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7-22 10:14:10 股吧网页版
古迹迎新生 留住根和魂 斗门保护修复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历史文化村落
来源:南方日报

  不追溯过去就无法通达未来。

  游览珠海市斗门区,就像打开一本厚重的历史书,翻开数百年光阴,南宋文化、疍家文化、广府文化乃至中西交流的印记一一展现在眼前。

  历史遗存是一个城市的文脉,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如何在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进程中找到适合的发展路径,让历史建筑延续乡愁,斗门已经探索多年。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王韶江

  统筹:林郁鸿

  传承千年文化绵延不绝

  历史文化资源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研究历史的实物例证,具有不可再生性。

  沿着斗门历史长河再度向前追溯,“宋文化”是其最深厚印记。

  黄杨山下的南门村,从明朝永乐元年(1403)建村至今历经600多年,自古就有书礼之乡的美名,拥有得天独厚的赵宋皇族历史文化资源和保存完好兼具皇族遗韵与岭南文化特色的古建筑群。

  南门村悠久的历史及文化底蕴造就了大量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村内有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的赵氏祖祠“菉猗堂”,菉猗堂拥有约600平方米,规模庞大、完整度好的蚝壳墙体。

  到清代,在斗门大地又诞生出接霞庄、排山村、虎山村等颇具规模、繁荣非常的自然村落。

  其中,接霞庄保留了清朝的建筑特色,主体建筑以中轴线为对称,古石板街贯穿庄园,庄外护庄河围绕全庄;排山村则有斜排泥屋、权石谭公祠、仁山谭公祠、曰峰吴公祠、武帝庙等众多古迹。

  及至近代,自明嘉靖年间已成墟市的斗门旧街展现出“九曲十八弯”的辉煌:商贸往来络绎不绝,盛极一时,是当时珠江口西岸重要的商业中心以及粤澳商贸、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东西文化交融之下,形成了融合巴洛克、古罗马、文艺复兴等多种风格的建筑,被称为珠海最美骑楼建筑群。

  诸多历史遗迹点缀在斗门大地,赋予这方岭南水乡别具一格的文化韵味,再经过数百年时光的“烹饪”,形成个性鲜明的“风味”。

  如今,斗门区内的1个历史文化名镇、13处文物保护单位、4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解斗门这座城市最生动的文化入口。

  徜徉在斗门的珍贵遗迹中,品味它们承载着的辉煌与沉沦,倾听岁月流转的低语,仿佛时光也驻足不前。而这定格的瞬间,就是历史尘烟中的斗门。

  保护历史建筑加速修复

  在城市化高速推进的当下,承载人们记忆的传统建筑、历史街区被钢筋水泥森林所代替,与之相伴的地域特色、传统文化逐渐走向衰亡。

  如何留住这些珍贵的宝藏,不让其消失在时光中,成为斗门探索多年的重要课题。

  以斗门旧街为例。这座横卧在岭南大地的建筑群,不仅是中西文化碰撞的结晶,更是斗门人民面对外来文化表现出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的见证。

  经百年岁月侵蚀,虽然当年的气派和韵味依旧清晰,修缮、维护也不得不提上日程。

  “沿街这些骑楼的天花彩画(俗称灯影),真的是太好看了。”黎时林说,“这里中西合璧的建筑,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黎时林是广州市园林建设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去年曾经在斗门旧街待了4个多月,主要负责这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修复工作(一期)。每一间店铺、每一处骑楼、每一个灯影,都深深地打动了他,让他乐此不疲、精心施工。

  讲好斗门旧街故事,首先要有整体完好的斗门旧街。

  在珠海整体部署和斗门区统筹安排下,斗门镇坚持“建筑为本、文化为魂、非遗为魄、商贸为引”理念,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分两期推进斗门旧街国家历史文化街区修复,以此焕新斗门旧街“筋骨肉”。

  通过全面摸底普查,斗门旧街有历史建筑9处、不可移动文物2处;核心区域(T字路)现有商铺80多栋、住宅500多间。

  2012年修复期间,投入约2000万元对斗门旧街建筑物外立面和门窗脱落、墙体开裂漏水、污损等进行统一修缮;2020年后,斗门又重点对与历史风貌不符的建筑进行复原或立面设计改造,对与骑楼建筑风貌不协调的门面进行重新设计整修,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通过修缮手段恢复原貌。

  随着斗门旧街国家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工程的展开,一幢幢饱经风霜的建筑外立面换上新装,斑驳模糊的建筑标识重焕光泽,经过绣花功夫微改造,为这条百年街区的新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利用传统古村重获新生

  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

  对于历史文化村落的更新改造,既要强化“保护”理念,也要做好历史空间的活化利用。以保护为前提,以活化利用为支撑,两者结合,才能激发历史地域的内生动力,让历史文脉得以真正存续。

  从空中俯瞰,排山村坐落在一片月牙形水塘和小山之间,村居循地势由高至低而建,且一排排井然有序、整齐排列,即倾斜又成排,房屋造型简约、质朴、大方,村景高低错落有致,是岭南乡村古建筑一份珍贵的遗产。

  寻一巷道进入村内,历经两百多年风雨洗礼的古村展现在眼前。村内纵横巷交织如棋盘,巷巷相通,脚下铺设的石板干净整洁。

  脚踩小径向更深处,两侧分布的黄土墙古建筑,以及布景别致的小院敞开门扉,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

  排山村不仅是远近闻名的古村,也是典型的侨乡。远在十九世纪末,该村就开始有移民到外国去谋生。

  “以前的村民出走,导致大量古屋无人居住。”村中老人介绍,村里现存的古民居多为土夯泥墙,排列整齐的夯土房70间、古青砖屋6间、古红砖屋7间。

  为唤醒“沉睡”的村庄,斗门在尊重原有的传统村落格局、保护传统古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实施传统古村落保护与环境提升建设工程,并引入社会资本挖掘排山村文旅潜力,让古村焕发第二春。

  在排山村17巷3号,“里苑·排山古村”精品人文民宿的“管家”华丽英正在忙碌着。

  “一般来说,6月份是淡季,7月份放暑假了,亲子类游客就开始多起来,接下来的国庆节、元旦、春节……这些都是旺季。”华丽英介绍,随着澳车和港车北上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多的港澳人士来此游玩、住宿,“去年春节期间,八成以上的客人是香港居民。”

  华丽英表示,也有一部分退休人员喜欢来此小住,大家相约而来,包下整栋民宿(6—8间房)。“这部分客人来自周边城市,以及东北、北京等地。”

  经过几年的发展,排山村现有各类民宿逾30家。“来村里旅游的越来越多,不断有古屋被修缮后出租,租金价格也在几年间翻了数倍,村民的钱袋子也逐渐鼓起来了。”排山村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斗门,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以其悠久的历史实现华丽的转身。拥有300余年历史的下洲村,惊艳变身成为“斗门印象小镇”;岭南古村莲江村通过“莲洲有品·一家一品”村民致富计划,一跃成为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地;南门村更是通过深入挖掘南宋皇族文化、温泉文化和商贸文化,成为最负盛名粤港澳大湾区网红村之一……

  以文化保育赋能古村活化、以文化旅游激发乡村活力,斗门的实践探索让古村落“活”起来、“美”起来,让村民富起来,让历史文化在保护中更好传承,也让乡愁有“乡”可寻。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