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8-08 06:36:09 股吧网页版
以文化软实力助推高质量发展
来源:解放日报

  闵行区案例编写组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十二届市委三次、四次全会精神落实落地,促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开展“新思想引领高质量发展”优秀实践案例征集活动。通过组织遴选一批优秀案例,深入总结上海以首创性实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探索成果,深入阐明中国理论指导下的上海实践及其彰显的中国道理,充分展现党的创新理论的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为生动反映全市各部门各单位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机制,切实发挥优秀案例的示范带动作用,现将这批优秀成果以专版形式陆续刊发。本报聚焦上海16个区的优秀案例,今天刊发闵行区专版。

  作为上海的地理中心,闵行区位优势明显;4000年的马桥文化和700余年的江南文化,又赋予了闵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进入新时代,在加快建设创新开放、生态人文、宜居安居现代化主城区的新征程中,更需要发挥文化软实力的“加速器”作用,不断提升新质生产力,推动闵行高质量发展。

  创新动因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更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指明了路径方向。

  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软实力建设。2021年发布了《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此后,《上海市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十四五”规划》《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深化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相继发布,成为上海城市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指引。

  为了更好地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持续推动“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决策部署,响应闵行区建设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重要承载区的战略目标,闵行区委宣传部提出了“文化浸润、文化品牌打造、文化集聚区建设、文创产业提升、文化惠民服务、文化消费促进”六大工程。

  主要做法

  (一)以文兴城,让文化浸润闵行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落实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打造闵行文化新形象,全面提升市民文化素养和城区文明程度,让市民切实感受到闵行的城市温度,提高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

  1.弘扬城市精神品格,焕活人文精神内涵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全面梳理闵行区历史文脉和发展现状。精心设计城区地标、城区标语等形象标识,将闵行区打造成国内外知名、影响力深远、文化IP集聚的样板区域。“绿化+文化”场景相互叠加,“大场馆”和“小空间”交相辉映,着力提升公共空间艺术品质,推动城市建设与文化融合发展,“在闵行,见上海”的新时代闵行城区形象逐渐深入人心。

  2.擦亮红色文化底色,赓续红色文化血脉

  集中推出一批“闵行原创”文艺精品。举办新闵行设立30周年红色经典剧目演出季,创排沪剧《飞越七号桥》、话剧《老街》《严同宇》《前路》、沉浸式情景剧《寻找第十二人》等一批红色原创文艺佳作。同时,系统梳理6000余条档案,锁定七号桥碉堡等34个点位,新建或修缮18处革命遗址旧址,让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在穿越时空中活态呈现,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代代传承。

  (二)以文筑魂,打响闵行文化品牌

  以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重要论述为指引,更新拓延闵行“修齐讲堂”原有品牌效应,用足用好地方文化的丰富资源,不断擦亮城区文化名片。

  1.矩阵化壮大闵行文化品牌

  自2017年1月起,闵行区率先在全市范围内推出面向普通市民的修身文化品牌“修齐讲堂”,至今累计已开设近万场,受众超百万人次。一方面,区镇两级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阵地,纵向化深入全区各区域,全方位聚焦“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中华文化探源”“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强国复兴有我”等主题,将非遗文化、红色文化、传统美学等纳入其中,同时积极探索“线上高频次推广、线下小规模宣讲、最终转化为线上宣讲视频产品”的修齐讲堂新模式,实现让学习的热情在永不落幕的数字空间点燃。另一方面,汇集区内各条线、各领域的资源,开设“少年修齐讲堂”“青年修齐讲堂”“职工修齐讲堂”“修齐讲堂@大家说”等系列课程,横向拓展受众领域,走进全区各中小学校、企业园区,深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各类群体在“润物细无声”中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修齐讲堂”作为全市“市民修身行动”重要特色品牌的常态化品牌化发展。

  2.立体化培育本土文化精品

  坚持顶层规划和系统谋划牵引,不断挖掘区域特色鲜明、品牌效应显著、社会效益突出的优质文化项目,撬动全域多元社会资源积极参与闵行文化发展。聚焦现实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闵行特色题材文艺作品的选题规划和孵化,不断推出“闵行原创”文艺精品。一方面,以新闵行设立30周年为契机,聚焦浦江之源叶宗行治水历史题材,开展话剧《大江北望》文艺精品创作,策划开展《大江北望》主题画展,推进本土文脉创作工程。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区级文化资金扶持各街镇特色文化团队,持续推出优秀文艺作品。如体现志愿军战斗英雄感人事迹的沪剧小戏《承诺》,反映城市更新的原创话剧《老街》,青年自发组建的初心话剧社排演的微党课话剧《前路》,区内民营企业组建的新东苑沪剧团演绎的《啊!母亲》等,在不断守正创新中赓续历史文脉、讴歌时代,以高质量、接地气的作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三)以文聚力,建设特色文化集聚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闵行区不断加快演艺、文创、旅游等产业形成集聚,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提升品牌效应,高质量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

