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08-13 18:02:10 股吧网页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开忠:畅通经济空间对流 着力增强区域经济发展互补性与融合度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刘雪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刘雪)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实施的基本战略之一。《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作出部署。

  “落实这一部署,关键要畅通经济的空间对流,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互补性与融合度。”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杨开忠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畅通空间对流机制

  “畅通空间对流机制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要求,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杨开忠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畅通经济循环。

  任何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生存,任何社会的经济空间也不可能孤立存在和发展。不同空间之间总要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人员、货币、信息的流动,这便形成了空间对流。

  杨开忠认为,空间对流是经济循环的空间表现,畅通经济循环必然要求空间对流的通畅。反过来,空间对流是否畅通无阻也影响着经济循环的畅通。经济循环和空间对流是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畅通空间对流是实现经济循环畅通无阻的关键支撑,这对我国这种超大规模经济体来说尤其如此。因此,畅通空间对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战略要求。

  同时,杨开忠认为,畅通空间对流也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

  杨开忠表示,空间对流畅通无阻,有利于各地生产和输出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的产品,输入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有利于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扩大要素和产品交换范围、提升交换能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增进人与人的交流,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自立自强创新型国家建设;有利于增进个人和组织发展机会的可及性、要素报酬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进一步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有利于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协调,促进资源环境承载力供求的空间均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利于形成国民经济循环的整体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对国际循环的吸引力、推动力。

  加快构建三大创新性机制

  一般来讲,空间对流强度由空间经济密度、紧凑性、融合度和互补性共同决定。

  杨开忠介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城镇化水平提高和交通运输条件改善,我国空间经济密度、紧凑性对空间对流的影响显著减弱,但人口和要素自由流动等制度型融合和空间经济互补性发展相对滞后,融合度和互补性成为空间对流畅通无阻的关键瓶颈,值得特别重视。

  杨开忠认为,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畅通空间对流,应在健全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的同时,以增强区域经济的融合度和互补性为导向,着力在以下三个方面形成创新性机制。

  一是建设城乡共生圈。

  伴随经济和交通运输发展,城乡居民职住地域模式发生改变,不断增长的居民职住组合地域范围由以往囿于单个城市或单个乡村内部转向跨城镇、跨城乡,周边地区围绕中心核形成职住分离、通勤联系、便利生活的城乡共生圈。城乡共生圈不仅有利于增强区域经济的融合性、互补性,还能最大限度增进社会福祉,是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已成为当前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基本趋势之一。

  杨开忠认为,要适应这一规律和趋势,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战略,把城乡共生圈提升到战略高度上来,建立科学的中心核、通勤率和基本空间单元标准、就业和住房统计、规划管理等城乡共生圈制度,统筹推进城乡共生圈有序发展。

  二是建设新型经济大区。

  新型经济大区亦可称为新综合经济区,是城市群与其周边地区在不断互动中形成的经济体系相对完整、互补性强、具有独立生存和发展能力的一体化综合经济区域。顺应互补、融合、韧性、多中心网络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以主要城市群为中心规划建设若干新型经济大区,有利于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构建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是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重要方向和途径。

  杨开忠认为,要坚持以城市群为引擎,以完善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东北全面振兴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实施机制为支撑,促进区域合作,共同规划建设新型经济大区。

  三是把融合度和互补性作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的关键,增强区域经济融合度和互补性的关键便在于贯彻落实。”杨开忠表示,应进一步统筹供给潜力和需求潜力,增强区域经济融合度和互补性,科学选择适合各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专门领域、专门方向和重大项目。

  杨开忠介绍,以“东数西算”工程为例,这项工程通过将东部密集的算力需求引导到西部,充分利用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特别是以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支撑东部数据的运算,促进东西部优势互补,从而更好地为数字化发展赋能。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