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2024生命科学创新大会上传出消息: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中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21.1%,整体已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已成巨大医疗负担。随着检查检验手段日渐发达,不少市民会过度担忧。专家举例,以肺部体检发现小结节为例,小结节确实是肺癌最早的表现,但绝大多数小结节不属于癌,真正发展成肺癌的仅4%至5%。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 同济大学医学院肿瘤研究所所长,上海市东方医院肿瘤科主任周彩存介绍说,“随着治疗手段的更新迭代,肺癌管理已迈向精准化和慢病化。”低剂量螺旋CT发现的结节并不等于癌,肺部小结节该如何来鉴别诊断?专家解释,需要影像专家的帮助,比如通过影像组学仪器来看它的形态、密度、生长部位、对周围的影响、血管等综合考虑是否是癌症。
而今针对肺癌的诊治已进入基因检测时代,找到基因靶点,疗效也越来越好。以肺癌ALK阳性患者为例,目前五年生存率基本达到70%,用了三代靶向药五年生存率基本可达100%,这是以前不敢想象的数据。“未来四代、五代靶向药也将问世,绝大多数患者可以获得所谓的临床治愈。”周彩存说。
临床应用新辅助免疫化疗治疗部分肺癌患者,疗效突出。专家说,新辅助免疫化疗就是开刀前给患者进行免疫治疗加化疗,此后再开刀。经过新辅助免疫化疗后手术的患者,其中四分之一肿瘤找不到了,原发灶没有了,淋巴结没有了,这些患者达到生物学上的治愈,后续再进行辅助治疗,许多患者可以回归社会。
老龄化社会中,心血管疾病问题也是一大公共卫生问题。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高达3.3亿人。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医学院泛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徐亚伟表示,医学技术创新不断推动疾病治疗的发展,例如冠脉介入已进入精准诊疗时代,未来心血管领域要从“新策略+新器械”两方面发力,既要实现从理论源头创新到临床应用突破,又要建立完整的泛血管介入器械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转化的全链条体系和创新研发机制。
上海长征医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刘士远则认为,包括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在内多领域精准诊疗,需要“影像先行”,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精准医学进行赋能。例如,通过AI对放疗方案进行个性化定制,可以使放疗效果提升20%、放疗剂量降低30%,让放疗更加精准。AI浪潮也对影像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从业者掌握更宽的知识面、更多的数理知识和AI知识。
2024生命科学创新大会由拜耳中国携手新华社上海分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上海总部共同主办。大会圆桌讨论环节,专家针对“积极应对银发人群医疗需求,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主题开展讨论,同时围绕“科技赋能,助力公众加强自我健康管理”等议题发表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