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7-25 09:00:52 股吧网页版
独家专访波士顿咨询董事总经理周园:低碳转型在曲折中前进 “产能过剩”是个伪命题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地球正在“发烧”。根据欧盟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机构7月发布的最新数据,刚刚过去的6月是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6月,也是连续13个月创下月度气温纪录,全球平均气温已连续12个月比工业化前时期高出1.5摄氏度。

  面对迫在眉睫的危机,波士顿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全球资深合伙人周园近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不能因为已经过了临界点就放弃努力。升温1.5℃、2℃、2.5℃、3℃的影响程度不同,灾害应对的成本差异是极其巨大的。如果能够实现少升温0.5℃,可能就能节省数百亿元乃至数千亿元额外的成本投入,前期努力减碳的成本远比后期救灾重建要划算得多。

  中国新能源企业在降低全球制造成本方面贡献巨大,这不仅有利于中国自身,也对全球市场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国新能源企业已经实现了原材料和市场的全球化,周园强调,接下来中国企业需要进一步推动人才和技术全球化,以增强国际竞争力。

  近期一些国家对所谓“产能过剩”的炒作升温,可持续发展面临一些逆流。在周园看来,“产能过剩”应该打个引号,是个伪命题。一方面,全球的新能源产能远远没有满足需求,所以谈不上过剩。另一方面,只有产能在一定程度上“过剩”,才会有优胜劣汰,否则也不存在市场经济。所以“产能过剩”只能当成一个话术,不能当成事实去对待。

  虽然全球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对全球低碳转型造成一些不利影响,但周园仍对未来有信心,预计低碳转型会在曲折中前进。短期内全球低碳转型可能会有波折,但长期来看大多数国家还是会走上这一道路。

  低碳转型在曲折中前进

  《21世纪》:全球平均气温持续刷新历史新高。如何看待日益严重的全球变暖问题?目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是否大幅落后?

  周园:全球变暖的速度确实肉眼可见地加快,各地持续刷新高温纪录,例如,沙特最近有超过1000人死于极端高温,应对气候变化迫在眉睫。

  我认为中国达到“3060”目标是完全没问题的,甚至可能大幅提前实现目标,比如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提前11年达到50%的目标。但全球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对全球低碳转型有一定不利影响。

  短期内全球低碳转型可能会有波折,但长期来看大多数国家还是会走上这一道路。虽然低碳转型最初是由西方国家推动的,但如今中东、东南亚等地区也在积极推动转型,低碳转型不只是政治正确,更关乎百姓生计。所以,尽管转型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波折,但应该坚定不移地继续前进。此外,我们不仅要减少碳排放,还要应对灾害并促进韧性发展。

  《21世纪》:《巴黎协定》近200个缔约方承诺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升幅控制在2℃以内,最好是1.5℃以内。我们能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吗?存在哪些障碍?

  周园:全球气温可能已经超过1.5℃的温控目标,我认为很可能已经过了临界点,但我们不能因为已经过了临界点就放弃努力。升温1.5℃、2℃、2.5℃、3℃的影响程度不同,灾害应对的成本差异是极其巨大的。如果我们能够实现少升温0.5℃,可能就能节省数百亿元乃至数千亿元额外的成本投入,所以不能因为过了某一个临界点就不去应对。前期努力减碳的成本远比后期救灾重建要划算得多。

  多举措推动低碳转型

  《21世纪》:应对气候变化迫在眉睫,中国和亚太地区气候转型取得了哪些进展?需要着重在哪些领域发力?

  周园:中国毋庸置疑是全球能源转型的领先者。在技术突破和快速大规模应用方面,中国取得了杰出成就,在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引领全球。一方面,中国提前布局了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另一方面,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的成本低、性价比高、舒适度高,在全球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典范。政府的提前布局、规划以及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都是成功背后的关键因素。中国另一个极强的优势是基础设施,比如电动汽车充电桩,做得非常好。

  也有一些注意事项。首先,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的政策需要循序渐进,防止对企业造成冲击。减碳不可能一蹴而就,国家和企业要考虑到每一个减碳举措的成本和效果,做出长期布局,先采用低成本、见效快的方法,然后分步去实施,这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减碳途径。其次,碳排放量不高的行业尚未受到重视,如消费品、生物医药等行业。最后,相比西方,中国企业的减碳意识和压力相对较弱。“3060”目标越来越近,要确保攻坚战胜利,就要重点关注新能源和高碳排放行业。在其他行业方面,目前已有市场披露原则,但需要做更多工作,带动多数企业参与到这一进程中。

  未来可以多举措推动低碳转型。首先,中国可以借鉴和利用欧洲、美国的先进减碳技术。其次,增强对民众减碳意识的宣传和教育。第三,完善与国际接轨的碳核查、碳排查系统。最后,促进碳市场交易活跃起来。

  《21世纪》:2021年7月16日至今,全国碳市场运行已经有3年。如何看待全国碳市场的成绩和不足?碳市场如何进一步助力实现碳中和?

