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7-17 09:40:51 股吧网页版
专访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职业倦怠是一种病,职业倦怠程度高的抑郁症发病几率也更高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李宣璋

  7月16日至18日,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第三届大会(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行。

  本届大会主题为“健康无处不在——可持续发展的2030时代”,大会设置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实现全民健康”和“创新促进健康”三大板块议题,包含21场分论坛,涵盖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应对、健康城市建设、社区健康治理、健康老龄化、心理健康、人工智能赋能大健康等议题。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大会现场注意到,在多方共建精神卫生生态体系主题沙龙上,众多专家学者针对职场人群心理健康、我国心理健康促进相关工作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近年来,我国职场人群心理健康问题多次登上热搜,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与此同时,“我自闭了”“我抑郁了”等网络用语在青少年群体中迅速流行,也反映出当前我国青少年群体心理健康不容忽视的现状。

  针对上述有关心理健康的热点话题,《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在主题沙龙现场对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进行了专访。

  人际交往密切的行业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NBD:在高强度工作压力下,职场人士的心理健康问题愈发突出。您认为哪些行业或职业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严重?企业和社会应如何帮助他们应对这些压力?

  谢斌:工作压力跟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关系已经通过大量的研究证实了,无需多言,而且很多精神障碍跟压力直接相关。我觉得工作压力导致的职场心理问题比较集中,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和职业倦怠这两个方面。

  职业倦怠原来只是一个心理学概念,现在已经把它纳入精神障碍的分类诊断标准了,属于疾病诊断的范畴,这也说明这个问题已经很严重。因此,职业倦怠是一种病,并且跟抑郁症之间也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职业倦怠程度高的,抑郁症发病几率也就更高,这些问题都是在职场里面比较常见的。

  至于哪些行业更容易出现这些问题,我认为人际交往密切的行业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例如医护人员、教师等,只要是跟人打交道多的行业,出现职业倦怠的概率就比较高。

  关于如何解决这些心理问题,我认为要从需方和供方两个角度出发。

  首先是需方也就是用人单位要意识到这些心理问题的严峻形势和重要性,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要有这方面的意识,即员工的心理问题不是思想道德问题,单纯依靠工会和党组织做思想工作是解决不了的,而是要让员工去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同时,要营造不歧视心理出现问题员工的工作氛围和环境,消除员工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病耻感”。

  另外从供方角度,即作为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来说,要拓展服务的对象,以前我们聚焦的重点是有心理疾病的患者,甚至只聚焦疾病程度最重的那一部分病人,所以专科精神病院都是以住院服务为主,连门诊都很少。

  在如今的形势下,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要拓展服务对象,要把精神病院的门打开,把现在比较多见的精神障碍、焦虑抑郁等群体都纳入进来。当有人出现了一些心理方面的困扰后,如果他需要寻求专业帮助,我们要有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热线等方法,甚至还要去培训企业和事业单位以及学校,以提升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

谢斌在主题沙龙发表演讲每经记者李宣璋摄

  我国居民心理健康意识明显提升

  NBD:您刚才提到了心理健康的“病耻感”,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您认为普通民众对心理健康的意识是否足够?公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存在哪些误区?

  谢斌:经历了前些年的疫情以后,现在回过头来评价,我觉得关注心理健康的意识在全民范围内有了明显提升。

  以上海为例,对心理问题的污名化、“病耻感”等现象,都大大减少了。与此同时,接受专业的尤其是精神专科的心理健康服务的人越来越多,而且越年轻的人越容易接受。我们现在服务的对象里,儿童青少年群体非常多,而且很多是同学带同学,朋友带朋友到医院挂号就诊。所以从意识方面来说,我觉得是有了明显的提升。

  谈及公众对心理健康问题认识的误区,我认为在心理疾病的用药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比如很多人认为心理疾病最好是通过非药物的方式来治疗,俗称“只想进行话聊”,并且觉得“是药三分毒”,最好不要吃药,表现出非常回避吃药的状态。

  实际上,当心理健康问题达到需要吃药的程度时,一定不要忌讳吃药,而是越早开始干预、越早开始规范化的服药治疗,效果越好。几乎所有的精神障碍现在都已明确,是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生物学因素在里面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当医生判断患者到了需要吃药的程度,可能就是生物学因素在里面起的作用更大,因此就需要尽早服药治疗,甚至有可能还要住院治疗,这样能达到的效果才是最大化的。

  另外,在吃药的过程中也要配合医生,遵医嘱,该吃药的时候吃,该停药的时候停,自己不要去减药或停药,因为很多精神障碍需要长时间维持治疗,自行停药后可能很快就会复发,复发一次就会加重一次,导致治疗的难度又加大,这样导致最终的愈后很差。

  心理健康服务资源配置尚不均衡

  NBD: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您如何看待当前青少年面临的心理健康挑战?学校和家庭在预防和干预方面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谢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非常复杂,年龄、家庭、教育、社会等都可能成为影响因素,再加之未成年人本身就是相对脆弱的群体,各个环节的影响传导到未成年人群体,都会加重他们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可能性。

  例如,升学考试的压力、校园霸凌的影响、社会的竞争……在当下这个阶段,这些因素都堆在一起,导致如今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比以往显得更为突出。在我看来,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是一个社会系统性问题,要解决的话,单纯从某一个侧面或某一个点去解决都无济于事,而是要系统性地加以解决。

  比如,我们针对家长开展了相关培训,还专门为家长开发了一个手机应用程序(APP),希望他们在APP上进行互助,能找到更好的资源来帮助他们。我们也在提升学校的应对能力,比如对学校老师开展培训等。而对于学生,我们也在做心理健康相关的培训。

  NBD: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的覆盖情况如何?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大家获取心理健康服务的难易程度有何差异?

  谢斌:我国现在专业心理健康服务理论上来说已经实现了全覆盖,从省到县都有专业服务。当然一些基层如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县级医院,可能还没有完全达到专科医疗机构的全覆盖,但当地的综合性医院基本都能提供一些专科的服务。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而言,我觉得地区间还存在较大的不平衡。优质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东部沿海地区,中部、西部地区的优质资源呈现梯度下降的状态。我国心理健康的专业人员队伍目前还比较欠缺,心理咨询师的需求缺口也很大,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普通居民获取心理健康服务的难易程度。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