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7-24 08:22:30 股吧网页版
分析人士:国债整体超涨 后续注意风险
来源:期货日报

  7月22日,央行发布多份公告,涉及多项货币政策的调整。7天期逆回购操作调整为固定利率、数量招标,利率下调10bp,至1.7%;适当减免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质押品,增加可交易债券规模;1年期LPR降至3.35%,5年期以上LPR降至3.85%,均较上一期下降10bp。

  本次央行降息,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认为,短期旨在降成本、稳增长、稳地产,也是对当前政策利率与市场利率偏离较大的纠正。长远来看,是央行对利率调控机制的优化调整。对债券市场而言,实际影响有待观察,央行操作仍是影响短期债券走势的重要因素。

  从降息的时间点来看,东证衍生品研究院宏观分析师张粲东表示,央行降息显示出稳增长必要性上升。二季度GDP增速录得4.7%,低于前值和市场预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讨论了当前经济形势,并强调“坚定不移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央行降息主要是为了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向市场释放稳增长的积极信号。另外,美联储降息确定性上升,国内降息的外界约束减轻。

  张粲东还提到,此前央行主管媒体的表述称,LPR的锚正在从MLF利率转向短端的政策利率。LPR下调后,贷款利率、社会综合融资成本随之下降。考虑到商业银行净息差压力较大,后续存款利率也有下调预期。

  央行已经表明,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承担主要政策利率的功能。据南华期货债券分析师徐晨曦介绍,该利率由1.8%调整为1.7%是在7月22日早上8点公告的,相当于在现券市场开盘就宣布了降息,故当日债券市场整体收益率下行。当日恰逢LPR报价,在政策利率调降的背景下,LPR顺势下调。此时降息是支持实体经济的需要,也是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坚定不移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响应。

  对有出售中长期债券需求的MLF参与机构减免MLF抵押品,徐晨曦认为,这个举措可以释放存量长期债券,增加可交易债券规模,央行或是希望借此缓解债市供应压力。“机构可以不受抵押品的约束卖出长债,但是否卖出还是由机构自身决定,在预期利率趋势向下的情况下,机构未必愿意卖出。因此,此举未必能增加长债供应,现阶段对债市不构成利空。”徐晨曦说。

  降息则直接利多债市。“短期内国债价格震荡偏强运行,但需警惕风险。虽然历史经验表明,降息后利多往往出尽,但当前国债收益率隐含的降息预期较强,且存款利率也有下调可能,本次降息后市场暂未走出利多出尽行情。”张粲东提醒,市场风险也在积累。稳增长背景下,后续财政等政策将加码发力。另外,若利率下行速度过快,则央行借券后卖出的概率也会上升。

  从品种来看,张粲东认为,短端品种的表现应强于长端。短端政策利率下调后,市场利率中枢下移,短债受到的利多更为直接。但是,央行显然不愿意看到长债利率大幅下行。央行通过减免MLF质押品的方式鼓励机构出售中长债,央行主管媒体也发文称,“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行,并不代表长债收益率下行空间打开”。从市场反应来看,3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幅度偏小,30年期国债期货上涨幅度也不大。

  受降息带动,国债期货除30年期外,全部创出新高。徐晨曦认为,长债已经反映了降息预期。央行宣布与几家主要金融机构签订债券借入协议,但卖债具有不确定性,交易盘有转向中短债的迹象。短端国债收益率目前与市场利率倒挂,国债整体超涨,后续需要注意风险,降息也不意味着行情还有很大的空间。

  至于未来货币政策如何发力,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表示,货币政策总量操作有两点值得期待。一是下半年降准仍可期待,二是不排除进一步降息的可能性。对债券市场而言,收益率曲线将进一步陡峭化。一方面,货币政策调控更趋精准,有助于稳定短端国债收益率和市场预期;另一方面,央行调节长端国债收益率的工具箱正逐步完善。大量国债用于质押,限制了国债二级市场的流通规模,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产荒”。继前期公告借入国债后,央行此次公告表示,“有出售中长期债券需求的中期借贷便利(MLF)参与机构,可申请阶段性减免MLF质押品”,有助于调节国债供需矛盾,并再次传递对“长债收益率下行及潜在风险”的关注。此外,预计三季度实际GDP维持在5%左右,GDP平减指数小幅回升,意味着名义GDP存在企稳回升的可能,也不利于长端利率持续回落。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