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8-09 19:46:20 股吧网页版
碳抵消争议再起 碳减排监察人应守住“反洗绿”底线
来源:界面新闻

  作为全球企业碳减排监察人(Watchdog),科学目标网络(SBTi)董事会于2024年5月发布考虑允许企业通过购买碳信用抵消范围三碳排的声明后,业界舆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7月底,SBTi如约发布范围三的讨论稿,阐述其最新立场。讨论文件更详细地探讨了碳信用(如环境属性证书)在范围三排放中的潜在作用,但仍然保持了一个核心立场:优先直接减少排放,而非依赖于碳抵消。(编者注:范围三包括公司价值链中发生的所有其他间接排放,包含购买的商品和服务、与燃料和能源相关的活动、上游运输和配送以及员工通勤和商旅出差等环节。)

  碳抵消不是灵丹妙药,SBTi应推动企业抬高其减排行动的底线,而不是为更多企业“走捷径”创造机会。

  在SBTi的短暂摇摆期里,有不少跨国企业发声,借此机会表明他们已经意识到,碳抵消只是一种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的辅助手段,而使用可再生能源以及科学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才是切实可行之路。也只有越来越多企业买家开始谨慎使用包括林业碳汇项目在内的碳信用,才有可能确保气候目标的实现,并避免低质量的碳信用充斥碳市场。

  SBTi:企业碳减排监察人的摇摆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治理中,SBTi虽然是非营利组织,但由于其制定的标准和指南受到国际的广泛认可,因而在企业碳目标设定中极具权威性,被称之为全球企业碳减排监察人。

  2024年5月,SBTi董事会发表声明,表示SBTi考虑允许在企业净零目标的设置中,对于范围三的减排使用碳信用额度。换言之,企业可以通过购买碳信用,来抵消自身供应链上的排放,以实现碳中和。

  SBTi董事会的声明在气候科学和标准制定界掀起波澜,被认为极有可能给企业“洗绿”开绿灯。

  处于风口浪尖的SBTi负责人路易斯·阿马拉尔(Luiz Amaral)于2024年7月辞任。SBTi也在2024年7月的最后一天如约发布了范围三讨论稿,阐述其立场,并开始征询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反馈,作为其在2024年底发布文件的参考依据。

  SBTi正在探索如何纳入新指标,以评估公司在采购(procurement)和收入(revenue)方面与全球气候目标的对齐程度。SBTi表示,通过专注于公司如何采购商品和产生收入,企业的“范围三”目标“可以成为将全球气候目标整合到经济核心的强大机制”。

  根据这份讨论文件,其理念是衡量“运营支出是否用于、以及收入是否来源于那些已经实现与净零排放目标兼容的排放绩效水平的实体、活动、商品、产品和服务。”

  讨论稿提出了对现有SBTi企业净零标准进行重大修订的潜在框架。该框架概述了重点关注部门转型的选择方案,并重申了SBTi的立场,即价值链外活动产生的碳信用额不得计入减排目标。讨论稿明确,企业的优先事项仍然是价值链的直接去碳化。购买碳信用,不能替代企业在价值链上的减排行动。

  SBTi发布的讨论稿,似乎是对其董事会5月发布声明的纠偏,让SBTi回到聚焦于碳减排的行动上,这也可以视为SBTi面对国际舆论和环保组织质疑的积极举措。

  此前,包括绿色和平在内的全球80家国际环保组织发布声明表示:气候目标必须主要侧重于减少公司和国家自身范围内的温室气体排放,包括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生产、运输、销售和使用。允许公司和国家通过碳信用额度来履行气候承诺,很可能会减缓全球减排速度。这些国际环保组织共同呼吁,围绕碳核算和企业气候目标的设定,制定科学、具有雄心、公平、稳健、可信和透明的规则,并要求关于气候转型规划中将碳抵消排除在外。

  古特雷斯的怒吼:碳移除并不是灵丹妙药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2024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声明中指出,碳移除技术并不是气候变化的灵丹妙药,它们不能替代大幅减排,也不能成为推迟淘汰化石燃料的借口。我们需要在各个方面采取行动。化石燃料行业中的许多人无耻地进行洗绿,甚至试图通过游说、法律威胁和大规模广告宣传来拖延气候行动。他们得到了广告和公关公司的帮助和教唆,古特雷斯呼吁这些公司停止充当地球毁灭的帮凶。

  林业碳汇,是古特雷斯所指出的碳移除技术的一种。森林退化和毁林是造成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之一,接近18%的温室气体来自于毁林或土地利用变化的排放。保护森林、以及恢复生态系统,是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之一。

  但在强制碳市场中,由于森林和土地利用变化碳汇存在的非持久性等问题,在碳贸易中受到诸多限制。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CDM中,仅有符合条件的造林和再造林项目可以进行交易。

