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7-24 06:03:20 股吧网页版
带着大运河博物馆出圈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任俊锰

  本报记者任俊锰

  近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以下简称“中运博”)发布关于暑期延长开放时间的公告,单单这条延时开放公告的推送很快收获10万+阅读量,火爆程度可见一斑。记者查询发现,7月21日—24日,除周一闭馆外,其余3天均已约满,一票难求。

  事实上,如此火爆的情况几乎贯穿全年,不仅是双休日、节假日,就连平时也一票难求。据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扬州分院研究员刘怀玉观察,以往外地游客来扬州直奔瘦西湖、东关街,但现在不少人就是冲着中运博来到扬州的,“很多外地朋友预约不到来找我,我只得告诉他们,我也约不到。”刘怀玉耸了耸肩。

  与扬州其他知名景点相比,2021年6月16日才开馆的中运博实在年轻。但开馆3年,中运博已经跻身“中博热搜榜”全国热门百强博物馆前10名,热度居高不下,今年第一季度还高居“百强热门博物馆专题馆”首位;过去一年,中运博接待观众超420万人次,其中未成年观众约占1/3,也被网友称为“扬州新晋必打卡景点”。在博物馆业界,中运博也是个奇迹,短短3年已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用业内专家的话说,“中运博用3年时间,走完了很多博物馆十几年乃至几十年走完的路”。

  这座集运河文物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的首座“国字号”运河主题博物馆,如何在短短3年之内,从无到有,并迅速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这个问题由中运博“掌门人”郑晶回答恐怕再恰当不过。2021年3月,郑晶从南京博物院办公室主任调任扬州中运博的首任馆长。

  “答案就在观众的体验里。”中运博为什么能“出圈”,留着一头利落短发的郑晶给出了回答。

  最初对大运河并不熟悉

  去年的两个国际展览,改变了扬州此前没有高质量国际展览的历史。

  一个是“乔治·莫兰迪”,展出了莫兰迪于1914年至1962年创作的46件真迹画作,这是中运博引进首个外展。紧随其后,中运博举办了“重回安第斯——印加人和帝国四方之地”,其汇集秘鲁14家博物馆的168件/组展品,重现印加文明。

  “我们从很多扬州市民那里听到,现在看一些国际大展不需再到上海、南京,家门口就有。”当地人的肯定让郑晶和团队备受鼓舞,她听一个扬州年轻人说,一有新展就会来打卡,目前已经N刷。越来越多的扬州本地人爱上中运博,就连不少出租车司机,除了向游客力推瘦西湖、东关街等必去景点外,开始着重推荐中运博。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郑晶这位带领中运博迅速“出圈”的大运河文化专家,最初对于大运河和大运河文化并不熟悉。“我原来不是生活在大运河边,对运河没什么特别的印象。”郑晶快人快语。

  郑晶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曾经在南京博物院工作大约22年,在保管部、展览部、文创部、教育部等多个业务部门都干过。2019年,南京博物馆接到委托,对中运博进行前期运营。接到任务后,郑晶开始对运河沿线的文化遗产点等进行为期两年的全流域调研,在此过程中逐步加深了对大运河和大运河文化的认识。2021年3月,郑晶接到正式任命。当身份“从具体项目的参与者转变为整个项目的操盘手”时,郑晶的压力陡增。

  在中运博筹备期间,郑晶就在摸索分众化、差异化思路打造常设展览,让不同展览对应不同目标人群。比如面向儿童设置“运河湿地寻趣”,针对青少年打造运河主题密室逃脱——“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牵头打造这个项目时,博物馆还在筹备期间,郑晶也还是教育部的主任。不同于商业密室逃脱寻求刺激,这个展览更注重教育功能,游戏中要求参与者正确掌握运河中帆船的操作方式,才能通过。去年,该项目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卓越之星奖,以鼓励其沉浸式“博物馆+密室逃脱”跨界创新,更好地挖掘和传播遗产价值。

  “密室逃脱在青少年圈子里很火,我们就打造一下这个主题的展览。”郑晶认为,博物馆受众以亲子家庭、青少年群体为主,同时博物馆教育又是一种非强制性教育,要以他们喜欢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

  更多想象空间和可能性

  有些观众在中运博游览攻略提到的“在中运博参观,手机耗电会很快”。猛一看不知所云,仔细一想,原来是说博物馆里的好东西太多,使得观众忍不住拿出手机记录分享。用这些观众的话说,中运博就像是“大运河文化主题公园”,在这里能够看到与传统博物馆不一样的“新”东西。

  什么东西新?在中运博,不仅有专门打造的密室逃脱,3A游戏大作《刺客信条》也被运用到了展览中,这不可谓不新。今年正值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6月16日,中运博3周年馆庆日,“揭秘威尼斯”沉浸式数字展开展,这是“运河城市”系列展览中的“国际运河名城”新展。在展览中,来自佛罗伦萨的“刺客”艾吉奥·奥迪托雷通过标志性的“信仰之跃”,带观众重回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就在观众纷纷点赞其形式新颖的同时,郑晶依旧不满意,觉得仍有改进空间,“用来展示威尼斯风貌的沉浸式展厅屏幕小了点,与观众带来超级震撼的观感效果还有一段距离”。

  究竟如何才能给观众带来超级震撼的观感效果?采访中,郑晶不止一次提到观众体验,有时还会用“情绪价值”这样的词语来解释观众体验。包括郑晶在内的中运博人时常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做的是不是观众想要的?”