  1.打响“艺术闵行·上海西区”文化品牌活动

  依托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以“艺术闵行·上海西区”为主题打造闵行文化艺术节,形成区域优质文化空间、资源、内容联动共享机制,通过一系列顶尖顶流优质艺术资源,深度滋养“人文之城”建设。一方面,通过举办2023上海湖畔国际音乐节,打造具有国际顶尖水准的户外草坪艺术节事;举办“在一起·JOY BROWN雕塑展”“第三届长三角城市雕塑、街具公共艺术创意设计大赛”等,打造有“烟火气”和时尚感的人文空间。另一方面,依托闵行文化公园和浦江郊野公园生态资源,以艺术赋能为导向,运用跨界合作等手法,推动“公园+体育、文化、音乐、艺术、戏曲”多元发展模式的全新探索。

  2.构筑“艺术闵行·上海西区”发展新格局

  充分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等战略机遇,发挥闵行“核中核”区位和功能优势,盘活全区艺术场馆、公园绿地等空间资源,内引外联注入演艺、影视、音乐、时尚等艺术元素,形成“一核两翼”的上海西区发展新格局。

  (1)虹桥国际文化演艺区

  聚焦提升国际影响力,加快推进虹桥国际文化艺术中心等重大地标性项目建设,大力集聚名家名团和首演首秀,打造成为世界首演、中国首演、上海首演的演艺集聚区。打造国际时尚演艺“一街区”、虹桥国际票务“一中心”,建设国际演艺专业服务“一个服务区”。

  (2)虹桥前湾时尚文化区

  引入虹桥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推进虹桥国际都市运动中心、虹桥国际城市文化展示中心、国际新文创电竞中心等高等级文体设施建设,打响区域“艺术+电竞”特色品牌。

  (3)七宝-莘庄文化演艺区

  紧抓莘庄城市副中心建设契机,融合沉浸式演艺、主题演艺及各类文创,推动国产、海派、经典元素融合发展。推进七宝古镇的提升改造,打造沉浸式实景演出街区,带领游客开启古与新、历史与现代、江南与海派的艺术旅行,焕活古镇魅力。

  (4)大零号湾文化科创区

  发挥科创中心技术优势,整合上戏闵行校区、紫竹科学园区、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先进装备基地、大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中国网络视听基地、临港浦江高科技园等优质资源,注入文化艺术要素,打造上海闵行·大零号湾环上戏艺术产业带,形成“科创+文创+云创”的产业集聚区。

  (5)浦江休闲文化活力区

  打造集生态休闲、文化传媒、乡村游憩、科创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浦江游览带,形成水陆联动、多元体验的全域旅游空间。加快推进召稼楼古镇二期工程、新浦江中心建设、杜行老街改造等资源联动开发,以推进“文旅、文创、文体”融合发展为核心,彰显城市魅力。推动浦江区域“一镇一景”“一村一品”特色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民宿健康发展。

  (四)以文赋能,提升文创产业能级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闵行不断以新质生产力优化全区文化产业发展体系,以重点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助推文创产业全面发展,加快实现由“制造闵行”向“智汇闵行”转变。

  1.聚焦四个领域,建设高质量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构建媒体产业发展新格局。依托上海报业集团、上报传媒谷建设,推动更多媒体融合业务在闵行扎根发展,打造报业融合媒体集群。发挥世纪出版行业号召力,集聚关联企业,形成高能级出版产业链,依托作家榜、读客文化等阅读品牌,提升经典作品和全民阅读运营服务水平。依托喜马拉雅,探索定义数字和智能时代平台出版的新规则,建设新型出版产业高地。依托上海广播电视台,以SMG全媒体创新平台(东方智媒城)项目为载体,吸引关联企业及上下游企业同步入驻,重点发展数据中心、流媒体、数字版权等新兴业务。