  在自愿碳市场中,林业碳汇由于具备了提高生物多样性,提升社区收入等潜在的效益,受到了企业买家的青睐。近几年,在全球自愿碳市场上,林业碳汇的交易量占据交易的半壁江山,特别是防止毁林和森林退化的REDD+项目大量进入自愿碳市场。

  林业碳汇的交易价格,也极占优势,交易价格一般为可再生能源碳减排项目的2-3倍。美国互联网巨头谷歌、Meta、微软等都成为林业碳汇项目的主要买家。

  2024年地球日,谷歌等科技巨头还宣布成立共生联盟,承诺到2030年购买2000万吨基于自然的碳信用。全球自愿碳市场最大的买家达美航空,也是林业碳汇的主要买家。彭博社2022年的一项调查发现,包括达美航空在内的数十家大公司都使用林业碳汇来抵消自身碳排放来以实现碳中和。

  虽然市场对林业碳汇寄予了格外的关注,但科学家们对林业碳汇的跟踪研究让人大跌眼镜。

  2023年,权威期刊《科学》发布科学家对三大洲六个国家的26个防止毁林的REDD+项目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大多数项目并未显著减少森林砍伐。对于那些已经减少森林砍伐量的项目,其减少的森林砍伐量远远低于预期。研究发现,这些REDD+项目可能产生多达9050万吨的碳信用,然而,其中68%的碳信用并未显著减少毁林,其余32%的项目也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低质量的林业碳汇正在冲击着自愿碳市场。2023年,全球自愿碳市场经历了大幅下挫。原因就在于近年,各类低质量林业碳汇的丑闻弥漫在碳市场上空。

  2023年,英国《卫报》报道了90%以上的REDD+没有明显的减碳效益,对REDD+的碳贸易的乱象的揭露,由此导致大量国际企业开始放弃购买林业碳信用的计划。

  但许多大型企业和游说集团,依然在进行游说。他们呼吁为企业碳减排目标松绑,让企业可以扩大使用碳信用抵消自身碳排放。SBTi所启动的企业净零标准修订可能就是这种游说的结果。

  更让人担心的是,对林业碳汇用于碳抵消态度最坚决的欧盟,似乎也开始发生了态度的松动。美国拜登行政当局也在6月发布了《负责任地参与自愿碳市场原则》的声明,承认自愿碳市场可以推动气候目标取得重大进展。企业买家和其他各方将能够通过自愿碳市场引导必要的财政资源来应对气候变化。

  SBTi在发布讨论稿的同时,还发布了一份科学综合报告,报告对碳信用在减排上的效果进行了文献评估,评估表明“各种类型的碳信用额在实现其预期的减缓结果方面效果不佳”。企业使用碳信用额进行抵消存在明显风险,可能会 “产生潜在的意外影响,阻碍净零转变和/或减少气候资金”。

  虽然SBTi的评估还将继续,但目前的结论与科学界的结论高度一致,即碳信用在实现碳目标的作用可能被高估了。

  国际巨头: 重新审视碳抵消

  相比起直接碳减排,林业碳汇需要解决额外性和防止泄露等一系列技术层面的问题,信用是林业碳汇的根本和基础。

  虽然林业碳汇曾经受到企业自愿碳买家的欢迎,但近两年来,其信用开始崩塌,媒体和公众对林业碳汇质疑增多,特别是对防止毁林REDD+的质疑大幅出现。

  2022年-2024年,全球国际自愿碳市场正在经历暴跌,林业碳汇从2022年的1.13亿吨,大幅下降至2023年的3620万吨。国际买家开始对林业碳汇避之不及。

  此前SBTi为碳抵消松绑的举动,在企业界并未出现一边倒的支持。许多跨国公司对SBTi的举动表示了质疑和担忧。

  瑞典时尚巨头H&M持续发展负责人Leyla Ertur,在致SBTi董事会的信函中表示,SBTi董事会关于企业可通过购买碳信用来抵消范围三的碳排放的建议,将“削弱企业的气候承诺,使价值链中真正的去碳化努力失去了吸引力”。

  H&M是SBTi的支持者,其价值链的脱碳行动还被SBTi网站单独列为最重要的案例之一。H&M承诺到2040财年,范围三的温室气体绝对排放量将在2019财年的基础上减少90%。公开信还表示:“脱离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以及透明和独立的科学标准的治理结构,将破坏气候行动至关重要的原则”。

  对碳抵消做出重大变化决定的国际巨头,还有美国互联网巨头谷歌公司。2024年7月,谷歌宣布已经停止大规模购买廉价的碳信用,并决定不再宣称其运营是碳中和。

  易捷航空、雀巢集团等企业也纷纷宣布放弃使用碳抵消,转而通过在业务中使用可再生能源和进行供应链管理,来切实降低碳排放。

  地球气温屡创新高,我们刚刚度过的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2024年7月22日成为地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天。

  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已经毋庸置疑了。SBTi需要在正确的方向上,带领全球企业做出正确的选择。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