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8-11 23:17:30 股吧网页版
我国首次系统部署全面绿色转型 碳减排支持工具实施年限延长至2027年年末
来源:21财经

  8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这是中央层面首次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

  《意见》提出的整体目标是,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到2035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进入绿色低碳轨道,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意见》还针对能源、循环经济等具体领域提出一些量化目标,例如:到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15万亿元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5%左右;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达到45亿吨左右。

  在“完善绿色转型政策体系”部分,《意见》表示,要丰富绿色转型金融工具。延长碳减排支持工具实施年限至2027年年末。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为传统行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合理必要的金融支持。鼓励银行在合理评估风险基础上引导信贷资源绿色化配置,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支持绿色信贷发展。鼓励地方政府通过多种方式降低绿色债券融资成本。积极发展绿色股权融资、绿色融资租赁、绿色信托等金融工具,有序推进碳金融产品和衍生工具创新。发展绿色保险,探索建立差别化保险费率机制。

  碳减排支持工具是央行为支持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环境保护和治理而创设的阶段性货币政策工具。2021年11月8日,央行联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对象为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明确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三个重点减碳领域。

  当时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碳减排支持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采取“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金融机构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提供碳减排贷款,贷款利率应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大致持平。

  据其介绍,金融机构向重点领域发放碳减排贷款后,可向央行申请资金支持。央行按贷款本金的60%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期限1年,可展期两次。金融机构需向央行提供合格质押品。

  2023年1月29日,央行发布通知,将碳减排支持工具延续实施至2024年末,同时将部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纳入碳减排支持工具的金融机构范围,进一步扩大政策惠及面。

  此次碳减排支持工具实施年限继续延长并不令人意外。央行在8月9日发布的《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部分表示,优化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政策安排,持续推动绿色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

  兴业研究宏观团队预计,除了延长碳减排支持工具的实施年限之外,该工具的支持范围也有望拓宽。目前碳减排支持工具仅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三大领域,未来可能拓宽至更多领域如绿色建筑、绿色交通、低碳农业等。此外,工具的使用时间也可以适当延长,与碳减排贷款和项目期限更加匹配。目前该工具的期限为1年,可以延长2次,即最长使用时间为3年,而商业银行发放的碳减排贷款期限很多在10年以上。

  一位民营风电企业高层向记者表示,看到碳减排支持工具实施年限再次延长的消息非常高兴,因为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可以让新能源企业有更多创新和发展的空间。他也期待未来碳减排支持工具的使用时间可以更加灵活,和风电项目的长期限更加匹配。

  央行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碳减排支持工具余额 5478 亿元,累计支持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超1.1万亿元。

图片来源:央行官网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