  促进艺术产业发展大繁荣。以艺术事业空间带动艺术产业发展,依托海派艺术馆、冯远美术馆等一批近年来崛起和在建的视觉艺术文化地标,吸引高水平艺术展示,带动艺术创作群体入驻闵行。加快“春申湖艺术四岛”等重大演艺场馆的落地,整合包括大零号湾文化艺术中心、虹桥天地演艺中心等演艺设施群落,打造黎安国际戏剧村等演艺新空间,吸引优质文化演出项目和大型文化交流活动,构筑“上海西区”演艺产业品牌。

  持续升级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围绕上海电竞中心(上海国际新文创电竞中心)项目,引进电竞相关的赛事、研发、交易、直播、培训等配套产业,打造以战队和赛事为中心的电竞产业生态圈和文化娱乐生态圈,建设上海全球电竞之都的重要承载区。围绕出行、学习、家政、宠物等百姓生活的线上服务,进一步发展在线生活产业。加强基础软件的研究和开发,加快数字服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建设数字闵行。

  发展多元化的潮流时尚产业。开发优质动漫、游戏、影视、故事IP资源,通过产品创新、跨界联名、活动举办等形式,提升品牌影响力,支持潮玩产业健康发展。

  2.培育五个发展极,打造高能级产业集群

  着力建设大零号湾“文创+科创”发展极。依托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充分发挥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溢出效应,紫竹网络视听产业基地数字视听产业的先发优势以及吴泾特色时尚产业和生活服务业的良好氛围,构建大零号湾“文创+科创”的三大支点。

  重点建设虹桥枢纽“文创+开放”发展极。借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和城市副中心建设,充分发挥虹桥交通枢纽集散和开放功能,构建以虹桥商务区为中心,辐射新虹街道、华漕镇等区域的文创新发展极。

  深入建设七宝“文创+商贸”发展极。依托七宝文化艺术场馆、古镇文化旅游、购物中心群落、公园绿地生态资源四位一体的发展优势,构建辐射七宝镇、古美路街道、虹桥镇的“文商旅绿”融合发展产业带。

  逐步建设浦江“文创+智媒”发展极。以SMG全媒体创新平台(东方智媒城)和上海戏剧学院浦江校区为轴,推动经济和文化效应辐射浦锦街道和浦江镇。积极发展电影电视、元宇宙、演艺制作、媒体数据相关业务,打造数字与文化融合发展、艺术与商业相辅相成的产业集群。

  持续建设莘庄“文创+智造”发展极。依托莘庄工业区文化创意企业主体资源的集聚,以及光华路文化创意空间载体丰富的资源,建设以莘庄工业区为中心,辐射莘庄镇、颛桥镇、梅陇镇的文化创意产业带,打造文化创意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产业集群。

  (五)以文惠民,共创美好文化生活

  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补齐文化发展短板的重要途径。闵行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构建与城区发展战略相融合、与市民美好生活期待相适应的现代化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

  深化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文体中心、文化客堂间、城市书房、邻里中心、居村文化活动室等社区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造社区文化设施15分钟服务圈。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与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资源共享,建好“家门口的文化客厅”。推进公共文化场馆错时延时开放,完善开放预约、合作共建等机制,提高设施场地使用效率。重点做好对老年人、未成年人,特殊和困难群体及文化发展相对薄弱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确保公共文化服务覆盖100%的群体。

  2.丰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精准供给体系

  依托文化云平台,挖掘“爱艺闵行微课堂”“市民美育会客厅”“文化云盒”等数字化传播优势,优化公共文化配送的覆盖面和精准度。在区内交通枢纽区域和人流密集的城市综合休闲区,以及博物馆、美术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场馆,设立文化咨询服务点,提高文化服务咨询的便利度。

  (六)以文引流,推动文化消费升级

  近年来,闵行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借助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设施建设运营,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注重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社会功能。

  1.开辟文化消费应用新场景

  顺应人民群众文化消费升级的新需求,以线上线下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为突破口,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充分挖掘闵行博物馆、宝龙美术馆、麦可将文创园、七宝老街等城区艺术之旅。推进“建筑可阅读”,精心推出“海派城市考古之寻迹闵行”主题系列活动,实现都市文旅资源的再挖掘、都市文旅价值的再发现、都市美好生活的再体验。

