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8-01 20:37:50 股吧网页版
日本央行加息并缩减国债购买规模
来源:国际金融报

  7月31日,日本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至0.25%,同时决定将国债购买量减半。

  这是日本央行对在过去25年大举推行的刺激性货币政策作出的进一步回撤。

  在日本通胀上升的背景下,这些举措反映出日本货币政策回归正常状态的趋势。

  8月1日,日本股市开盘后大幅下挫,日经225指数盘中一度跌超1300点,跌破38000点,跌幅近3.5%。截至收盘,日经225指数跌975.49点,收报38126.33点,跌幅2.49%,抹去前一日涨幅。

  或开启加息周期

  7月31日,日本央行将隔夜拆借利率目标上调至0.25%,3月份时设定的目标区间为0%—0.1%。不过,经通胀因素调整后的实际利率仍为负值。

  日本央行表示,如果经济形势的发展符合预测,会继续提高利率,“宽松的金融条件将继续有力支撑经济活动”。

  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表示,此举是因为日本经济基础相对稳固,尽管担忧个人消费会随着物价上涨而下降,但物价上涨的同时,工资也在增加。

  植田和男还表示,今年可能会有额外的加息,具体取决于经济的表现,包括最新的加息对经济活动和价格的影响,但他拒绝给出具体的时间表,“从长远来看,我们认为调整长期极低利率不应该过于仓促”。

  日本央行近十年来一直将利率维持在零附近或以下,试图在通缩经济中刺激通胀,以期维持更强劲的增长。

  植田和男表示,虽然不能说日本已经摆脱了通缩,但价格似乎在稳步上涨。

  需要注意的是,零利率策略具有争议性,当工资未能跟上价格上涨的步伐时,消费者往往会减少支出。由于进口天然气、石油和其他必需品变得更贵,日元走软推高了日本的物价,通胀的主要指标已经连续数月超过日本央行约2%的目标。

  日本央行的决定反映出,一些人士对加息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看法正发生转变。通常情况下,加息会被视为抑制经济增长,但在美联储加息后,美国经济依旧保持了稳健增长势头。在日本,一些经济学家和政界人士认为,日本央行的低利率政策压低了日元汇率,推高了食品和燃料等进口消费品的成本,从而抑制了消费者支出。日元在今年早些时候跌至自198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最近几周已收复部分失地,因而市场预期日本将继续加息。

  终结负利率之后

 

  今年3月,日本央行终结了全球最后的负利率政策,并表示将不再尝试控制日本国债收益率。截至3月底,在所有未偿政府债券中,日本央行所持比例达到一半以上。日央行表示,将逐步减少政府债券购买量,拟到2026年初减少到每月3万亿日元(约合200亿美元),这相当于该央行迄今为止目标购买量的一半。

  随着美联储预期从今年开始降息,日本与美国之间利差的日益收窄可能改变全球投资资金流动情况。日本拥有数以万亿美元计的海外资产,如果能从基于日元的投资中获得更多收益,一些日本投资者或许会将资金转回日本国内。

  此前,日本执政党自民党干事长茂木敏充呼吁日本央行实现货币政策正常化,并强调了日元升值的必要性。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些观点在日本央行内部赢得了一些支持者,不过尚未达成普遍共识。

  日本央行内部一些人士认为,最新的加息举措将通过推高日元汇率和促进消费来提振经济,而另一些人担心加息会有损信心,导致家庭的房贷还款增加。日本央行在与该利率决定一同发布的季度展望报告中坚持认为,未来几年的通胀将保持在2%的目标水平附近。

  瑞讯银行高级分析师Ipek Ozkardeskaya指出,日本央行使用的语言是“对价格非常看好”,这意味着可能有更多的加息。分析师表示,日本央行的政策重点是许多人认为日元过度疲软,同时注意避免引发经济中其他负面剧烈反应。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