、行业标准不完善等问题。对此,政府和企业正积极联手、共同布局,助推行业行稳致远。

  对此,针对发展中还面临的挑战,湖南已经着手布局。

  今年7月1日,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在《求是》上发表《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奋勇争先》中提到,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继续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进政府投融资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动各类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等。

  “聚焦‘奋勇争先’的目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努力在协同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干在实处、务求实效。”沈晓明说。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