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8-12 05:58:09 股吧网页版
上半年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112.8万套
来源:经济日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计划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170.4万套(间)。截至6月底,全国已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112.8万套(间),占年度计划的66.2%,完成投资1183亿元。

  随着2023年8月《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出台,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迈入新阶段。目前保障性住房建设分为配租型和配售型两种保障性住房,其中配租型包括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配售型重点针对住房有困难且收入不高的工薪收入群体,以及城市需要引进的科技人员、教师、医护人员等,按保本微利原则配售。

  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是在新形势下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要求,完善住房制度和供应体系、重构市场和保障关系的一项重大改革。这次改革的重点是拓展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新路子,最终实现政府保障基本需求、市场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今年以来,各地切实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落地见效。抢抓政策出台,在明确保障对象标准、以需定建、轮候库建设、用地保障、资金监管、配售价格、建设分配管理工作机制等方面探索好的经验做法,积极形成保障性住房政策体系;抢抓项目建设,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实现净地供应,完善规划设计方案,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努力让群众早日住上新房,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推行“好房子”建设。按照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标准,做好户型设计、配套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把保障性住房建设成“好房子”,让群众住得健康,用得安全方便。

  高度重视住房发展规划编制。将保障性住房作为住房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坚持以需定建,摸清底数摸清需求,科学确定保障性住房发展年度计划和发展规划,做好项目谋划和储备。

  消化存量住房用作保障性住房,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房地产领域一项重要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强调,坚持消化存量和优化增量相结合,积极支持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此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也表示,推动消化存量商品住房。城市政府坚持“以需定购”,可以组织地方国有企业以合理价格收购一部分存量商品住房用作保障性住房。

  有监测显示,目前已有10余个城市发布征集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的公告。在收购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工作中,地方国有企业将是主力军。

  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一举多得”。一是有助于消化存量住房。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从过去供不应求已经逐步过渡到供求平衡,局部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收购存量商品房有助于推动已建成存量商品房去库存、助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二是有助于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多年来,我国持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但保障性住房供给仍存不足。收购的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将更好解决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众、新市民、青年人、住房有困难且收入不高的工薪收入群体的安居问题。三是有助于房地产企业纾困。在当前一些房地产企业面临资金链紧张问题的背景下,积极消化存量住房用作保障性住房,有助于房企回笼资金,促进房地产企业和房地产市场良性运行。

  对于保障性住房建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保障性住房应优先安排在交通便利、公共设施较为齐全的区域,以划拨方式供地。

  该负责人还表示,城市人民政府应制定保障性住房配售办法,配售价格按基本覆盖划拨土地成本和建安成本加适度合理利润的原则测算确定。对保障性住房实施封闭管理,禁止违法违规将保障性住房变更为商品住房流入市场。确需转让的,由城市政府按规定回购。

  此外,有关各地人民政府应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和保障对象档案,实行全国联网,加强对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全过程监督。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