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我国首个系统化旧码头集装箱改造项目——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罗泾集装箱港区一期正式开港。据悉,一期工程建成1个10万吨级泊位和4个1万吨级泊位,设计年吞吐量260万标准箱。
上海证券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自动化单小车集装箱装卸桥、自动化轨道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ARMG)、智能水平运输车(AIV)在忙碌作业,已经成为码头的“顶梁柱”。“几乎看不到任何操作人员出现,这是国内当前最先进的自动化码头。”有行业人士表示。
据悉,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改造一期工程的规划建设始终坚持科技、环保、低碳理念,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的成功样板。
此前,罗泾港区码头是上海港煤炭和矿石运输服务的主要作业区,由于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煤炭码头、矿石码头于2017年和2019年先后停产。为增加岸线资源、拓展码头作业能力,港区集装箱码头改造项目于2022年12月底开工建设。
“目前,港区共有14台自动化远控岸桥、31台ARMG和90台AIV。AIV无需安装磁钉,仅依靠视觉识别系统与算法等进行识别、导航,即可实现不同角度下多方位精准感知,做到全场无循迹的自动引导,自动驾驶达到L4级别。”上海港罗东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周伟介绍。
罗泾集装箱码头改造项目将“绿色”贯穿施工和运营。绿色施工上,项目巧妙地利用废旧材料建造崭新码头,在施工过程中旧结构资源利用率达到70%,而被拆除的30%建筑材料均被再次利用,将工程建设产生的环境风险降到最低。
此外,罗泾集装箱码头运营所需的岸桥、轨道吊、AIV以及叉车、巡检车等设备及车辆均为纯电力驱动,辅以AIV智能充换电机、应用变频调速及势能回收、光伏发电等绿色节能技术,实现作业过程“零碳排”。
罗泾集装箱港区二期工程也于当天启动。周伟透露,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改造二期工程将于2026年投入生产,将是外贸开放型的口岸,设计年吞吐量140万标准箱。
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交通建设处副处长宋光华表示,罗泾集装箱港区的开港运营,将进一步巩固上海港的枢纽港地位、优化集疏运结构,是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举措,更好支撑国家“双循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更好地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
未来,上海将加快推进小洋山北侧开发等重大港口建设项目,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线,以提效能、扩功能、增动能为导向,打开上海港高质量发展和未来箱量增长新空间,顺应建设好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蓝图,打造新一代智慧绿色港口,为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航运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