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7-22 21:27:29 股吧网页版
关键一跃 武汉为什么能?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我们正置身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潮之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创新作出新的部署,明确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站在大时代的风口,谁能赢得科技竞争,谁就能抢占发展制高点。当创新版图加速重构、经济格局剧烈变迁,城市命运的齿轮开始悄然转动。

  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中部地区唯一的超大城市、2万亿之城,武汉,正在蓄势跃升。

  在全国发展大局中,这座科创之城正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举全市之力推动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跃”。

  盘活家底

  不久前,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著名测绘遥感学家、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获得殊荣。这是中国科技界最有“含金量”的奖项,也掀开武汉科教实力的一角。

  武汉是“大学之城”,有高校92所、中科院武汉分院等科研机构91家、130余万在校大学生,是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武汉在科技集群领域连续6年保持上升态势,今年排名全球第13位、全国第5位。

  纵有如此创新“家底”,要点亮科技树,带动生产力跃迁,还需完成关键一步——转化。

  “新春第一会”向来是观察城市发展重心的风向标。今年2月,武汉以科技创新为题,释放出“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坚定决心。

  这已经是武汉连续第三年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加快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被三度强调。梦想如何照进现实?

  时间回到2022年4月,武汉获批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中部唯一、全国第五个国家科创中心。当月,武汉重点打造的新型研发机构——武创院即正式启动运行。

  看似横空出世,其实筹谋多时。

  在武创院院长李锡玲看来,武创院就像一艘正在打造中的“科创航母”:“我们是全领域覆盖,既有院士专家团队及一流高校院所的科技创新资源,也聚集了产业链上下游领军企业,以及专业的投资机构。”

  按照经济学领域著名的创新理论,所谓创新,就是“生产函数的重新建立”,或“生产要素之新的组合”。否则,“你不管把多少驿站马车或邮车连续相加,也绝不能从中获得一条铁路”。

  作为武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武创院的定位,正是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的集聚者、整合者、催化者。其中的关键,是瞄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和科技企业培育的“最初一公里”,努力跨越从科创到产业之间的鸿沟。

  一个敢想敢干的创新机构,很大程度上也说明了这座城市的魄力。

  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武汉市科技创新局也在今年2月挂牌,由原来的“市科学技术局”更名为“市科技创新局”。武汉市科创局有关负责人解释,加上“创新”二字,就是希望推动科技和产业更加紧密结合,“集中一切有利的要素和资源来推动科技和产业创新”。

  6月初,武汉出台《关于加快推动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核心也是围绕产业,力图形成“以教育培养人才,以人才推动创新,以创新驱动产业”的良性循环。

  “硬控”科创

  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从30多年前全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武汉诞生起,这座城市就开始大胆探路转化难题,多项体制机制改革成为全国首创。

  比如2012年,光谷“黄金十条”大胆提出高校成果转化收益“三七开”,即个人和团队得70%,直接促进了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改。

  2020年起,武汉率先试水向重点高校、重点实验室派驻科技联络员,专门驻扎对接院士专家项目,链接科研供给和市场需求。

  为了进一步打通成果转化链条,今年初,武汉出台促科技成果转化“二十条”,明确提出在汉高校院所服务地方贡献度评价、推动职务科技成果“限时转化”、技术交易“四个有奖”等全国首创举措,为当地创新发展引入源头活水。

  武汉市科创局相关负责人指出,武汉以“用”为导向,已经逐步形成从源头供给到中间服务,再到“最后一公里”的转化服务体系。

  大科学装置被视为提升源头创新能力的“撒手锏”。日前,武汉新城光谷科学岛首个大科学装置——深部岩土项目正冲刺封顶节点,力争年内竣工交付。

  光谷科学岛是武汉科创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有着“创新源头区”“未来新引擎”等多重角色。目前,武汉已建、在建和谋划的大科学装置已达10个之多,其中就有4个布局在这里。

  在武汉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看来,许多产业创新往往来自于基础研究,“没有基础研究作为支撑,产业发展很可能还是只能跟着别人走,甚至受制于人”。以原始创新引领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创新,正是武汉大力投入大科学装置的原因所在。

  城市发展总是先有磁极,后有容器。在武汉科创中心的建设构想中,主体包括“光谷科学岛、东湖科学城、光谷科创大走廊、武汉都市圈”。这种圈层式外溢布局,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是“磁极”,外围是产业创新,再往外就是产业规模化布局。

  不过,从科技成果到产业发展之间,普遍面临所谓的“死亡之谷”,靠中试平台“铺路建桥”,就显得格外关键。在武汉市科创局相关负责人看来,“‘从0到1’的创新能力,加速转化为‘从1到N’的市场化生产力,需要完善的中试平台服务体系”。

  据研究,科技成果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可达80%;而未经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只有30%。近年来,武汉在中试平台建设上可谓不遗余力,截至去年底已达156家。

  “我们已经导入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14个项目,有10条中试生产线进行技术验证。经过中试熟化,其中5个项目已经拿到总计5000万元的投资。”武汉经开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李江华透露。

  去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郭新教授团队的“固态锂/钠电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中试产线,就在这里“点火”,预计一年内将拿出成熟的固态电池工业化产品。接下来,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和储能电池等领域,都有望因此受益。

  作为衡量科技创新活跃度的重要指标,2023年,武汉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198.43亿元、同比增长62.23%,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三,创历史新高。到2026年,这个数字有望达到3000亿元。

  关键一跃

  作为武汉第一大支柱产业,汽车产业贡献了武汉20%以上的工业总产值。向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转型,成为武汉重塑发展动能的重要突破口。

  “今年前5个月,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05%,占全部汽车产量比重逐月上升,目前已经接近30%。”武汉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近年来,武汉连续引进一批重点新能源汽车项目,岚图、路特斯、东风日产等整车企业先后建成投产,进一步优化了全市汽车产业结构。

  今年全年,武汉新能源汽车产量目标是力争突破50万辆。这个数字在2023年城市排名中,可以排进前十。

  主导产业加速进化,也为产业融合联动带来更大想象空间。

  2020年起,武汉经开区全力打造“中国车谷”,推动汽车产业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浪潮下完成升级。其自动驾驶等技术的应用,也客观上拉动光谷在光芯片研发、软件操作系统、物联网技术及北斗高精度定位等技术领域的发展。

  这是武汉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我们一方面巩固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同时也在加快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武汉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当前,武汉正重点发展人工智能、氢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比如人工智能方面发展智能芯片、智能终端和智能装备;低空经济方面推进飞行保障体系建设,培育拓展特色应用场景,推动低空飞行器载货载人、遥感测绘、环境保护、应急救援、农林植保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让创新优势加快向产业传导,按照《实施意见》,武汉还将加强市区创投资金统筹,设立早期投资基金,形成300亿元规模天使基金集群,带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投创新。

  根据李锡玲的观察,厚重的科教人才底蕴、坚实的产业基础、广阔的市场机遇、丰富的创新资源,都意味着武汉创新驱动发展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新的“科学的春天”来了,也是武汉的创新之春。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