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8-10 06:43:50 股吧网页版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建立碳排放预警机制
来源:中国经营网 作者:索寒雪

  伴随“双碳”目标的提出,中国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的信号逐渐明朗。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连续发布两个文件,助力可再生能源电力上网,提到要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同时明确严格落实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在业界看来,此举将有利于科学精准开展评价考核,也有利于促进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研发应用。

  新能源倍增发展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2024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严格落实“西电东送”和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要求,对于具体比例,要求2024年的占比原则上不低于2023年实际执行情况。

  同时还提出,冀北、蒙西、青海、甘肃等地区要采取措施提升消纳能力,强化监测预警,保障新能源消纳利用处于合理水平。

  以北京为例,《中国经营报》记者对比消纳权重后发现,北京2024年的总量消纳责任权重目标为25.30%,非水电消纳责任权重目标为23.80%,相比两年前的实际完成情况,均有明显提升。

  记者从部分中央企业了解到,目前央企也开始进军可再生能源领域,尤其在装机容量方面,央企加快了布局节奏。

  一位能源央企的高层人士向记者表示,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新能源领域实现了集约化、专业化、规范化管理,特别是在市场开发、工程建设、生产运营、营销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去年企业的全容量装机规模达到4500万千瓦,新增装机也达到1000万千瓦,这个数字创造了历史新高。”该人士说。

  与此同时,中央企业也在进行新一轮的规划。

  前述人士表示,按照集团部署和安排,2025年企业要实现倍增计划,在具体目标方面,要从2022年的3500万千瓦倍增到7000万千瓦。

  然而,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在企业装机规模快速增长背后,电网消纳问题仍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案。“我们希望周边的电网能够加快建设,因此也不会窝电。”该人士表示。

  国家发展改革委在《2024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通知中指出,各电网企业要切实承担组织责任,密切配合省级能源主管部门,按照消纳责任权重组织调度、运行和交易等部门,认真做好可再生能源电力并网消纳、跨省跨区输送和市场交易。

  对于具体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2025年1月底前,国家电网、南方电网所属省级电网企业和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向省级能源主管部门、经济运行管理部门和国家能源局相关派出机构,报送2024年本经营区及各承担消纳责任的主体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量完成情况。”

  开展碳排放监测预警

  维持经济发展需要稳定的能源供应,但化石能源的使用也成为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在此背景下,推动传统能源绿色转型,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任务和途径。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我国新型能源体系也在逐步构建。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需根据不同阶段任务要求,统筹有序推进各项重点工作。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方案》分3个阶段对具体工作作出部署。

  第一阶段是当前至2025年,重点是夯基垒台,着力完善地方、行业、企业、产品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提升“双碳”相关计量、统计和监测能力,为“十五五”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碳排放双控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是“十五五”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碳排放双控制度,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要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健全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管理制度,开展项目碳排放评价,建立健全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和碳标识认证制度,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人士介绍。

  第三阶段是碳达峰后,调整优化碳排放双控制度,以总量控制为主、强度控制为辅。同时要建立碳中和目标评价考核制度,进一步强化对各地区及重点领域、行业、企业的碳排放管控要求,推动碳排放总量稳中有降。

  为了实现对碳排放总量控制和强度控制,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各个部门要抓紧补齐本领域本行业相关配套制度短板,建立健全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核算机制,摸清碳排放底数与减排潜力,开展碳排放形势分析监测和预警。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