  2.搭建文化消费示范新平台

  完善老外街、七宝古镇等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域的交通、安全、环境等配套措施,引进培育沉浸式话剧、音乐剧、歌舞剧等各类具有吸引力和知名度的夜间文化娱乐项目,打造具有“国际范”的夜经济地标。继续深入推广“博物馆奇妙夜”,开展“周末集市”等活动,着力打造一批夜间消费集聚区,积极创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依托数字经济、线上经济开发体验性强、参与度高的互动消费模式,鼓励探索“云综艺”“云展览”“云旅游”“云演唱会”等新型互联网文化消费形态,开发体验性强、参与度高的在线文化消费模式。

  实际成效

  (一)文明质量实现新提升

  一是城市文明形象展现新面貌。开展《闵行区城区形象品牌建设与形象推广》《闵行“最上海”》等课题研究,推进城区形象塑造与推广,一批文化地标拔地而起,“文化客堂间”“一间美术馆”等精致艺术微空间全面铺开,《盛世回归——海外回流文物特展》《“永恒的爱”十九世纪欧洲经典艺术展》等一批顶尖顶流展览汇聚闵行,成为闵行的闪亮名片。

  二是城市文化品牌呈现新效应。近十年来,闵行区举办各类公共文化活动逾13万场,辐射人群近1680万人次。完成市区两级配送3800余场,公益电影配送68543场,惠及270万余人次,闵行文化活动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二)积累高品质的发展势能

  一是文创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截至2022年末,闵行区规模以上文创企业增加值为603.72亿元,同比增长19.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1.0%,文创产业规模以上企业996家,营收超2000亿元。文创产业呈现出鲜明的工业风、科技感、设计范和产业力,文创主导地位稳固。

  二是产业要素聚变效能日益显现。经过多年“文创闵行”品牌的积累沉淀,闵行文创产业正朝着构建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新高地不断迈进。“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环交大数字设计集聚区、上海电竞中心等未来新赛道的“实景图”渐行渐近。

  三是重点领域优势更为凸显。通过传媒+电竞,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编制《电竞产业发展规划白皮书(2023—2025)》,释放电竞产业发展潜力。加快推进“上海电竞中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市电竞产业的核心承载,形成以电竞赛事带动文创产业和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形成聚变的态势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广覆盖。截至目前,闵行已构建市、区、街道(镇)、居(村)委会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市级、区级、街镇级公共文化设施共计22个,文化客堂间28个,标准化居村文化活动室497个,农家书屋85个,民营美术馆5家,30家城市书房完成全区14个街镇(工业区)全覆盖,基本实现“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的目标。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有成效。依托“闵行文化云”等线上平台,为市民提供更为丰实充盈的文化个性化服务体验和随手可触、随处可达、随心可享的优质文化生活。截至2023年底,“闵行文化云”累计平台访问量2041万人次。七宝古镇开展数字化景区提升,已形成集智慧旅游导览系统、智慧旅游安全系统、智慧停车系统于一体的三网融合系统,被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评为“首批上海市数字景区”。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指导各街镇(工业区)因地制宜,与上海图书有限公司等社会力量合作,参与辖区内城市书房运营管理。宝龙美术馆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运营的新型模式,通过专业团队的运营,成为艺术与文化的交流中心。目前,闵行区公共文化内容供给资源库中共有598家单位的2294个文化产品,美育资源库中共有34家单位的114门课程。

  总结思考

  (一)深化组织保障

  把文化建设作为闵行城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文化建设纳入闵行区经济社会建设总体规划,形成区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各街镇(工业区)由主要领导牵头,坚持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统筹抓好谋篇布局、组织管理、资源保障、项目建设等各项工作。鼓励各街镇(工业区)、各部门发挥比较优势,通过比学赶超立功竞赛活动,打造一批具有区域个性特点的示范亮点,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二)加强政策保障

  强化投入支撑,建立闵行区文化软实力统筹建设的财政保障机制,适当调动社会资本力量参与,逐步构建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投入体系。充分发挥闵行区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扶持作用,加大对关键领域、薄弱环节、重点区域的支持力度,加大对文创载体公共服务平台、主题艺术活动、文创品牌经纪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支持新建商业商办地块的配套文化项目更多实现功能复合、开放共享,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合作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土地兴办文化创意服务。

  (三)加大人才保障

  贯彻“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汇聚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各类名人名家到闵行区研发、创作、运营和教学,建立多种形式的大师工作室。大力引进和培育文化领域领军型、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人才,成为文化创新、创意和创业的中坚力量。鼓励各类人才包括复合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到闵行区发展,提升优秀人才对闵行品牌建设的贡献率。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