  中运博在3年内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观众体验在其中作用巨大。面对评估标准中的众多指标,郑晶深知,“科研方面我们存在一定的失分项”,为此就要在公共服务中加大拿分力度。目前,中运博正构建观众友好型博物馆,更多倾听公众的声音和需求,为此在中运博的观众调查中,除满意度评价外,很重要的一块是观察“我要做的”与“观众想要的”之间的距离。

  尤为注重观众体验,让中运博迅速“出圈”,这也是中运博的“无奈之举”。因为中运博存在天然的短板——从体量上看,中运博不算中小博物馆,但从藏品量和珍贵性来看,它与中小博物馆差不多,尤其与处在“金字塔塔尖”的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同时,中运博在博物馆类型中独树一帜——聚焦巨型的线性文化遗产,这使得中运博没有现成样板可以借鉴,面临区域巨大、文化差异较大、缺少文物支撑等难题。

  面对难题,郑晶带领团队轻装上阵,摆脱大众对博物馆的固有印象,走上一条适合自己的创新道路。若要为这些“创新”寻找原因,前面恐怕要加上“被迫”二字——她解释,从传统博物馆的意义上讲,“中运博的藏品没有那么优秀,因此要创新方法去弥补”。但她转念一想,“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做大运河相关知识的阐释和传播”,同时给了大家更多想象空间和使用科技手段尝试的可能性。

  当时,中运博从无到有的筹建时间短,前后不过两年,没有藏品,就从全流域征集,没有所需的实物真品,就依靠沿线博物馆提供的数字资源,通过3D打印等技术手段复制展品,比如馆内就有一把等比例复刻的山东兖州出土的长达7.5米的镇水剑。

  面对人才短缺问题,南京博物院的工作人员成了中运博早期管理团队,高峰时100多位专职人员在此工作,目前他们已全部返回。取而代之的是,经历了老带新传承的60多人组成的中运博管理团队,其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郑晶重视人才吸纳和培养,“这是我们的优先改进项”,在她看来,年轻人没有固化思维,同时有活力、有干劲、有创造力,会有更新的视角去理解新事物,“我觉得,这不是短板,反而是一个加分项”。

  如何做到“出圈”,又不能真出了圈?这个无形的“锚”,就是大运河及背后的运河文化。以去年举办的莫兰迪展和印加展为例,前者是运河城市系列艺术展之一,后者包含世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马丘比丘,此外最近正在展出的俄罗斯先锋艺术展,同样是运河城市系列艺术展。“这个临展体系既聚焦,又发散。”郑晶解释,若围绕中国大运河本身做所有展览,必然不可持久,中运博开设的运河城市系列,“聚焦”的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世界著名的大运河沿线城市的发展,“发散”则是说展览既有运河沿线的艺术,又有世界的艺术。其背后无不暗含着中运博讲述好运河文化故事、推动运河文明对话的使命。

  挑选展览,郑晶有着严格的标准:引进与中运博定位契合的展览,但她也画了一条红线——刻意避开过多展示,尤其专门呈现扬州地域文化。在她看来,展示扬州地域文化应该由扬州博物馆来做,正如南京博物院要讲好江苏文化故事,中运博要做的是反映大运河文化遗产。

  成为扬州的新“名片”

  3年前,中运博正式开馆前夕,记者首次与郑晶面对面交流,彼时她谈到未来的计划,其中之一就是把中运博打造成扬州新的旅游目的地,扩大运河文化的影响力,并与三湾地区原有的业态共同发展,成为扬州的新“名片”,如今她的计划无疑实现了。

  目前,中运博正逐渐成为扬州文旅的“顶流”。数据显示,2023年中运博接待观众超420万人次,同年南京博物院接待观众达500万人次。同时,另一组数据显示,去年南京接待游客突破2亿人次,同期扬州旅游接待人次首破1亿。这与城市能级、交通便利程度、常住人口以及辐射区域等均有关系。此外,最近她也在持续关注上海博物馆斥巨资引进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除了期待找机会去现场参观学习外,她还提到目前中运博也在培养扬州市民的“付费看展”习惯,未来高质量展览与当地民众素养提升,有望形成良性互动。

  今年不仅是大运河申遗10周年,还是大运河文化带(公园)建设实施5周年,随着大运河建设持续推进,被冠以“国字号”的中运博,正承担起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展现大运河历史文化的重要使命,与大运河共同成长。今年5月14日,中运博联合大运河沿线8省(市)的24家文博、考古单位,共同筹备推出“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在中运博开展,这是申遗10年来首次集中展示沿线重要考古成果的展览。

  同时,中运博也不吝把最好的位置、热情的推介留给其他区域的精彩运河文化。进入“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展厅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宽25.7米、高8米的唐至清时期大运河汴河河道堆积剖面,它于2018年揭取自河南开封,是中运博最大的文物,这是给记者印象最深的一件展品。此外,中运博还从位于洛阳的“国家粮仓”回洛仓汲取灵感,开发了粮仓抱枕文创产品,销售也很火爆。

  当记者问到大运河文化为何重要时,郑晶的回答是,“大运河既是古老的,又是年轻的,不断焕发新生活力,并不断加强与当下人民美好生活的结合度、紧密度,甚至深度参与生活”。

  采访当天,记者遇到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有的则是祖孙三代,正欢声笑语地从中运博走出来。到了晚上,中运博外的三湾则成了扬州市民日常散步、运动的城市南部“绿肺”,有市民扬起笑脸,“博物馆门口晚上好凉快”。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