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7-17 06:14:20 股吧网页版
一段佳话② | 在魔都实习的香港人:生活在双乡
来源:上观新闻

  我是沃佳,今天是《一段佳话》栏目的第二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其它城市读书的经历?我大学在中国台湾新北市读,研究生去了香港,可谓凑齐了“两岸三地”,生活在不同口音的“中文圈”。

  去他乡上学,最大的体验就是,每个没话找话的人都会问你“为什么会来这里?你老家那边有什么好玩的?在这里适应吗?”这一期栏目的主人公,正是来内地实习的两名香港大学生,面对上海的新生活,他们恐怕也躲不过这“旅居三问”。

在香港上学时常经过的桥。沃佳/摄

  从“离乡”,到“入乡随俗”

  不久前,来自香港大学的李泽仁照常翻看校园邮件,得知6月起,上海市闵行海外联谊会组织香港多所高校青年,举办“青年跃动&青年沪动”活动。彼时,香港学生可以来到上海,展开为期7周的实习与文化之旅。他立刻报了名。

  初见李泽仁与邓倩玲时,我与同事准备为他们补拍一组聊天画面。李泽仁扮演着日常聊天的样子,问邓倩玲周末去哪玩、什么餐厅好吃,语速缓慢而滔滔不绝,像是放了慢镜头的瓢泼大雨。

  邓倩玲则时不时问我,“这段要录音吗?这段要用吗?”直到我与她说起健身话题时,她才心领神会地大笑起来。邓倩玲说话有些拘谨,但很流畅,她说自己更喜欢与客户面对面交流的工作,因为适配于她“坐不住”的性格。

邓倩玲在实习单位打电话。张玮/摄

  初来实习单位时,邓倩玲有些胆怯,甚至“不敢跟说上海话的人接触,不敢提问。”但她逐渐发现,“同事都比较好相处,会问我想做什么,也会乐于帮我和其他组的同事约饭。”面对一些较为困难的数据分析,邓倩玲做错时,“同事和老板也不会骂”。

  “语言”可能是香港实习生都需要跨越的第一道门槛。李泽仁由于从小在香港生活,早已习惯粤语的交流环境。为了融入在上海的实习生活,他费了一番苦功。李泽仁记得,“来到上海之后,我靠聊天、看视频自学普通话。在香港大学里,也有一些内地学生,我会特意邀请他们和我用普通话聊天。”

  李泽仁学会普通话后,在实习单位里与同事几乎没有交流障碍。“工作中,同事都说普通话,私下聊天才会说几句上海话。”最近,李泽仁还自学了两句上海话。当我邀请他展示一下时,他不好意思地看看桌上的录音设备,推脱道,“一会录完了再说。”

  李泽仁之所以煞费苦心地融入语言环境,是因为“坐了1400多公里的飞机来到上海,肯定想学一点东西回去。”当然,“1400公里”这个数据是李泽仁昨天在导航上特意搜索的,我夸他准备充分,他笑了。李泽仁提到,自己的父母也很支持他“走出去看看、突破自己的舒适圈。”

李泽仁乘坐直升机游览上海。沈阳/摄

  在1400公里外“闯荡”,一切都很新鲜。上个周末,李泽仁与朋友一起租车去南京玩,逛了不少名胜古迹。李泽仁对上海的历史也很感兴趣,双休日会去孙中山故居、宋美龄故居逛逛,还参观了上海市银行博物馆。他观察到,“以前银行的办公室和现在很不一样,以前用打字机和算盘,现在用电脑和计算器。”借此,可以窥见上海金融行业的风云变幻。

  “上海陆家嘴附近,有点像香港的中环。”在李泽仁看来,香港和上海都是高度发达的国际大都会,有着相似的气质。他既喜欢在颇具设计感的街道上穿行,也喜欢公司22楼卖的厚蛋三明治。

  上海的街道确实吸引人。邓倩玲下班后,也喜欢去复兴路骑车。“那里有很多优秀历史建筑和梧桐树。骑车回家时,在树荫下很舒服。”

  “内地改变了,手机付钱”

  十几年前,我还是一个孩子。去香港旅游时,与当地人的沟通全靠“比划”和“意会”。

  记得有一次看了一部港片,说女主破产后搬到了深水埗,于是我来到影片的取景地,看着满街的菜市场、杂货铺、猪肉摊。无论是鳞次栉比的楼房,还是五颜六色的招牌,都令我新奇万分。我打算沿街买些纽扣作为纪念品,然而,比划了半天,老板娘一句也听不懂。她不知道怎么推销,我也不懂得如何还价。结账时,我懵懵懂懂地掏出一堆硬币,让她自己挑。

从香港-上海的飞机上俯瞰。沃佳/摄

俯瞰港珠澳大桥。沃佳/摄

  前年,我在香港上学时,用普通话已经能很容易地买到各种东西。不少香港人对内地的情况很感兴趣。我去爬山时,山上晨练的老人会拉着我谈天说地,问我“在上哪所学校,去了香港哪些地方,内地的情况如何,过年的习俗一样吗,你谈恋爱没有……”

  课余时间,我常在学校附近滑滑板,几乎每天都能遇到一名跑步的香港大叔。眼熟后,大叔把我拦下来聊天,往往一聊就是一小时,也许是借此练习普通话吧。他也会用手机给我发讯息,其中充斥着手写输入的、带有错别字的简体字。有一次,他来内地旅游,向我感叹“内地改变了,太发达,手机付钱。”

  年轻一代的香港人与内地的关系更贴近,毕竟,手机可以把他们带去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你可能上一秒在看西班牙的弗拉门戈舞,下一秒就在看最新上映的国产电视剧。当时,我在班里最好的朋友也是香港人,她通过看台剧学会了普通话,有一些奇特的口音。她会教我使用粤语拼音,我负责纠正她的普通话发音,偶尔教她一些上海方言。

  “推动两地文化交流”看似是一个大词,实则寄居于生活点滴,承载于无数小小的日常沟通中。语言的鸿沟没那么宽阔。在21世纪,内地的学生早已听惯了粤语老歌,香港的学生也看惯了简体字小说。“沪港实习计划”与其说是“搭建桥梁”,不如说是让年轻人踏入本就熟悉的另一座城市,看看地球村里的另一些居民。

站在港珠澳大桥下的我,感受连接的奇妙。沃佳/摄

  两年前,我学期结束,即将离开香港。最后一天的上午,我去了港珠澳大桥底下散步。我踩着碎石块艰难跋涉。从桥洞中间看去,桥底钢筋水泥结构向前延伸,好像无限的空间在堆叠。头顶传来隆隆巨响,离开香港的飞机都会在桥上方空中划出一条轨迹,留下渐弱的尾音。两小时后,或者两年后,它们可能降落在上海,或是别的什么地方——那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始。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