  周园:目前中国碳市场处于初级阶段,碳价格较低,交易动机也较低,因此交易量少,产品也不丰富。所以,要丰富碳产品,提升碳交易的活跃度,分阶段提高碳价,培育、建设我们的碳市场很重要。

  中国企业应推动人才和技术全球化

  《21世纪》:全球对新能源企业的关注似乎正逐渐盖过传统能源巨头。新旧动能切换中有哪些挑战和机遇?

  周园:传统能源巨头面临着转型压力,已将一些化石能源投资转向新能源投资,如果不做改变,未来的生存空间会被压缩。与此同时,能源转型对中国来说是巨大的增长机遇。中国新能源企业具备成长为全球领先者的潜力,目前已经在一些领域走在前列。未来中国的新能源企业会涌现出新的领军者,未必局限于现有的巨头。

  中国新能源企业在降低全球制造成本方面贡献巨大,这不仅有利于中国自身,也对全球市场产生了积极影响。接下来,这些企业如何找到可持续发展之路尤为重要。与一些全球化进程较长的西方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时间相对较短、经验相对较少,在人才、技术等领域的全球化还有提升空间。中国新能源企业已经实现了原材料和市场的全球化,接下来需要进一步推动人才和技术全球化,以增强国际竞争力。

  《21世纪》:从企业层面来看,一些中小企业本身经营困难不少,如何让企业能够主动拥抱可持续发展?如何平衡好成本和效益问题?

  周园:全球减碳最大的阻力就是谁来支付费用。消费者很明显不愿意付太多的溢价。各行业由于成本压力,愿意付溢价的也比较少。这时,国家的立法、行业的标准就非常重要,尽管无法决定企业的成本和价格,但可以制定行业标准。以建筑行业为例,北京已经设立了绿色建筑标准,必须达到标准、支付溢价才能进入市场,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谁来付款的问题。

  技术方面,传统行业应当对新技术保持开放态度。同时,国家在标准制定、实验室认证和立法等方面也应积极行动,这样企业才愿意尝试新技术。

  “产能过剩”是个伪命题

  《21世纪》:近期一些国家对所谓“产能过剩”的炒作升温,可持续发展面临一些逆流。中国如何应对海外的一些关税冲击?全球如何克服分歧、加强合作?

  周园:新能源关税是一个非常矛盾的提法,因为一旦开始征收关税,就难以达到设定的绿色目标。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上,各国都同意了全球新能源产量的目标。在时间很短、目标艰巨的情况下,如果是为了全球能源转型,应该全力引入全球最好的产品,用最低的价格、最快的速度去进行。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在短时间内形成了巨大的产业优势,可能对一些国家原本的产业空间产生影响,这也是征收所谓新能源关税的部分原因。

  “产能过剩”应该打个引号,是个伪命题。一方面,全球的新能源产能远远没有满足需求,所以谈不上过剩。另一方面,只有产能在一定程度上“过剩”,才会有优胜劣汰,否则也不存在市场经济。所以“产能过剩”只能当成一个话术,不能当成事实去对待。

  COP30或有更多成果

  《21世纪》:去年的COP28成果寥寥,今年阿塞拜疆是COP29的主办国,缔约方大会连续两次在能源生产大国举办。传统化石能源生产大国转型的动力是否足够?您对今年的COP29有哪些期待?哪些领域更容易取得突破?

  周园:我去年参加了迪拜的COP28,觉得很有意思。出乎意料的是,中东国家非常热烈地拥抱绿色转型。石油终究是不可再生资源,必将耗尽。面对这一现实,许多国家意识到需要提前布局,以应对未来可能的危机。这些资源型国家已经认识到,单靠资源驱动经济的模式是非常脆弱的。因此,他们发展实体经济,积极推动“多元化经济”,这些资源型国家转型的主动性相当高。

  由于准备时间不足,COP29估计仍然面临较大困难,在金融相关的领域可能会有一些突破。明年的COP30可能会有更多成果出现。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